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个别谈话为戒毒人员王某修复父女感情促其顺利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个别谈话为戒毒人员王某修复父女感情促其顺利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王某,女,1986年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15年7月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王某入所EPQ心理量表测试提示为典型的内心性格,典型的情绪不稳定。王某父母离异后,自感被家人抛弃,在朋友的诱惑下,沾染毒品,其性格变得古怪,对其父亲重新组建家庭表示强烈不满。由于吸毒后的异常行为,不仅干扰家人正常生活,更是扬言加害其继母,其父亲无奈下报警要求派出所民警送女儿到戒毒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也正是由于父亲的举报,导致父女感情急剧恶化。

入所后,由于脾气暴躁,自制能力差,经常与她人因一言不合而发生争执。自尊心强,受不得丝毫委屈。喜欢独来独往,不愿融入他人生活之中,也不乐意帮助他人。性格多疑,心胸不够开阔,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必加倍还之”错误信条,与戒毒人员之间关系差,喜欢以过高的标准衡量他人,给人巨大压力,难以相处。面对自己的错误,王某某没有自我反思,反而认为是民警故意找茬,仍保持破罐子破摔的状态,浑浑噩噩地度过戒期。

【案例基本情况】

(二)方案制定

王某吸毒原因表面看主要是家庭支持系统脆弱等外因所致,经过深刻剖析,吸毒与其成长环境、性格特征等因素密切关联,其成长过程中的认知、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缺陷。通过与其父亲交流得知,王某家庭条件较好,其爷爷奶奶都是国家公职人员,从小家人比较溺爱,养成跋扈的性格,有点偏执,对人对事的看法不易改变。其父亲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对其学习成绩父亲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导致其自认缺乏父爱,加之父母感情淡化,离异,母亲过多地指责父亲,让其对父亲有所偏见。更因被父亲举报被强制隔离戒毒,加深与父亲的隔阂,认为父亲的行为是受继母的蛊惑和指使,父亲有抛弃她之意。鉴此,对王某的戒毒救治宜采用内外相结合的攻心矫治法,搭建沟通平台,化解父女矛盾隔阂,重续父女之情。一方面大墙内加强个别谈话,根据她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及时调整策略,循序渐进,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企图让王某某从内心深处将错误的认识扭转过来;另一方面大墙外利用探访日与王某父亲沟通,及时反馈,力求取得实效。                                                                          

(三)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以“孝”熏陶思想,主动出击,感受亲情。个别谈话时,民警不断向其灌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一种情感。同时采用问答的方式向其提问:“如果父亲有意抛弃你,为什么还坚持来会见?”“这里有长期无人会见的戒毒人员,她们是否也怨恨父母?”“父母亲来这里会见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你是否考虑过?”在民警的引导下,王某某感受到父亲复杂的内心,最终认识到有家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有家人的牵挂是一种美满。同时,关爱是相互的,父母对自己无私奉献,也渴望自己的回应,让他们能感受到女儿的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种品质----孝。个别谈话对其内心有所触动的前提下,辅助传统文化的活动进行巩固加强,要求其背诵、书写《弟子规》,结合戒治生活,撰写《弟子规》读后感。观看《论语》光盘,强化“孝”意识。

第二阶段以“法”正确归因,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王某虽然是大专文化程度,但是法律等知识欠缺,吸毒后更是更容易偏执固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依仗自己文化程度高,过多地自我维权,百般挑剔民警的执法行为。通过《法律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普法教育,运用课堂教育,布置作业,强化法律意识。由具有法律知识的民警对其进行个别辅导,进行法律意识渗透,向其说明其被强制隔离戒毒不在于父亲的举报,而在于吸毒的违法性。即使没有父亲的举报,只要沾染毒品,总有一天还是会被他人举报或者被公安发现而强制隔离戒毒。在交流的过程中,以其受到高等教育为由,让其反思自我,她对父亲的憎恨不是在于父亲的大义灭亲的举动,而是自我不愿接受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其内心是不愿面对软弱的自我,责怪他人比反思自我更轻松,因为她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失败者。最后她也认识到作为成年了,做出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吸毒的代价就是受到法律的制裁,接受失去自由的两年强戒生活。自己应该要有勇气直面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去纠正她,这才是一个成熟的人所为。

