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通过音乐疗法帮助HIV戒毒人员方某重燃生活希望的案例

通过音乐疗法帮助HIV戒毒人员方某重燃生活希望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在旋律音色变化和节奏节拍运动过程中,能够焕发出人类精神世界特有的魅力,并对人类的身心产生影响和作用。音乐在调动人们思维的记忆、联想、想象等各种因素时,能够唤起同感,引起人们共鸣。

音乐疗法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身健康的目的。因此,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音乐是一种最适合的工具之一,它是非语言的属形象思维的形式,具备与人的深层意识距离最近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于其他的心理治疗方法,特别是对拥有一定音乐天赋或者特长的人来说,音乐疗法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容易唤起这类人群的共鸣,能够产生更好的戒治效果。

对于初次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的HIV戒毒人员来说,封闭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周而复始的集体生活等生活境遇的陡然转变,让本就十分敏感的心理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落差和情绪不适,对学习、生活、戒治都会造成影响。本案例中,通过采取音乐疗法,开展音乐体验,强化音乐渲染,戒毒人员能够通过音乐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不断陶冶性情,最终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接受戒治生活。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方某,男,30岁,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创办过音乐培训机构。2015年2月确诊感染HIV。2016年6月,在朋友的唆使下初次吸食冰毒,同年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处罚。2018年5月,在事业低谷、感情不顺、家人排斥的压力下,方某重新开始吸食毒品。2019年6月,方某再次吸食冰毒,其因吸毒严重成瘾被公安机关处以强制隔离戒毒两年,于2019年8月20日被投送至江苏省句东强制隔离戒毒所艾滋病专管区。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方某的日常表现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萎靡,行为孤僻。方某刚入所的时候,整天精神萎靡,神情恍惚,刻意回避民警,且作为少数民族的他身在异乡,同伴较少,在生活习惯上、言语风格上与其他戒毒人员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日常行为比较孤僻,与人交流较少,存在自我封闭的现象,很难融入集体生活。

多愁善感,思想消极。方某有写日记、随笔的习惯,民警了解到其记录内容多半都是对自己身体、工作、家庭的担忧,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人生失去信心,想要放弃自己所学专业的念头。在复听其亲情电话时发现,方某和家人时不时会有言语过激发生争吵的情况。

体弱易病,身体堪忧。感染HIV病毒以后,方某的身体免疫能力有所下降,时常容易感染小毛病,且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加上患有高血压、偏头痛,时常感到恶心难受导致失眠等情况,方某的身体素质很差,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戒治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原因分析

生活环境改变:方某从小接受系统正规的高等文化教育,研究生毕业后开设培训机构教育学生,然而沾染上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后,“落入围城,进入高墙”,每天周围的环境从熟悉的音乐培训工作室到陌生的高墙铁窗,手中接触的从专业音乐设备变成了行为规范手册,再加上其对戒治场所的不了解和道听途说来的一些印象,入所以后就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和惶恐情绪。

社会关系破裂:方某自研究生毕业后从事音乐培训工作,学业上、事业上的顺利让其这一段人生经历一帆风顺,既被学生们所尊敬,也被家人、熟人引以为傲。但沾染上毒品又感染了HIV后,其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发生巨大变化,从原本学生和家长口中的“方老师”变成了HIV戒毒人员,家人亲戚、熟人朋友、学生和家长在态度上、情感上逐渐对其疏远、排斥和冷漠,也不再与其来往,人生处境遭遇了巨大的落差,让方某内心无法接受这种状况。

身体健康堪忧:沾染毒品后深受其害,方某的身体状况逐渐下滑,自2015年确诊感染HIV后,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加上免疫力的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方某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其精神状态也受到很大影响,入所以后的戒治积极性不高。

(三)方案制定与实施

根据方某个人经历、社会关系、身体现状以及入所后的现实表现,考虑到方某对自己的音乐专业特长依然抱有热情和激情,为了使其尽快重塑自我,不荒废所学专业,较好发挥所学所长,经过民警集体研究讨论,认为在教育矫治过程中采取音乐疗法能取得有针对性的戒治效果。

1.多管齐下,导入音乐疗法帮助融入环境

入所以后,民警与方某开展一对一个别谈话,从其个人经历、成长心路着手,尝试降低其防备心理;从音乐专业知识方面引入话题,有效引发个人兴趣和谈话共鸣,引导其逐渐敞开心扉与民警正常交流沟通;尝试导入音乐疗法,通过让其选择喜欢的歌曲并播放,开展渐进式情绪放松训练,慢慢消除其自我保护意识过强的心理防御机制;结合方某个人经历,音乐对他来说既是兴趣爱好又是谋生方式,民警鼓励方某在戒治期间继续学习相关知识,不要荒废自己的专业特长,并精选了许多与音乐有关的书籍让方某阅读和学习,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个人音乐素养;带领方某快速熟悉专管区的生活环境,鼓励方某多融入集体戒治活动,逐步稳定自身情绪,消除焦虑不安的成分,为接下来的教育矫治工作奠定基础。

