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帮助戒毒人员李某缓解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

帮助戒毒人员李某缓解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焦虑是戒毒人员经常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之一。本案例是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方法成功帮助戒毒人员缓解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求助者的基本情况、主要症状、成长过程等材料的全面搜集、整理,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进行鉴别诊断,确定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矫治方案。在咨询过程中充分运用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咨询技能,运用倾听、开放式询问、情感反应等参与性技术,告诉求助者焦虑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对生活、改造的影响,并综合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本案例由江苏省东海强制隔离戒毒所提供。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资料

李某,男,1988年出生,初中文化,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史。

1. 个人成长史

李某出生在四川省一个贫困的小镇,父母都是农民,从小随父母生活,由于母亲去世的早,在家乡念完小学后即转学。2002年,年仅14岁的李某和姐姐随父亲到江苏省徐州打工,与本地学生不合群,经常受到同龄人的嘲讽和欺负。其父亲忙于打工,无暇照顾李某的生活,感情较为淡漠。李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导致敏感多疑,心理较为脆弱。李某进入青春期后,反叛心理日益突出,和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最终李某选择了离家出走,单独谋生,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点事业,来证明自己是强者,但最终的结果是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后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投送到戒毒所后,由于李某心理敏感,时刻强迫自己以强者角色出现,往往因小事与同戒发生冲突。加上他性格内向,交际能力差,许多同戒在平时都不理他,无法得到心理的补偿与满足,自己感到苦闷、无助。李某觉得自己之所以会有今天的狼狈,是有人故意整他,找他麻烦,所有人都在欺骗他,原本脆弱的心理更加无助,导致他焦虑加重,并产生逃避心理,企图通过对抗管教来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

2. 主诉情况

主诉: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失眠、爱发脾气

自我陈述:(摘录)“我什么事都不想做,也不会做”、“有人想整我,他们是故意的”、“反正我已被处理过扣过分,不指望什么”、“我要求大队领导给我调大队,我不想再看到他们”、“我不想在这个大队改造”。

3. 周围人的反映

民警反映:李某经常说有人要故意整他,显得极为焦虑、情绪低落、失眠、人际关系较差,经常与同戒发生争执,且已有一、两天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参加习艺劳动。民警找其谈话教育时,每次不是出言顶撞,要求民警处理他,就是默不作声软对抗。

同戒反映: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因小事发火,令人讨厌。

(二)分析与诊断

1. 综合分析所搜集的临床资料:

求助者精神状态:焦虑心理突出;情绪不稳定,心理脆弱;多疑、敏感;情绪与行为表现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求助者身体状态:失眠,食欲一般。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较差,产生明显的逃避心理。

2. 心理测试:

针对求助者的情况,征得本人同意,选用SCL-90、EPQ量表进行了测试,EPQ测试结果表明求助者性格内向,不善交际,情绪明显不稳定,脾气急躁。SCL-90测试结果为:焦虑因子分2.6分,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分,表明为焦虑。

3. 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自幼母亲去世后,随父亲到异乡打工,童年受到同伴的嘲讽与欺负,且得不到家庭的同情与帮助,最终形成敏感、多疑情结,心灵较为脆弱。

4. 评估和鉴别诊断

(1)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①由于自身行为失误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烦躁、失眠、焦虑等;

②不良情绪维持近一个月不能自行化解;

③从严重程度来看,情绪反应不是很强烈,能维持正常的戒治和生活,但效率有所下降,近一、二天加剧;

④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引发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被记过处理引起),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能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3)鉴别诊断:

①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李某主客观一致,知情意协调,个性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幻觉、妄想行为异常,故排除精神病;

②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李某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焦虑,但未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其心理冲突属于常形,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③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而李某的不良情绪反应并不是很强烈,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较短(一个月),因此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原因分析

①生物学原因:求助者李某身体健康,无家族精神病史;

②社会原因:经历了刺激强度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

③心理原因:A个性因素: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善于交际;B错误观念:受了处分就意味着自己的改造、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不行,同戒会瞧不起自己,会欺负自己,民警对自己也会有看法。自己将来的戒治也会受到影响;C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受到处分的事情一直困绕着自己。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轻因受到记过处理造成的精神压力,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按时参加习艺劳动,情绪趋于稳定,在平时适当运用放松技术,焦虑心理减轻或消除,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行为正常。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使求助者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从咨询中习得的技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生活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与发展,减少或消除不良心理对以后生活及行为的影响,完善其人格。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主要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它的基本原理: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左右分钟,具体时间视实际情况而定。

(五)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咨询)

2. 心理帮助、治疗阶段;(第二次——第四次咨询)

3. 结束与巩固阶段。(第五次咨询)

第一阶段(第一次咨询):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

咨询目标:

(1)行为评估,收集、测量和记录有关不适应行为的信息,了解该行为的发生条件或维持条件的过程。

(2)咨询师通过摄入性谈话和中队民警的反映,搜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第一步鉴别出李某问题行为,第二步是对问题行为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初步诊断与评估,即:李某经常烦躁、不愿意参加劳动、要求调大队等等问题结果行为的前导事件是因为李某被记过处理导致极其焦虑,归根结底是敏感脆弱心理导致的。

(3)心理咨询师运用尊重、真诚、共情、积极关注等关系技能,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用开放式询问收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具体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在谈话过程中感觉到求助者情绪上的紧张和焦虑,进行了10分钟的音乐放松治疗,缓解他当时的焦虑情绪。

(3)与求助者及中队民警进行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咨询师向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后,征得求助者同意,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用SCL-90、EPQ量表对求助者进行心理测验;

(5)将测验结果反馈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与诊断;

(6)确定咨询目标。

第二阶段(第二次——第四次咨询):系统脱敏,这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阶段。咨询师主要运用了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运用建构焦虑等级技术,帮助求助者了解什么是敏感多疑,焦虑心理,指导求助者寻找和确认自己敏感多疑,焦虑心理的形成原因,尤其是童年的生活经历对其心理的影响,告诉求助者焦虑心理在生活、戒治中有哪些具体的行为及其影响。同时,运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求助者。

1. 第二次咨询

咨询目标:

(1)进一步收集资料,加深咨询关系;

(2)分析问题,帮助李某从生物、社会、心理等方面了解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3)简单向求助者介绍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并告诉求助者,改变他目前的状况需要他和咨询师的合作。

具体咨询过程:

(1)咨询师使用一些合适技能,如运用共情,倾听,理解等,引导求助者进一步释放、宣泄自己,加深咨询关系。

(2)通过心理咨询,使求助者了解焦虑是一种个人感到某一方面不如别人,就产生轻视自己并采取补偿措施的一种心理现象,焦虑感并非什么坏的情感,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焦虑。同时,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形成敏感多疑,焦虑心理的原因,使求助者通过对童年的回忆,领悟到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3)简单向求助者介绍系统脱敏疗法的原理,即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练习肌肉渐进性放松训练:坐在椅子上,按手臂、头部、躯干、腿部的顺序,先紧张,后放松的方法,通过了解紧张与放松的不同,最终体会全身放松的状态。

2. 第三次咨询:

咨询目标:帮助求助者李某建构焦虑等级,并根据从低到高等级顺序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治疗。

具体咨询过程:

(1)通过提问、自我审查技术帮助求助者建构焦虑等级。

(2)进行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由小到大依次对求助者进行逐渐脱敏,最先让求助者想象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求助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反复次数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直到求助者如此想象不再紧张焦虑时为止。接着让求助者想象高一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然后又全身放松,反复多次,直到想象这一刺激事件或情境不再焦虑紧张为止。

3. 第四次咨询:

咨询目标:按照系统脱敏的方法进行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并巩固疗效。

具体咨询过程:

按照系统脱敏方法进行最高等级的刺激脱敏,在这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进行了必要的帮助,当其感到焦虑时及时进行了停止,引导求助者全身放松,经过反复七次,最终求助者想象被民警宣布记过处理不再感到焦虑紧张时为止。

4. 第三阶段(第五次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

咨询目标:对前面的咨询进行总结,引导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进行巩固疗效。

具体咨询过程:

咨询师对咨询效果进行巩固,积极引导求助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求助者在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时提到:一方面,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也更成熟了,在遇到问题时,能试着从不同的方面分析问题,而不象以前那样敏感多疑;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能清醒认识到,并表示自己在以后的改造、生活等方面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掉自己的毛病。最后他还表达了对咨询师的感谢。

(六)咨询效果评价

1. 求助者反映:自身焦虑明显降低,不再敏感多疑;人际关系和睡眠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能正常出工劳作。自我感觉良好,有时遇到困难和挫折虽然依然会产生焦虑心理,但能进行适当自我调适。

2. 中队民警反映:求助者能按时出工,积极参加习艺劳动,改造表现较好。

3. 同戒反映:求助者性格开朗了,能主动乐于与别人接触、交谈、交往,不再令人讨厌。

4. 心理测验SCL-90结果:求助者焦虑因子分1.5分。

5. 咨询师小结: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反应已经基本消除,偶尔出现的焦虑和紧张能采用放松技术达到基本解决,不良的认知模式已有了一定的转变,戒治、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正常,效率有所提高。

【案例思考】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形成的原因很多,但个人成长经历和现实生活刺激是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咨询中,对焦虑患者,我们首先要仔细了解其成长经历,尤其是家庭、环境、生活事件,找出其焦虑心理形成的原因,建构焦虑等级表,通过让求询者进行系统脱敏治疗,再运用适当的心理矫治技能进行疏导,使求助者能发掘个人潜能,逐步完善人格,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从而达到咨询效果。本次案例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虽然还不算严重,经过咨询效果还算明显,一些具体的现实层面的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深层错误观念的消除却不是几次咨询所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