第三阶段以“理”直达内心,换位思考,化解隔阂。在前两个阶段的努力下,王某似乎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入,对父亲的怨恨有所减少,在与父亲的交流中对父亲的态度有所改善,但是唯独对父亲再婚的事实内心仍存抵触情绪。王某在周记中说道:“如果我的父亲真的爱我,为什么会抛弃我和我的母亲,为什么又重新组建家庭?他就是不负责任的人。虽然她的确对我也很好。”带着她的这个疑问,对其的个别谈话必须要更加深刻。家是一个讲情也是讲理的人。因为民警相信王某某毕竟受到高等教育,个人的认知能力比较好。在民警多次的深入交谈中,运用换位思考法来理解父亲的再婚行为。“我们换位思考,假如你也有一个孩子,你会希望未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是在高墙内还是在象牙塔内?我相信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一帆风顺的人生。所以深爱你的父亲,希望你的人生不像他一样艰辛。”“你要学会理解父亲为你所做的一切,体会为人父亲的苦心。虽然说你的父亲已经重新组建家庭,并不代表他不爱你了。你也不能用“爱”来绑架你的父亲。如果当你老了,希望有个伴侣来相伴,你的子女一味反对,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多年的积怨需要王某能够完全化解,用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愧疚,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民警鼓励王某以书信的方式加强与父亲的交流。在一封封家书中,王某在拷问父亲,也是拷问内心。书信的交流载体让往日闷闷不乐的王某再次展开笑容,打开心扉,放飞自我。

与此同时,每次王某的父亲来探访,民警都与她进行交流,及时掌握情绪波动状况,相应地调整矫治计划,同时也提出建议,让王某某的父亲有意地追寻王某某儿时的美好记忆,多聊聊她母亲的话题,让她感受家的温暖。渐渐地,父女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多,矛盾与误解慢慢地修复,王某某的矫治态度有所转变,矫治热情逐步提高。

【案例思考】

(一)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本案例中王某吸毒的原因表面是家庭破裂,亲情缺失,深层次在于家庭教育不当导致的性格跋扈、固执,家庭成员之间沟通不畅导致的家庭观、亲情观偏差,人生观扭曲,加之在外面不良风气的入侵,失去正确的判断导致误入歧途。同时,失去自由的人身环境、半军事化管理的环境难以适应导致加深错误的认知,恶化家庭关系。为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在于通过亲情感化,使其补齐短板,矫正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扭曲的人格。在教育矫治中,直达其内心,倾听内心声音,找到问题症结,以孝文化熏陶思想,法律常识作为支撑,换位思考进行道理渗入,最终引导其认识自身错误,感受亲情温暖,增强抵御毒品的内驱动力,从而走向新生。

(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个别谈话并不是简单地谈话聊天,而是在谈话中找到症结,在谈话中进行思想意识的渗透。在谈话前有思路、谈话中有谋略、谈话后有效果。在个别谈话中运用心理学的倾听、真诚等技巧,运用“产婆术”进行辩论,达到纠正错误的认识的效果。在个别谈话中,出现思想认识反复,也会出现表面承诺、内心抵触,也会有表面不认可,内心已经动摇等情况。需要民警有敏锐地观察、策略地谈话、耐心地跟踪、总结性的归纳。运用周记、家书等书面方式引导自我反思、自我成长。

(三)亲情支撑,互动反馈。在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中,不仅仅需要大墙内民警的付出,家庭支撑系统是戒毒人员回归正常的生活的强心剂。大墙内的矫治只有两年时间,保持操守,远离毒品,防止复吸,巩固所内戒毒成功,需要家人的背后默默支持。但是吸毒人员给家人造成的亲情伤害,家人的指责、内心的愧疚,对家人存在依赖感,又担心家人的不信任成为复杂的情感、不安的情愫影响着矫治的效果。通过对戒毒人员的解戒回访中,通常家庭支撑系统完整、家庭包容性强的戒毒人员的复吸率较低。家庭支撑系统弱,家庭不接纳的戒毒人员复吸率较高。做好家人的解释工作,消除家人对戒毒人员的不信任也是戒毒民警的重要工作。巧妙地搭建沟通平台,使用口头、书面的交流载体有助于戒毒人员与亲属无障碍地交流。开设家属课堂、建立家属登记台,对家属的疑惑进行解答,与家属零距离地沟通,及时反馈戒毒人员的在所表现,取得支持,征得家人和社会的不歧视、不放弃、多鼓励,合理拒毒,打赢拒毒的攻坚战,努力为社会输出合格的“成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