2.积极引导,开展音乐疗法充分发挥特长

如何引导方某既能更好戒治又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这是民警在制定方案时一直思考的问题。考虑到方某的专业和曾经的从业经历,在他刚入所的时候民警带领方某参观了专管区的文体活动室。在文体活动室内,看到有卡拉OK、电子钢琴、架子鼓、专业点歌系统等设施设备后,方某由一开始听民警说起时的不相信转变到亲眼所见时的惊讶,然后民警适时向方某介绍了专管区“阳光乐队”的相关情况,方某很感兴趣并积极要求报名加入。在“阳光乐队”中,民警同意方某使用卡拉OK、电子钢琴等设备,并让其负责歌曲的学习、演唱以及音乐创作等方面的内容。在民警有意识的引导下,方某每天都会到文体活动室进行乐器弹奏、聆听音乐歌曲,在弹奏中逐渐情绪高涨,在音乐中逐渐找回自我,在歌声中逐渐重获希望,方某不安、焦虑、紧张的心理逐渐消退,积极、阳光、向上的心态变成主流,开始经常与民警交流心得,不断反省自己的吸毒罪错,正如他自己所说,感觉从前那个教音乐的“方老师”又要回来了。

3.同伴互助,运用音乐疗法引导共情共享

在艾滋病专管区,同伴教育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戒治项目,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分享、相互帮助、共同促进,树立生活信心,增强人生希望。民警巧用专管区课堂化活动“同伴讲堂”,有意识地将方某列为同伴教育的重点培育对象,引导其在同伴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鼓励方某开展音乐赏析课,将自己的音乐知识与其他戒毒人员分享讨论,分享赏析包括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不同种类的音乐,通过现场播放、现场演奏,唤起同感,引起共鸣,激发共情,既有音乐陶冶更有心灵治愈,既升华自己又共情与他人,获得了戒毒人员的一致好评。

(四)戒治成效

音乐成为了治疗心理的良药:通过音乐,方某不再如刚入所时的那样紧张、焦虑、不安,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阳光、笑容充满脸庞,与戒毒人员、民警之间的交流也逐渐增多,能够更加适应戒治生活。

音乐成为了重寻希望的途径:方某组织带领专管区“阳光乐队”成员日常开展歌曲练习,在“12·1世界艾滋病日”“新春文艺汇演”“建党百年红歌汇演”等各大型主题活动中成功演出音乐类节目,特别是为专管区原创红色歌曲《百年颂》进行了谱曲,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让方某逐渐找回人生自信,重寻音乐希望。

音乐成为了戒除毒瘾的动力:方某每天都会学习专业知识,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创作谱曲,专业专长没有荒废,自信心和水平能力逐渐增强。方某表示,要坚决与毒品决裂、坚持抗病毒治疗、坚定决心戒除毒瘾,积极规划人生,努力用更好的音乐回报民警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与帮助,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案例思考】

(一)要不断丰富教育戒治的方式方法

音乐治疗是一种最适合用于心理治疗的工具之一,与传统的戒治模式相比,形式更新颖,内容更生动,施教更多样,更容易引起戒毒人员的兴趣注意,激发戒毒人员的高涨情绪。音乐疗法中,在音乐的环境里,能够让人意识沉浸,意志专注,使积极的情绪强化,使消极的情绪排除,甚至可以使原有的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情态,缓解躯体的应激状态,解除心理扭曲和紧张,创造自我治愈力的机会。另外,通过音乐创造的愉悦轻松的氛围和过程,可以建立良性沟通的纽带,有效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

(二)要充分发现戒毒人员的个性特点

每个戒毒人员都有自身独特的背景、学业专长和人生经历,因此他们的日常表现,理念观念和认知性格都不尽相同,我们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发现每个戒毒人员个性特点和不同之处,开展有区别性、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方法,切忌“批量式”“千人一面”的管理方式,只有掌握好差异性原则,才能做到因人施策。

(三)要善于发挥戒毒人员的自身特长

每个人都有优势优点、所学所长,作为管理者既要会管理也要善于搭建舞台、提供平台,让有天赋有专业的戒毒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特点、所学所长,让“特点”变成“亮点”,让“亮点”变成“闪光点”,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唤醒内心,重新找回人生价值,不断提高戒治成效。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