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规范戒毒人员杨某戒治行为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违规违纪时常发生,经教育有改善,但仍有少部分戒毒人员我行我素,成为所级甚至局级难矫治人员,破坏良好戒治秩序,影响场所安全。根据戒毒人员个人情况,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日常教育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对重点人员教育矫治有较明显作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杨某,男,22岁,海洛因,云南人,初中肄业。杨某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辞;脾气犟,爱钻牛角;体型瘦小,体质较差,患有低血糖。自述被父母发现吸毒后,多次关房间,时间7天、10天不等,期间,父母对其关心甚少,只提供一日三餐,待毒瘾有所好转,即给予其自由。双亲老家务农,文化程度低,对于子女教育不上心或未能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致使杨某从小属于托管状态。入所以来,无会见,无亲情电话,无汇款。舅舅与其家庭一起生活,是“瘾君子”。
杨某初次强戒,自下队以来,多次违规违纪,扬言“关禁闭,我不怕,小时候关多了”。对于民警教育不上心,口头敷衍了事;在同戒交往时,时常因琐事发生争执,口出秽语,激发矛盾;对待学习活动,参与不积极,“我是文盲,我不会”常挂嘴边;习艺劳作岗位挑三拣四,总觉得不公平,有人针对他;康复训练更是不愿参与,以低血糖致头晕为借口,想方设法进入大队老病残休闲活动区。
(二)综合分析
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
在基本需求方面:杨某从小缺少家庭管教与关爱,父母仅限于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体现;
在成长需求方面:初中肄业,可见其读书时并未认真学习,大部分时间都与不思进取者或社会闲散人员厮混,年纪小,心智不全,“三观”在形成时被恶习所污染,故未能有正确的“三观”。
综合其成长经历与现实表现,可判定杨某性格偏执、多疑,易怒、易冲动。不愿违背自我意愿参与活动,把自己封闭在一个“本我”的环境里。这也恰好表明,杨某认知存在严重偏差。鉴于此,急需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与教育。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对于杨某的种种不良表现,大队民警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经过多轮会诊与协商,制定以下四项举措,循环渐进,以求杨某的真实转变,做到遵规守纪,积极戒治。
1.共情教育
要更好的疏导和帮助杨某建立正确的认知,必须做到接纳和尊重他的情绪或者行为。民警充分利用共情手法,尝试进入其内心世界。多次努力后,寻找到了切入点,从改变语气开始,以小伙伴身份进入话题,重点回顾每日或多日戒治表现,对其优秀表现进行肯定,错误的观点与行为,不放大,不过多批评,而是以希望、要求的形式,鼓励其改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谈话教育,拉近了彼此距离,杨某的警惕进一步放松,信任逐渐加强,闷葫芦不再闷。
2.心理辅导
形式:单独会谈。
方式:主要采用经验再构。
目的:通过引导其详细回忆目前能想到的开心或有成就感或自豪的一件事(也可多件事),使其在经验重构与分享的过程中,再次体验相关情感,增强自信。
流程:引导杨某进行深层次回忆;当体验到开始的感受时,鼓励全身心投入;具体感受身体的变化,如表情、心跳、头脑中想法等;给予时间,充分体验回忆、经验再构带来的愉悦感。
评价:对记忆中快乐的回忆进行再构,既能再次体验畅快感,打消入所以来的不佳情绪,也能促使其重新审视自我,调整自我,获得自信。
心理辅导,由单独转为团辅,推一把,让杨某走出去,进入集体,每月一次的团辅,杨某积极参与,主动分享,增强自信的同时对自我进行认可。现在的杨某不再排斥外界,不再随意敌对他人,内心变强大,主动结交朋友,周围环境给予其足够的安全感。
3.亲情帮教
经电话回访了解到,杨某父母自小生活在云南德宏,身边有很多“瘾君子”,多次目睹他人戒毒失败,导致家破人亡,儿子吸毒对他们打击很大,认为毒瘾难戒,打算放弃他。民警表示要相信毒是可以戒的,要正确理性处理家庭关系,共同努力帮助杨某接触毒瘾。一个星期后,管理科接到杨某父母电话,希望能与杨某通话,经过亲情电话登记,双方架起了情感桥梁。多次亲情电话沟通,民警已能感受到相互关系缓和,在每周的亲情电话时段,以往事不关己的他开始主动排队,通话时长不断增加,杨某与家庭的关系得到较好修复。
同时通过昆山后续照管站联系近期刚出所人员李某(杨某舅舅),经邀请,双方进行视频,以切身体会,现身说法,告知杨某要端正戒治态度,服从民警管理,并承诺自己将与杨某同心同行,共同努力。
4.康复训练
针对杨某体质偏差患有低血糖,民警制定个性化康复运动方案,分为4期,每期时间为一周,动态调整。
第一期:身体功能恢复性训练。结合大队开展的易筋经训练,每日一次,帮助其放松身体,舒骨拉筋,为后续强度训练打基础。
第二期:器械康复训练。开展慢跑(跑步机)、骑单车等训练,每日45分钟,两者各20分钟,中途休息5分钟,补充水分与能量(经批准,运动时提供牛奶一盒、馒头一个),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第三期:核心力量训练。拱桥,人仰卧瑜伽垫,膝盖弯曲90°,尽可能抬起臀部与背部,保持5秒,如体能允许,可适当加长时间,该动作需重复10次。平板支撑,手关节垂直与地面,双脚踩地,躯干伸直,每次4组,每组60秒。
第四期:徒手康复训练。弓箭步换腿,弓箭步站立,起跳,空中换腿,落地姿势不变,连续10跳为一组。蛙跳,双脚并拢向前跳,跳跃动作幅度大,连续10次为一组。
以上训练严格按操作要求实施,根据训练时间与耐力增长,科学调节运动量,鉴于吸毒人员体质,不可过多追求时长,确保安全。
(四)实施效果
通过近3个月的多措并举,杨某心理与行为都有较明显的转变,具体表现为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很自信,敢于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主动找民警谈心,对家与家人有了新的认识,愿意与父母沟通;在行为上能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持良好操守,即使与同戒发生矛盾,会第一时间反映民警;在体能上更是改变明显,低血糖的困扰已很少发生,在集体康复训练中,能起到带头作用。
【案例思考】
(一)专业理论支持,精准发力施策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戒毒人员的矫治,不仅需要“对症下药”,而且需要戒毒民警的帮助和引导、社会和家庭的关爱与支持。整合多方社会资源,帮助吸毒人员摆脱毒魔的控制,重拾生活的信心。
(二)深挖矫治信息,突出因人施教
个别教育讲方法,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深入了解谈话教育对象,包括个人、家庭情况,社会阅历,以及性格特征等,因人施教,制定专属化教育方案,同时,不能浮于表面,泛泛而谈,需创设良好氛围,基于尊重,展开平等对话,既易于拉近距离,也能收集有效信息。
(三)发挥亲情优势,打通关键堵点
家庭支持,内外联动,助力科学戒治。戒毒并不仅仅是戒毒人员个体参与的科学活动,更是全社会参与的综合活动,其中家庭的参与必不可少,也显得至关重要。温暖的亲情能唤醒戒毒人员冰冷的心,家庭的支持能振奋戒毒人员低落的情绪。通过电话回访、家属课堂等载体,积极与家属联系交流,互馈相关信息,间接使家属参与到戒毒人员的日常戒治中,同时宣传戒毒政策与防复吸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