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动机晤谈引导戒毒人员李某树立正确认知的案例

运用动机晤谈引导戒毒人员李某树立正确认知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通过强制隔离戒毒能够基本解决躯体依赖,但是在戒毒期间依然面临几大突出问题:戒毒操守动机、效能感不高;情绪管理能力不足,自控能力较差,易受负性情绪影响;家庭、社会支持不足,回归社会后易受负性生活条件干扰。动机晤谈技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认知行为理论为技术指导,旨在提升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戒毒动机水平的高低与教育的依从性有密切关系,动机晤谈技术能够提升戒毒人员心理效能,拉升戒治动机,强化心理干预效果。

本案例民警运用动机晤谈技术,在积极正向的咨询关系中引导戒毒人员构建正确的核心价值、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积极帮助戒毒人员树立正确认知。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27岁,江苏省常州市人,因吸食毒品成瘾,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李某高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因和朋友在酒吧玩耍而染上毒品,时常精神恍惚、烦躁不安、胸口痛、喋喋不休、记忆力下降、失眠、幻想等,时常白天睡觉,晚上九点以后出门与朋友去酒吧喝酒,次日凌晨才回来,有时父母不给钱就会砸东西、打父母。自来到戒毒所后,其存在非理性信念,认为自己吸食冰毒没有上瘾,不应该被强制隔离戒毒,对自身出现的精神问题又不知是什么情况,认为父母对其不关心、不照顾,对戒毒所的任何活动没有兴趣。

(二)原因分析

认知偏差:李某对于自己的精神问题无法正确认知,坚持自己没有任何问题。始终认为爸妈总是埋怨他,对家人的不理解、不相信、不关心而感到无奈。入所后,认为自己吸毒未成瘾,不应该被强制隔离戒毒,父母不帮忙找人把他放出去。

行为偏差:在家中,为了躲避“烦躁”,李某白天睡觉,晚上会出去和朋友喝酒,从来不会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踪,更不会说和谁在一起;经常会辱骂父母,砸坏家里的东西。在所内,与父母基本断绝联系,对于戒毒所的教育戒治活动持抵触情绪,与同戒关系一般,不主动与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进行交流。

(三)方案制定

帮助李某树立正确的认知,缓解焦虑、烦躁、幻想等不良情绪,修正其不合理的想法,并肯定他在获得自我乐趣过程中的策略,不断强化他的这种渴望被理解、被信任的动机;

引导家属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其沟通,改善与家属的关系,促使其重塑对获取尊重的认知,构建正确的家庭支持系统;

改善情绪状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他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戒毒所日常戒治生活。

(四)方案实施

根据李某的情况,民警决定采取动机晤谈和优势视角作为介入理论对其进行教育干预。

1.加强沟通,建立初步关系

在与李某沟通的过程中,李某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很惭愧,给家人带来了不安和压力,但同时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很担忧,不管在家还是在所时常失眠,容易浮躁,感觉生活没有乐趣,需要借助外界的事物或力量来解救自己。对于醉酒斗殴和与父母的冲突,给李某留下了很深的心理冲击,自述当时自己并不清醒,但是在拘留所的那段日子里,每天周围的一点声音都会激起自己极大的恐惧和焦虑,尽量躲在角落里。李某坦言很多时候会感觉周围有很多眼睛在望着他,有时会心跳加速而出现眩晕,待在家时常常听到的不是家人的关心而更多的是埋怨,心里就会很烦躁,喝酒只是自己宣泄情绪和寻求快乐的一种方式。言于此,民警通过用同理、倾听和自我披露,让其找到安全感;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协助他放松身体,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摆脱其导致的行为和情绪困扰;及时赋能,肯定李某在处理自己“遭遇”和情绪问题上所做的努力,消除非理性信念,重新建构其自信心。李某再次表示民警是愿意理解和帮助他的人,并希望民警可以帮助他做通家属的工作,能像以前一样关心他。民警表示会进一步了解和评估他与家属的情况,尽力辅导他解决困扰,这为民警与李某的初步关系建立奠定了基础。

