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欣赏教育等方式帮助戒毒人员刘某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刘某,女,大学学历,1984年生于邵阳市,为家中独女,父母亲均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巧合之下开始接触毒品,后因吸食麻古,于2018年1月被邵阳市公安局送至我所强戒。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 误触毒品,与家人留下隔阂;该员于2009年在电信公司任职时,因偶然给客户送手机(客户为毒贩),却在酒店被公安机关误认为是聚众吸毒,抓至公安局进行审查。后经过公安民警排查,该员以现场目击证人被公安传讯进行旁证,协助公安机关进行案件审查。因参与此案报导的记者为该员老公的同事,误认为该员也在吸毒,所以在其老公报社中引起了闲言闲语,此事过后,与亲近的家人之间,有了隔阂。
2. 流言击垮人心,家庭出现裂痕;在周围的流言蜚语的传播下,该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家人误解,家人觉得昔日优秀的女儿怎么会接触毒品。纷纷劝说该员远离毒品。而该员认为流言蜚语尚且可怕,但是家人之间的不信任就像是根刺,深深的扎在自己的心上。于是在经历丈夫不理解,父母的不信任之后,产生了叛逆心理。渐渐的疏远了自己与父母,丈夫之间的关系。自己家庭出现了裂痕。
3. 毒友诱惑,终陷毒海;该员在产生逆反心理之后,为缓解自己的苦闷心情,被朋友带入酒吧寻欢乐,被朋友以醒酒的理由,真正接触毒品,自此开启吸毒之路。醒酒之后,该员受到了良心上的强烈谴责,主动跟父母坦白,父母情绪激动,紧张,对该员进行经济以及自由的限制。该员痛恨毒品,心怀对父母家人的愧疚之心,却又一次次在与父母的争执下走上吸毒的道路。
4. 帮助戒毒人员寻找就业蓝天,借此戒断毒瘾;该员在吸毒后中慢慢接触吸毒人群,发现绝大多数吸毒人员在戒断之后,难以就业。该员觉得可以通过开展戒毒人员戒毒分享会以及帮助他人就业方式,使自己的意志力能够更加坚强,不再被毒品控制。于是通过自己之前的人脉关系联系企业,帮助他人就业。借此行为让向家人证明自己并不是沉溺于毒品不可自拔。自己的内心渴望能戒除毒瘾的。
5. 帮助他人,却被误认为有精神疾病;一方面,该员父母亲觉得其终日与吸毒人员在一起,不务正业,且因帮助戒毒人员就业,花光了该员所有积蓄,认为是吸食麻古毁坏了该员的神经系统,患上了精神疾病。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另一方面,父母对该员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却自己不能真正戒除毒瘾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在入所之前曾多次带该员去看精神病院医生,让该员服药。并认为只有强制隔离戒毒才能让其改变吸毒想法。
(二)个案对象现实表现
1. 性格内向,自暴自弃,喜欢发呆,不愿与外界进行过多的交流。
因该员在康复教育期间被确诊为活性物质所致精神性疾病。在入所谈话时,因被家人送至强戒,该员对家人存在着深深的怨念,一方面认为自己在外帮助其他戒毒人员就业并不影响自己的戒毒,现如今进入到强戒所强戒更是自己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另一方面,自己也认为与一起强戒的戒毒人员没有能够沟通的地方,自己不愿意与“瘾君子”同流合污,宁愿发呆。所以该员在下队初期身上负能量沉重。
2. 生活卫生习惯欠缺,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无任何情感。
因该员从小父母的教导以及家庭条件的富裕,该员并未从事过家务劳动,因此在入所初期,该员不懂得收拾内务卫生,平常生活卫生习惯很差,面对其他戒毒人员对其的帮助,该员觉得是理所应当,没有心存感激之心。所以容易因为生活卫生习惯问题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摩擦。
3. 动手能力差,生产习艺劳动难以完成。
在习艺劳动现场,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精神异常人员,用消极懈怠的态度对待民警分配的习艺劳动项目。另一方面,该员在外并未从事过任何体力劳动,一时间让自己这么快的融入生产习艺环境,自己心理上产生了深深的落差感。
(三)方案制定
通过对该员进行了摄入性谈话,以及明尼苏达多相测试和SCL-90,SAS三项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该员明尼苏达多相测试无因子偏离,结合SCL-90以及SAS两项心理测试显示该员对自身心理以及生理,社会各方面不太满意。因此造成该员目前行为特点和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迫使走向极端。
