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矫正期戒毒人员孙某教育转化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孙某,25岁,初中文化。2016年8月因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该戒毒人员性格内向,焦虑自卑,易情绪化,不能很好服从民警管理,对民警的教育帮助持厌恶抵触的态度,戒治积极性不高,个人卫生习惯较差,并且屡教不改,不能与其他戒毒人员融洽相处。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
针对孙某的现实表现,经大队研究决定,成立了教育矫治工作小组,建立以教导员、中队长、分管民警为主导的三级教育转化体系,并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教育转化方案。
1.从掌握个人信息入手,通过个别谈话教育、班组长掌握的信息及思想汇报等,全面掌握孙某个人、家庭及在社会上活动轨迹的基本线索,分析原因,对症施教。
2.从寻找心理症结入手,运用心理康复技术,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对民警的信任感。
3.从融合亲情感化入手,借助亲情帮教、亲属学校及亲情探访等方式,解开孙某与民警及亲人之间的思想疙瘩。
4.从捕捉兴趣爱好入手,发掘孙某兴趣爱好和特长所在,捕捉闪光点,通过自信的力量促其转化。
(二)实施情况
1.了解沟通,分析原因
经过民警多次沟通了解,发现该戒毒人员之所以戒治态度消极,不服从管理,主要源于其家庭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原因。该戒毒人员从小生活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每日忙于工作赚钱,缺乏对子女的耐心管教,父亲信奉“棍棒出孝子”的教育之道,很少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孙某,导致其形成了遇事冲动、以粗暴的手段来解决事情的性格。加之成长期间,家人曾把她送到亲戚家寄养了几年,期间缺乏家人必要的关心与关爱,青春期时就导致了她自卑、多疑的个性。后来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回家,之后交了一个社会上的男朋友,把她带上了吸毒的道路,直至被抓。
(2) 现实原因。该戒毒人员入所后,情绪比较焦虑,不能适应繁忙的矫治生活,劳动技能较差,个人内务也总是做不好,不愿与别人交心,对别人的好心指点存有莫名敌意;害怕得不到家人原谅,内心烦躁焦虑、自卑情绪集聚,导致其遇事盲目自保,对她人态度恶劣,言语争吵不断。
2.多管齐下,综合矫治
(1)把握时机,着重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个别谈话教育是个别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谈话可以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形成自我反思并进行改正。但是个别谈话教育不能想谈就谈,而是要注意把握时机,唯有这样,个别谈话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戒毒人员孙某比较内向,不擅长交谈,民警通过让其写思想汇报,进一步把握孙某的近期思想状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对其答疑解惑,使其正确看待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明白人生意义所在。帮助她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告知她与同戒相处的良好方法,分析情绪化行为给她带来的危害等,使她改正错误观念,如报复、冲动等情绪化心理及不劳而获等。其次利用戒毒所活动和重要节假日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如利用各种帮教活动,使其明白人生不免出现挫折,但要勇于去面对,积极矫治、重塑新生;利用父亲节、母亲节对其进行亲情教育,鼓励她给父母写封感恩信,增进与父母的情感。慢慢的,戒毒人员孙某开始接纳民警、信任民警。
(2)强化法律道德教育,使其认清吸毒危害性。在日常交流中,孙某流露出吸毒与否是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与他人无关的想法。在入所后,她的这个想法有些微改变,她曾向民警询问吸毒是否对人体存在如此之多的损害。在康复期,民警围绕这个问题对他进行系统的毒品危害性教育。如介绍毒品对人体产生的各种毒副反应,又如系统阐述毒瘾戒治可能产生的各种戒断症状。同时注重责任感培养和感恩教育。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之中,民警特意安排让她去参与“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她学会换位思考,从父母角度思考子女“越轨行为”对他们带来的影响。在感恩教育中要求她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那些不懂得感恩的行为。同时推荐几本人际关系的书籍给他看,如《为人与处事》、《人性的弱点》、《方与圆》等。
(3)突出应付应激训练,使其学会正确的压力应付方法。 在课堂讲授重塑“四自”戒除毒瘾的章节过程中,民警让孙某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一次挫折,然后分析当时的情绪应对和行为应对方式。孙某描述了她生活当中最受打击的一次挫折就是她年幼时,有一次和同学在课堂上起了争执,因影响了课堂纪律被老师叫家长,父亲到了学校不问缘由,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就是一顿打骂。民警让孙某自己讲述面对那个挫折事件时所有的解决办法,让其写下来,进行方法排序,并布置作业,然后再进行讨论和总结。
