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回避型人格缺陷戒毒人员李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研究表明,长期吸食毒品会让吸毒者在心理上、行为上发生明显的不同于常人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他们吸毒成瘾后唯一的生活目标就是毒品,除了毒品,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失去了人格,失去了尊严,对家人、社会丧失了责任感,丧失了社会功能。吸毒人员往往会表现得为人处世感情淡薄,懒散疲沓,对生活无望,有的还有反社会心理。戒毒人员李某自2017年开始接触毒品,经常与其朋友一起吸毒,2020年1月被朋友举报吸食冰毒,在家附近的一个台球室被公安机关抓获。据了解,李某是家中独子,李某的父母和亲人都对他比较溺爱,要求又比较高,没有正确引导其成长,致使其养成了偏执、敏感的性格。李某从小学习成绩不太好,加之父母对其施加的压力过大,他一气之下,选择辍学,很早就进入社会打拼。工作后,因为生活压力较大,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某经朋友处接触到毒品,为减轻自身压力,李某经常与朋友一起吸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至被公安机关抓获送至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入所后,李某对戒治表现出消极抗拒的心态,在大队里很少与他人打交道,与同班戒毒人员也不过多交流,休息时经常是一个人独处,与周围格格不入。
民警找其谈话时也是一问一答,有些问题还沉默以对。
李某入所后的种种表现引起了民警的注意,通过和李某的谈话,周围人员对他的反映以及与李某家人的交流,结合李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表现,民警对李某的性格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李某存在回避型人格缺陷,具体表现为焦虑忧郁,自认为能力不足,怕批评和拒绝,对批评很敏感。那么,他的这种性格缺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民警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自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消极因素影响。李某在读书的时候就特别贪玩,进入社会后,经常混迹于不良场所,在明知道朋友接触毒品的情况下,经不住朋友的再三蛊惑,选择了吸食毒品。通过对李某入所后日常生活的观察,民警发现李某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劳动时,李某看到别人在一旁休息,也会找个地方偷懒,久而久之,李某行为越来越懒散,经常犯小错误。
自信心缺失,长期受到批评导致习惯性找借口回避问题。李某小时候由于读书成绩较差,经常受到父母的批评,内心比较自卑。进入社会后,对别人的看法非常敏感,经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和别人发生矛盾。入所后,面对民警显得非常紧张,在戒治过程中,受到批评后不肯承认错误,总是习惯于找借口,推脱责任。
家庭关系紧张,亲情淡化对其造成负面影响。由于李某父母小时候对其过于溺爱,发现成绩不理想时又过于严格,致使李某与父母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婚后,妻子也因为李某经常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而经常与其争吵,最后选择将女儿留在家中,自己一人回福建老家打工,每月只给女儿寄抚养费,与李某基本没有联系。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使李某选择通过吸毒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从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针对李某在戒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大队民警反复商讨、研判分析,决定以增强自我认同、修复家庭关系为重点,有的放矢,详细制定方案,引导李某转变自身认识、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升戒治的积极性。
严格日常管理,促进戒治的自律性。民警认为,解决李某的问题首先要从培养自律意识开始。李某在吸毒期间养成了许多不良的习惯,尤其是戒治过程中经常表现出行为懒散、对安排的任务漠不关心的态度,与所规队纪要求格格不入。在习艺劳动时,经常心不在焉、满不在乎,导致劳动任务完不成。当大队民警找他谈话教育时,他会找各种借口,把问题往别人身上推,实在没法推卸责任时,就沉默不语。针对李某的违纪行为,大队依照规定对其作出相应的处理。之后,李某又犯了错误,管教民警依法依规给予严肃处理。两次处理对杨某的心理产生明显的震慑作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为了规范李某的行为养成,民警加强正面教育、严格管理,让李某明白遵守所规队纪是对每一名戒毒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接受教育矫治、参加康复训练和康复劳动,本质上就是一个重塑自我的过程。
通过一段时间严格的管理和教育,李某的戒治态度逐渐端正起来,在教育矫治、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之后参加各项戒治活动也表现得比较积极。
