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手工创作在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康复中的应用案例

手工创作在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康复中的应用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心瘾是复吸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戒毒康复领域的共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技术被应用到这一领域。艺术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就是用传递艺术感知的一种形式以表达内心世界,进而释放消极的、不良的情绪,使人变得乐观开朗和健康,融合人际关系。其中,手工创作艺术与女性戒毒人员的自身特质和实际需求结合更为紧密。在进行手工创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女性戒毒人员通过欣赏艺术、鉴赏美得到精神的放松,创作时内心世界、思想情绪得到宣泄,从而对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梳理;另一方面,通过手工创作所获得的成就感、获得感也对女性戒毒人员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增强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因此手工创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女性戒毒人员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间接提高了女性戒毒人员的学习意愿,有助于心理戒毒工作的开展,对女性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戒毒康复工作的推进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案例尝试利用手工创作作为载体,丰富艺术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女性戒毒人员认知、情感、行为的积极影响,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1.人员筛选:自愿参与;无精神病史;身体无残疾,无严重疾病;完成生理脱毒治疗6个月以上。

2.方案设计:本次实验在符合纳入标准的女性戒毒人员中进行宣传动员,最终选出40名戒毒人员分为两组,分别参加一项手工创作课程。活动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两小时,三个月为一个周期。具体课程形式包括:折纸、衍纸、绘画、泥塑等多种形式。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指导外,民警要注意培养戒毒人员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课程尽量避免安排在戒毒人员比较疲劳、容易烦躁、身心状况受到很大影响的情况下进行。

(二)方案实施

1.衍纸课程

课程目的:培养戒毒人员专注力,通过注意力转移法,逐步缓解焦虑情绪。

衍纸艺术是纸艺的一种形式,通过卷、捏、拼贴的方式组合完成,工具相对简单,操作难度较小,对创作者的门槛较低,且创作空间较大,女性戒毒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创作。

实际操作:民警利用前两节课程对衍纸工具的用法及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并带领戒毒人员对优秀衍纸作品进行赏析。随后以5人为单位,分为4组,分工合作,完成衍纸创作。在授课过程中播放一些较为舒缓的音乐,尽可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创作氛围。民警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着重观察戒毒人员的情绪变化,引导戒毒人员放松情绪,专注于手工制作中去,从而达到缓解焦虑情绪的效果。

2.绘画课程

课程目的:通过绘画走进戒毒人员内心世界。

绘画在心理辅导中通常被治疗师所运用,是由于它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可以以投射的方式将来访者内心的各种冲突、体验、感受、想法等以意象或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一幅画隐含的信息可能会远远超过咨询师从几次以言语为主的面谈中所获得的关于来访者的信息总量。当前的很多绘画测验工具也正是运用绘画中的投射的原理来对来访者的心理状况进行测量。

实际操作:民警提前拟定好绘画题目,要求戒毒人员以题目为主题进行自由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民警对戒毒人员绘画作品不做过多评价和干预。课程结束后,民警通过绘画作品分析戒毒人员的个性心理状态以及潜意识层面信息,进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3.泥塑课程

课程目的: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提高戒毒人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泥塑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之一。泥塑创作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实际操作:民警引导戒毒人员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合作设计泥塑形象,鼓励平时性格较为内向的戒毒人员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同时鼓励平时性格较为强势的戒毒人员尝试礼貌、平和地说出想法,获得成员的认同。从设计讨论到实际操作,给予戒毒人员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以“尊重”、“接纳”为基点鼓励戒毒人员良性沟通,消除矛盾和隔阂,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折纸课程

课程目的:通过折纸锻炼戒毒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戒治自信心。

折纸即是一种玩具,也是一项思维活动。通过对折纸图解的分析和不断尝试,最终成功折出优秀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女性戒毒人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折纸给戒毒人员所带来的成就感,也能够增强戒治信心和积极性。

实际操作:民警向戒毒人员发放折纸图解和纸张,戒毒人员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图案,进行折纸。民警进行现场指导。每个小组的折纸作品完成后,一起拼贴成为一幅折纸画,并进行命名,装裱后放在公共区域内展示。

(三)实施效果

在对戒毒人员开展《症状自评量表》等评定中发现,手工创作对戒毒人员的内心产生了积极影响,戒毒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焦虑症状有较大改观;实验组成员对该项目普遍持有较为积极的评价,焦虑情绪得到缓解,同伴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人际关系有较大改善,治疗效果明显。

优秀案例:戒毒人员范某,父母离异,父亲再婚,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管教。过早进入社会的她,习惯了毫无拘束的生活方式,在参加戒治生活过程中表现出对纪律的漠视。民警通过日常观察发现,范某虽然性格有些散漫随性,但十分喜爱绘画,每次所内组织的绘画或板报征集活动,她都积极参与,认真准备。在民警进行手工创作课程的宣传动员会上,范某主动表示想要参加。对于范某积极参与的态度,民警十分欣慰,但也免不了有一丝担忧。

范某早年由于脑部中风,导致右手留下残疾,无法正常伸握。虽然经过几年的锻炼,范某学会了使用左手写字画画,但手工创作毕竟对手部灵活度的要求更高,民警们心里都打了个问号。参加了几次课程后,民警打消了疑虑,范某每次制作手工作品时脸上都流露出非常专注的神情,作品相比其他人毫不逊色。

范某告诉民警,她在做手工时能感受从未有过的专注,把什么烦恼都抛到脑后了,这是一个她向别人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同时她觉得这个课程可以促进同戒之间的感情交流、沟通和团结,民警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女孩子最美好的状态是个什么样子传播给她们,希望运用审美的视角,改变她们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怎样照顾好自己、管理好自己,活出一个最好的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

【案例思考】

(一)充分发挥艺术治疗的独特优势

大多数心理学治疗都是通过询问、直接等方式来进行表达,心理干预的方式也较为直接,有很多弊端,有时患者会有戒备心里,而艺术治疗能通过一定的创作作品间接表达出内心深处不良情绪、不良认知和行为,进而在民警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心底的抑郁和焦虑或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一些不良的认知和行为得以矫正。

(二)不断挖掘手工创作的多样形式

手工创作形式多样,课堂互动丰富,相比其它艺术治疗形式而言,对被治疗者的文化及身体素质要求较低,使一些文化水平一般、体质较弱的戒毒人员也能够陶冶情操,放松身心,接受艺术熏陶,使戒毒场所的艺术矫治工作范围更加全面。

(三)利用艺术创作解决就业类问题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劳动技能薄弱,就业机会较少,容易导致复吸,滋生各种社会问题。而手工艺术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市场和经济价值,为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手工艺工作者是一种相对灵活的职业选择,戒毒人员不必直接面对应聘时可能存在的一些歧视。手工艺术创作在发挥艺术治疗作用的同时,在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也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