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戒毒人员常某调节情绪的教育矫治个案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是认知疗法的一种。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信念所引起的,而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使人们陷入情绪障碍之中。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理性情绪疗法还认为,人的情绪障碍是由人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因此,这种疗法就是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求助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改变认知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常某,女,27岁,初中文化程度,吉林省集安市人。其9岁时父母离异,之后与母亲一起生活,13岁时父母均再婚,后有一同父异母的弟弟。初中毕业后离开老家到外地打工,在郑州、温州、大连、北京等多地辗转,工作和生活长年不稳定。2016年经朋友介绍到天津打工,从此开始接触毒品,不久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
(一)常某情绪问题的基本情况
常某自强戒以来,虽能按照规定进行戒毒康复,但是在行为表现上不够积极,戒治态度有些消极,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又间接影响到常某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影响其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与情绪问题对其戒治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常某情绪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学校和社会因素。常某因父母离异,小学和初中阶段频繁更换学校,初中时期经常逃学,没有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初中毕业后就开始步入社会,由于年龄较小,缺乏社会经验,受到了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阻碍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遇到情绪等问题时不能采取正确和有效的解决方法。
2. 家庭因素。常某父母离异较早,与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再婚后,其对新的家庭和继父有些排斥,选择与奶奶或外婆生活,这就导致了其在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作用的部分缺失。加上奶奶或外婆对她的溺爱,使家庭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在出现负性情绪时,其周围的社会系统不能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不能帮助其进行积极调整,因而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
3. 个人性格因素。通过对常某成长经历的分析,发现了其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过于自我中心和偏执,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容易陷入焦虑、愤怒、悲伤等消极情绪中,不懂得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三)采取的教育矫治方法
1. 改变不良认知,使其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的问题。对常某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良认知:认为自己出现的情绪问题都是他人导致的;认为遇到问题时必须立刻得到解决。在常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良认知后,帮助其分析不良认知的不合理性。常某过分夸大了他人对自己情绪影响,而忽略了自己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常某不能客观面对现实,主观要求偏执,盲目地选择不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针对其认知的不合理性,教育其改变不良认知。在戒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要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盲目或冲动地去解决问题,只有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教育其要学会对自己和他人有客观的评价,只有自己才能主导自己的情绪,不能把自己的情绪问题都归因到他人身上,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情绪调节和控制的重要性。
2. 对其康复劳动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帮助。由于性格原因,常某在康复劳动中遇到困难时,不愿意主动向他人请教和学习,而是容易陷入焦虑和消极情绪中去。因此,通过关注其在康复劳动中的行为表现,发现其存在的潜在的情绪问题。经过多次的耐心指导和帮助,提高其康复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够主动解决遇到的困难,熟练掌握劳动技能,避免因劳动不畅而带来的情绪问题。同时,关注其在康复劳动中的进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她,增强其康复劳动的信心,使其努力改变自己,克服消极情绪,积极面对困难和挫折。
3. 充分利用互帮互监小组其他成员,对其形成一定的监督和帮助作用。互帮互监小组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利用互帮互监小组来辅助我们解决问题。不管是在康复劳动现场,还是在日常的戒治生活中,常某的情绪问题容易影响其人际关系,导致其容易处于不良的人际关系中。因此,对其互帮互监小组中其他表现较好的成员进行教育,使她们能够关注常某的日常表现,并及时向警察汇报情况。
4. 安排其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学会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鉴于常某多次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通过询问常某本人意愿,经其同意后,安排其参加专业的心理咨询。经过两次心理咨询后,常某学会了一定的情绪调节方法,并应用到了日常的戒治生活中去。
5. 开展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通过改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其情绪波动状态。在以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辅导中,增加常某与他人的人际互动,使其在团体中学习他人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进而对其情绪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引导常某在团体环境中体验学习、助人、协作,释放不良感受,增强其戒治的信心,促进其情绪状态向良性转变。
【案例思考】
(一)通过对常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教育矫治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常某的情绪问题。常某在康复劳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遇到问题时不再思想波动,焦虑情绪也逐渐控制。同时,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常某某的人际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更加懂得了换位思考和宽容。
(二)经过对常某的教育矫治过程的思考,发现针对类似常某某这样的戒毒人员,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和分析他们情绪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才能采取有效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我们发现,戒毒人员的家庭对其戒治有重要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其吸毒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其在戒治过程中产生一系列情绪问题的深层影响因素。
(三)我们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和教育中,也要关注戒毒人员情绪之外的其他问题,情绪问题会与戒治过程中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将其他相关问题综合施策,才能显著地改善戒毒人员的情绪。同时,在处理戒毒人员的情绪问题时,既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也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才能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从而消除他们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最终积极地投入到戒治生活中去。
(四)鉴于情绪问题是相对可控的,因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定期向戒毒人员讲解心理健康知识,重点训练他们掌握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使他们在遇到情绪问题时能进行自我调节,及时应对和处理消极情绪。
(五)在教育戒治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戒毒人员非常敏感,不太愿意对人敞开心扉,甚至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有误区,即使有心理上的困惑也不愿去进行心理咨询,此时团体辅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团体辅导可以为成员提供群体支持、相互分享、共同成长、感同身受的氛围,通过团体内人际的交互作用,成员既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能成为他人的力量支持。这种相互支持和情感交融能让成员增强归属感和团结互信精神,从而增强戒毒人员的责任感,最终改变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状态。更为重要的是,团体辅导的实践作用很强,即使在团体辅导结束后,戒毒人员也可以依靠在团体中习得的经验在戒治生活中发掘出类似的团体情况,以持续促进自身良性改变,从而体现出咨询的长期效应。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解决戒毒人员的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