发掘闪光点,因势利导树立信心。在与李某的谈话和对其侧面了解得知,李某存在较重的自卑情结,在碰到问题时,往往会往悲观的方向去思考,进而越来越否定自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胜挫折的斗志和勇气。为此,民警多次找其进行谈话疏导,在向他表示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帮助其对家庭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错误偏差的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耐心的沟通使其认识到生活中难免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幸,人的一生可能历经坎坷,但最后收获的却是更大的财富。外界的种种磨难不应该成为一个人甘于沉沦的理由,一个人最可怕的境遇是连自己都放弃了自己。真正阻碍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是自己内心太过在意的、太想逃避的心结。人只有拥有自信才能成功,有了自信就有了希望,一切才有可能。
在大队民警的开导下,李某的心理包袱得到了释放,在劳动中有了较大进步。大队生产项目调整后,新的灯具加工大家都比较陌生,劳动效率上不去。李某比较细心,新产品工艺上手比较快,大队便安排他在新产品的流水线上指导其他人,李某不但帮助其他人掌握新工艺,还提出了几个提高劳动效率的小窍门,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也得到了大队表扬。之后,李某的信心更足了,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好的表现。
亲情沟通感召,助力自我康复。李某在与民警的多次谈话中表露出了极为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对父母、妻子在生活中带给他过大的压力表示怨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吸毒对家人造成的危害感到十分愧疚。两种矛盾的心情一直在内心缠绕,让他难以释怀。了解到李某的内心想法后,民警积极与其家人联系,告诉他们李某在戒毒所的情况,并鼓励他们多与李某沟通联系,协助民警帮助李某尽快解开自己的心结,配合戒治工作,早日回归家庭。李某的家人在了解到李某的情况后,积极主动配合大队工作,与民警交流想法。李某的父亲在得知李某一直以来受到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后,表示要反思自己的问题。民警也多次为李某创造与家人沟通的机会。在疫情期间,亲属无法来所探访,大队便克服困难,为李某组织视频会见,许久不见的父亲出现在视频上,李某迎来的却不是斥责和埋怨,而是轻声的问候,李某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而一直让李某牵挂的女儿出现时,李某顿时有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之后,大队还联系了李某的妻子,安排李某与妻子通话。在与家人视频会见和与妻子通话后,李某各方面的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与民警谈话时也表示接下来会好好配合戒治,争取早日出所。
经过一系列的教育矫治工作后,李某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自信心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与家人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在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积极,也愿意与人进行沟通,不再是刚入所时消极、孤僻的状态,尤其在习艺劳动中表现突出。由于表现良好,李某获得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奖励,即将出所迎接自己的新生活。
【案例思考】
李某的心理问题及性格上的缺陷的形成是其生长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和过度关注,加上父母未能在生活中给其正确的引导,致使李某形成了偏执、内向、多疑的性格。在大队进行教育矫治的时候,民警通过分析其心理行为特征,总结出其主要问题,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心理疏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由此可见,教育戒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光靠了解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远远不够,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在戒治过程中还要实时关注戒毒人员的动态心理变化,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并积极巩固相互之间的关系。
李某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改变,除了发掘他的闪光点外,还与民警找准了亲情帮教这一正确的切入点密不可分。亲情教育和亲人引导,更有利于调动戒毒人员内心最真实的情绪,让他意识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同时也能为他树立一个清晰的目标,激活其承担家庭责任的意识。亲情是一剂良药,每个人内心都渴望一个安宁的避风港,对于失去人生自由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更是如此,恰如其分的开展亲情帮教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亲情,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感知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经常能够快速打开局面,帮助他们迅速从迷茫之中走出来,并从亲情关爱中汲取更多的戒治正能量,从而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取得超出预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