为了巩固心理矫治成果,对在康复期的孙某,重点进行了应对压力能力训练,让其制定应对计划,学会预见高危事件并学会应对策略。具体做法有:第一,通过释梦交流,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渴求。第二,制定一份孙某生活中可信赖的人的通讯方式和安全地点的清单,使其掌握在面临吸毒高危情境时自己可以选择的最佳应对方法。第三,对其好的方面给予鼓励,让其积极参加所内各种活动,坚定其戒治动力。同时,对孙某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民警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情绪化的冲动。第四,通过个别交流,让其树立能战胜毒品的正面想法。
(4)“旁敲侧击”,营造良好的矫治环境。民警加强对小组戒毒人员的教育,并嘱咐组长多关注孙某的思想动态,鼓励她们对孙某在生活上多加关心,采取宽容的心态对待孙某,要看到其身上的优点,让孙某体会到别人对她的尊重,使她能够融入这个集体,安心矫治。之后,其分管民警一直关注该戒毒人员的学习、生活情况,经常与该戒毒人员谈心,找该戒毒人员的小组成员了解她的情况,及时帮其排忧解惑。
(5)亲情帮教,使其感受到家庭的关爱。通过多次的联系沟通,孙某的父亲答应来所内看望她。探访当日,民警跟她父亲进行了面对面的交谈,告诉他社会上对吸毒者的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强制隔离戒毒不等于坐牢,是国家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是帮助吸毒者戒除毒瘾的。希望他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给孙某多些鼓励。会见之后,孙某感受到父亲对自己吸毒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她自称感到非常震撼,表示从来没想到父亲还这么爱她。之后,民警让孙某每月写信给家人或打亲情电话,将自己的情况汇报给亲人,并且民警多次和她讨论今后将如何去做,如何才能不辜负家人对她的期望。今年,在戒毒所举办的“我在春天等你”大型庆三八主题帮教活动中,也邀请了其家人来所参加活动,与其亲情共餐。活动结束后,她向民警表示感谢,谢谢大队给了她这次和家人零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次活动让其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的温暖和希望。
(6)强化自身的“闪光点”,巩固教育成果。人总有获得他人肯定的需要,当得知自己在他人心中不好的形象转变成好的形象时,会自觉不自觉的以行动尽力维持这一形象,对常被他人、社会否定的戒毒人员而言,找到并适度赞扬她的“闪光点”,可以帮助她们形成一种矫治的内在动因。春节期间,戒毒所组织开展了主题为“扬鞭戒治 欢度吉祥年”的春节联欢会,在一次个别谈话中,民警得知孙某爱好唱歌、跳舞等文艺活动,就积极鼓励其参加所部的春节联欢会活动,通过这一次活动,孙某自述增强了她的戒治信心。此后,孙某也积极参加戒毒所及大队举办的各项活动,戒治表现也越来越好。由此可见,民警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培养戒治自信、强化戒治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案例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孙某已经能积极主动参加矫治活动,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也日趋和谐,情绪比较平稳,得到了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的肯定。通过本案例,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一)教育矫治的前提是对戒毒人员的全面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由于家庭的缺失和认知的偏差等,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民警要想明了戒毒人员问题的症结,首先必须对戒毒人员的家庭情况、成长史和现实表现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民警才能寻找症结出现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矫治策略,促进戒毒人员的转化。
(二)教育矫治的关键是对症下药。针对戒毒人员的问题症结,民警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对症下药,耐心启迪,及时解决问题。宏观上主要是在思想层面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为人处世的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观上主要是实施具体的行为指导训练,使其学会应对高危情境,还让其给父母写感恩信,建立家庭帮教体系,等等。
(三)教育矫治的重要手段是宽严相济。教育矫治应采取宽严相济的方法,不能一味地严格管理,否则会造成其思想、行为进一步偏激,不利于教育转化。对戒毒人员,要“以柔克刚”,以情动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戒毒人员提供一个相对宽松、友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更有利于她们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