2.深入沟通,构建正确认知

为了更全面评估李某的情况,帮助其建立支持网络,缓解他焦虑、烦躁的不良情绪,以激发其改变的动机,民警对其进行第二次谈话并与其父母进行了电话联系。民警不仅明确了自己接下来要开展的教育方向,从谈话中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李某本人多次和父母出现正面冲突,尤其是与父亲的冲突最大,甚至互相诅咒对方。李某觉得父亲不够关心他,平时很少与他沟通,也不让他出去玩,总是问东问西的,认为他出去就会砍伤别人,成天与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腻在一起。电话联系中,李某父亲则觉得儿子不够体谅父母的用心,没有社会担当,总是一味地寻求自我的乐趣,一点都不在乎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父母不给钱不是恶语对待就是打砸家里的东西,甚至半夜跑回家要钱扰得四邻不得安宁,更对自己的过去行为不加思悔,终有一天会再次发生恶性暴力事件,无论如何都不相信儿子会自己改变。家庭软暴力的危害性在于暴力的不可控性,李某父母平时关心不够,且过多的指责,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致使李某反叛心理日趋加大,不愿过多的面对家人或任由唠叨,久而久之就成了阻碍李某做出改变的主因。

在与李某的沟通中,民警发现李某其实是有改变的动机的,他并没有对自己的暴力行为予以否认,反而会有所自责,但是依然存在淡化吸毒成瘾对家庭对自己的危害性。基于上述评估,民警与李某做了深入的沟通和分析,在意识到自己的改变动力后,李某也向民警表露了自己的期望,他需要父母的配合,需要给予理解和接纳他的想法。父母的过多担忧未必就是好事,只有从教育方式或者沟通方式上做出改变,才能激发李某自身的潜能,从而为民警的个案辅导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用心沟通,强化动机改变

民警与李某作了第三次面谈,主要目的是再次通过动机晤谈强化李某改变认知的动机。在与其父母电话连线中,通过电话告诉他父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李某个人的问题,与其家庭存在很大关系,要想改变李某,就要改变整个家庭的观念。李某父母在电话中表示一定会好好思考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从生活上关心孩子,更多的是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鼓励孩子做有益的事情,等李某出来后一定会征求他的意见,送他去学一门技术,做到能够真正养活自己。谈话过程中,民警运用动机晤谈带领李某分析出现情况的原因,以及其不积极参加活动的利弊,强化其改变的动机,并明确父母在家庭关系维系中的责任,希望他能正确看待自身的行为,任何事情都有好坏之分,尝试着去给自己制定计划,一点点要求自己作出改变,不仅仅是将改变自己停留在“想”的程度,一定要付出真正的行动,要落实到真正行为上的“改”,并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及时与民警进行分享。谈话中,李某意识到民警的良苦用心,通过电话录音也感受到父母的不离不弃,表示自己一定会重拾信心,积极配合民警认真参与日常戒治生活中去,希望民警能够指导他参加职业培训,真心实意的学一门手艺,回去要让父母重新看看自己。

(五)实施效果

李某与家人恢复联系,家庭关系得到了缓和,也会主动和家人诉说自己在戒毒所内日常戒治生活,会很开心的说些所里的新鲜事,汇报自己学到了什么新知识。李某也从最初的浮躁、焦虑变得沉稳、冷静,并且恢复了自信和改变自我的决心。同时,家属对于民警的处理方式和引导表示认可,也意识到作为长辈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李某感谢民警为此所做的努力,并表示在所内一定会认真多学习知识,多充实自己,多学点技术,希望争取利用这段难得的平静时间成功改变自己,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案例思考】

(一)构建信任机制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民警始终坚信戒毒人员自身认知的改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激发他的潜能,就能解决根本问题。民警时刻给予李某积极的正向关怀,以满足他对理解、尊重和认可等情感的需求,缓和家庭成员间的紧张情绪,成为其作出改变的强有力支撑,才能达成较好的可预见结果。李某通过与民警的交流,也感受到来自民警的真诚和信任,终于放下包袱,将心中所思、所想、所感都与民警充分的交流,从而有助于民警查找问题原因,寻求解决方法。

(二)畅通交流渠道

本案例里李某和家人在面对现实问题时都不知所措,无法查找问题根源,不仅是李某对自己父母非常不满,他的父母对待他也是充满埋怨和不信任,双方都是采取一种回避问题的态度,不肯放下面子进行交流沟通。民警作为戒毒人员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成员,在这个案例中充当了成功沟通的媒介,做好家庭全员的心理辅导,让整个家庭都能够认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双方认真沟通,找到合理处置的出路,在问题解决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突出“帮”字主题

紧紧围绕构建和谐家庭关系的首要目标,抓住让戒毒人员“个人稳定和家属满意”两个重点,突出“帮”字主题,本着应帮尽帮、能帮必帮的原则,坚持不懈的帮助李某与父母之间重新构筑信任、理解、关心、爱护、感恩的良性情感循环,建立起真情沟通的家庭支持系统,积极倡导完整戒毒家庭成员间的互信互助互励,构建家庭戒毒理念,充分发挥家庭在戒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