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我效能感训练帮助戒毒人员陶某提升戒治动力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自我效能感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主要因素:1.成败经验(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受归因方式影响。2.替代经验,关键是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3.言语劝说,在成功经验与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更好。4.情绪唤醒。5.情景条件。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对环境的陌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的表达。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调整、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自我效能感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不能发挥。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陶某,男,30岁,小学学历,未婚,江苏省泰州市人。陶某是家中独子,自幼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受父母溺爱,仅上完小学就选择辍学,父母听之任之。陶某辍学后,爱好音乐,进入当地的吉他乐队成为一名吉他手。常年出入酒吧、KTV、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并在酒吧驻唱。其入所前在某短视频软件上进行民谣原创,有一定数目的粉丝,在当地音乐圈小有名气。在频繁的出入娱乐场所后,陶某在圈内人的鼓动下,美其名曰“为了创作灵感”染上了毒瘾,吸食冰毒。直到被公安机关抓获,仍不承认自己吸毒的违法犯罪事实,经发检,在其头发中发现甲基苯丙胺成分。
在入所初期,陶某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有音乐才华,家世清白,自己也没有刑事犯罪记录,与其他同戒不一样。认为自己来戒毒所只是个偶然,因为在张某看来吸食冰毒等新型毒品并不会使人染上毒瘾,同时他的社交圈内多人都吸食毒品,都是为了音乐创作。自己运气不好,被公安机关抓获。因此在入所初期一直独来独往,不愿意与其他戒毒人员进行交流,认为与他们没有共同语言。在一次集体打扫卫生中,因与同戒分工问题,发生口角。经民警批评教育后,效果不明显,后来多次与同戒产生争执。通过多次谈话,陶某表示,自己出所后还会继续保留其原来的社交圈。认为自己这辈子离不开毒品了,有自暴自弃想法。
(二)原因分析
陶某自幼家庭条件优越,又是独子,父母对其溺爱。在其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陶某小学毕业便辍学,并没有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在音乐爱好中,结交不良的社会闲散人员,致使陶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受音乐圈不良的“亚文化”影响,对毒品没有深刻认识其危害性,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并接受了所谓“追求灵感”的说法,给自己吸毒找到荒谬的理由。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整个方案以提升陶某的自我效能感为主线,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三个方面即成功体验、替代经验、情景条件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1.成功体验
陶某有7年的吸毒史。询问其这7年来吸毒频次,期间是否曾戒毒过。经谈话了解后,陶某曾有1年多没有吸毒,期间他到外地拜师学习吉他技术,期间他醉心于音乐创作,脱离过原来的社交圈。针对这个发现,民警强化其成功体验,反复对其正面引导,让“我曾经成功摆脱过毒品的诱惑”“我曾经一年多没碰过毒品”这一概念在其内心进行强化。并在归因时,引导为其为了音乐爱好而主动戒毒,而不是归因于客观上的接触不到毒品。
2.替代经验
在同戒中,戒毒人员夏某,同为泰州人,32岁,两人年纪相仿又是老乡,并且在入所前就曾结识。夏某入所后,遵规守纪,表现良好,和同戒之间相处融洽,多次受到民警表扬。民警在对陶某进行谈话时,让其以夏某为学习榜样,并对其灌输“我跟夏某一样,夏某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的思想。在这里,尤其强调夏某和陶某的一致性,即榜样与模仿者的一致性,这是替代经验的关键。让同乡、同龄、相同的生活环境这些要素在谈话中反复提及,让其认为自己与榜样夏某有高度一致性。
3.情景条件
陶某入所前,醉心于弹吉他。入所后,环境陌生,久不弹琴,陶某心理压抑,不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民警发现其音乐才能后,找来一把吉他,让他弹琴,并以要求其进行戒毒歌曲创作的名义,让其每天都有1个小时时间弹吉他。陶某在看到民警把吉他递给他时,如获至宝,激动地感谢民警。在其创作过程中,民警主动扮演吉他爱好者的角色,主动向陶某请教如何弹吉他,让陶某树立自尊自信。让其明白,即使没有吸食毒品,自己仍然可以完成优秀的创造,创作的戒毒歌曲在同戒中很快流传。
(四)戒治成效
随着成功体验、替代经验、情景条件三个因素的不断推进,陶某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戒毒过程中的主动地位,戒毒的自我效能感获得提高,对未来的戒治之路更有期盼,对出所后能否保持戒毒操守更有信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与同戒相处中更融洽,不再是一张冷脸而是笑脸相迎。再也没有同其他戒毒人员发生争执,并主动教唱戒毒歌曲,传递戒毒正能量。积极配合民警的戒治要求,多次参加所内举办的各种文艺活动,表现出色。在其创作的歌词中、曲调中,都明显表达出自己对戒毒的强烈意愿,对过往被毒品侵害的悔恨,对远离毒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得明显的戒治效果。
【案例思考】
在对戒毒人员陶某的谈话教育中,发现陶某入所时,将自己吸毒的原因单纯地归咎于外部环境,即不良的社交圈,没能从自身角度去面对吸毒的违法事实。考虑到陶某的音乐技能,出所后不能排除仍然要同过去圈子里的人来往,其戒毒操守在出所后能否长久保持,其戒毒的自我效能感能否长期保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仍存疑。
在成功体验因素干预环节当中,同样了解到,陶某曾迫于父母压力,多次试图戒毒,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成功体验是把双刃剑,成功的体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而失败的经验同样会反过来作用于自我效能感。如果处理好成功和失败的戒毒经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其能否保持戒毒操守的关键一环。
在替代经验因素干预环节当中,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和人的境遇不可能完全相同。干预环节中的榜样夏某,在家庭出身、从事职业等多方面与陶某有区别,榜样的一致性仍可以再提高,最好是能够找到陶某音乐社交圈中成功戒毒的正面案例,这样替代经验的运用才有针对性。然而实际操作中,找到高度一致性的榜样,并不容易。
情景条件干预中,陶某在特殊的环境中再次拿起吉他,他此时面对的环境,面对的受众,仍于所外有较大不同。其创作的歌曲在不乏正能量的同时,曲调中仍有一种凄凉的悔恨,这种悔恨究竟是真心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悔恨,还是仅限于自己被公安机关查获的懊悔,仍需要进一步再观察。另外,在环境模仿上可以再精细化操作。
最后,戒毒人员陶某的经历有其特殊性,其具有特殊的音乐才能,且是民警力所能及可以帮助到的,民警可以针对其特长对症下药。而自我效能感的运用能否在其他普通学员当中普遍开展和运用,戒毒自我效能感和戒毒操守保持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