戒毒人员安某因吸毒失去工作消极戒治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安某,男,出生于1977年2月21日,山西阳泉人,中专毕业,婚姻状况为离异。家中还有父亲、母亲及正在读高中的儿子。
戒治前期,安某戒治情况还算稳定,表现中规中矩,能够正常参加戒毒所的各项活动。2021年9月安某在戒治期间被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自己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有时闷闷不乐,常常一个人望着窗外发呆。戒治生活中,经常因为小事就与同寝室戒毒人员发生争吵,戒治态度急转直下。生产劳动中也开始懈怠,表现漫不经心,自由散漫。学习上,态度消极,马虎了事。表现出一种无法畏惧、破罐子破摔的做法。
大队民警发现问题后主动找安某进行谈心谈话。谈话中,安某刚开始不愿意吐露心声,经过民警了解:一是安某觉得自己的人生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祸不单行”,本来被强制隔离戒毒就让他颜面扫地,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次又被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失去了经济来源。二是安某认为自己活的很失败,婚姻失败,对父母未尽赡养义务,对儿女未尽抚养义务。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与其活成这样,还不如破罐子破摔。三是失去工作的他对于出所以后的生活产生恐惧,安某觉得自己无一技之长,没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
【案例基本情况】
通过大队分析研判,针对安某制定教育矫治方案。
一惩教相结合。针对安某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个性,大队经研究后将其作为重点人员进行包夹处理,但考虑其好面子的个性,尽量不在大庭广众下指责其过失,对其以单独教育为主,集体讲评对事不点其名,既要让其知道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又要让其了解民警在管理上的人性化。
二民警进行专门谈心谈话,转变对失去工作的认知,敢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人生的得与失,失去从另一个角度或许也是一种获得。如果没有这次教训,可能印象不够深刻,容易再次复吸。这次虽说失去了工作,但是教训深刻,必须反省吸毒危害,坚定戒毒信念。
三发现闪光点,增强其信心。针对安某是中专毕业,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民警鼓励其多写文章,写自己的戒治想法;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育矫治活动,让其发现自身的优势,民警适时进行表扬肯定,帮助安某实现自我认知。
四利用亲情转化,帮助安某蜕变。积极与其家人联系,通过亲情电话和书信,使其认识到家人并未真正放弃他,希望他能够重新振作起来,不要失去信心,家人永远是他的坚强的后盾。
五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重新点燃生命之光。为了让失去工作的安某,能够拥有一技之长,拥有重新站起来勇气。让其参加所里开展的面点师职业技能培训,让其自己当老板,为自己打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安某逐步改变了对失去工作的态度,能够认识到这件事的两面性,坦然接收,并由消极戒治转变为主动参与,认真遵守所规队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掌握了烧饼的制作流程,学会了蛋糕和甜点的制作技法,增强了自己的信心,重新燃气对生活的希望,不再颓废。对于家人,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在亲情电话中也表达了对家人的愧疚,取得家人的谅解,并汇报了自己在所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亲情的建立,让其不再感到孤单,技能的掌握让其战胜了迷茫。
【案例思考】
针对失去信心的戒毒人员,主要是通过改变其认知来改变行为,让行为增强信心,战胜自身恐惧,点燃希望之光。
1.“耐心”“细心”和“关心”,是基层民警应有的工作态度。通过安某某的事例可以看出,对其教育矫治并不是一时之功,而是贯穿于整个强戒期间。教育具有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2.打好亲情牌,助力戒治。强戒人员的心理是脆弱的,而亲属是他们最信任的人,他们也愿意敞开心扉去诉说,向亲人寻求帮助。因此,打好“亲情牌”是提升强戒人员戒毒信心的有效途径。
3.掌握一技之长,点燃希望之光。失去工作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戒毒人员往往学历低,无工作,掌握一技之长改变的不单单是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也有助于其建立信心,得到认可,降低复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