一方面,该员吸毒之后,从父母眼中优秀孩子的代表变成坏孩子的代表,使该员内心产生强烈的反差感。另一方面,该员父母在得知该员吸毒之后对其采取经济以及自由的干预的措施,使该员内心产生强烈的逆反感。与此同时,在该员帮助其他戒毒人员就业之后没有得到家人的认同感等都是使该员走上吸毒的客观原因。
2. 认知偏差,走入认知“死胡同”
结合三项心理测试中发现该员对自己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都存在不满意感,该员吸毒之前自己都是作为优秀的宣传工作者生活的,现在却沦为毒品的奴隶,受毒品的控制,给自己带来了一生都无法洗刷的污点,认为自己所做的每项行为都是一种罪恶。该员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自我否认,自我消极的情绪充斥着该员的生活,认为吸毒之后所做之事都是在为自己的吸毒行为在赎罪,并没有给自己的正确的定位。从而走进思想“死胡同”。
(四)方案实施
1. 坚持人文关怀,督促该员进行精神异常方面的药物治疗。
该员入所之后,民警每日对其进行行为观察,及时把其情况反馈给医务室民警,每周五带该员到医务室参加株洲市二医院刘主任坐诊看病,及时调整药物,经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该员目前精神异常疾病得到缓解,如今已经停止服药,情绪平稳。
2. 坚持个别谈话教育与欣赏教育。
为了使刘某树立信心,建立起对她人的信任,包教民警经常找该员单独谈心,在谈心的过程中,民警首先找出了该员的兴趣所在,根据该员文字宣传工作出色的特点,因地制宜,鼓励该员积极投稿,该员作品在所内报纸“洁灵女报”上发表。通过文章的发表,一步步使该员重拾旧日信心,在与其他戒毒人员学习探讨时,其他戒毒人员也深受影响。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也逐渐融洽起来。
3. 辅助教育,同伴教育双管齐下
为了纠正戒毒人员错误认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升戒毒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队积极组织团体辅导,通过开展“在特定的场景下,与自己心灵对话”等活动,让刘某能在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寻求正能量,在正能量的激发之下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能行成长方向。
4. 家庭帮教,重塑家庭关系。
在入队初期,在了解刘某情况之后,包教民警立马联系该员母亲,核实该员是否存在着虚假信息的反馈,后民警对了解到该员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该员父母也反思自己的行为,吸毒的行为需要正确的引导,一味的约束以及限制只会“物极必反”,该员父母在民警的指导之下,与该员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沟通,把多年的隔阂,误会都进行了解释和化解。还鼓励该员通过家信的形式,向父母解释自己帮助戒毒人员的初衷,争取取得家人的支持。在民警以及家庭的共同帮助之下,父母逐渐谅解该员的行为,并提出在以后的日子里,与民警携手共进,投入对刘某的戒毒矫治之中,通过家庭帮教,刘某逐渐消除对父母家庭送教的怨念,积极戒治。
通过医疗救治,民警欣赏式教育,家庭帮教等方式,刘某逐渐恢复了戒毒信心,不在怨恨父母。虚心接受民警的教导,也体会到了其他戒毒人员对其的关爱。逐渐乐观向上起来,以积极的心态对到每天的戒治生活。
【案例思考】
在我所,因为戒治对象的特殊性,本着场所治本安全观的宗旨,把女性戒毒人员当作一名受害者来对待,她们都有相似的心理特质,如信仰缺失、对未来感到迷茫、自我中心主义、人际关系敏感、责任意识淡薄等,但是她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社会经历又在提醒着我们教育矫治必须具有针对性,创新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戒毒人员的积极性。一方面,充分了解戒毒人员基本情况,采取鼓励式,欣赏式教育的方式,使戒毒人员团结一心,逐步实现自我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激发家庭帮教的联动性,在与家属的交流中追根溯源,及时沟通,对症下药,使戒毒人员能够取得家人的支持,坚定自身的戒毒信念。以此戒除毒瘾,做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