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系统脱敏法治疗首次戒毒人员马某社交恐惧症的案例

运用系统脱敏法治疗首次戒毒人员马某社交恐惧症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如果一个刺激所引起的焦虑或恐怖状态在来访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的呈现,来访者便不再会对该刺激感到焦虑和恐怖,治疗的目标也就达到了,这就是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原理。戒毒人员社交恐惧症是指戒毒人员在场所适应过程中产生异乎寻常的、持久的恐惧和紧张不安,在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面前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到强烈恐惧,此类戒毒人员在社交中往往会出现出心慌、出汗、手抖、脸红、言语不畅等症状,心理咨询师在处理此类社交恐惧症时通常采用系统脱敏法来予以治疗。

戒毒人员马某,男,23岁,未婚,初中学历,身高1.65米左右,体态正常,无躯体疾病,无家族精神病史,家庭排行老小,有一姐姐,父母为进城务工人员。马某长期与祖父母、姐姐生活在一起,祖父母现已过逝,与姐姐关系亲密,与父母关系一般。马某小时候曾因盗窃邻居不到100元钱被父亲殴打并恐吓要将其送到公安局,至此之后便出现惧怕警察的症状。马某在强制隔离戒毒前长期待业,有过两年学习厨师的经历。2020年7月,马某通过微信在网上购买海洛因并吸食被强制隔离戒毒,同年8月转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入所后大队民警在首次谈话时,马某表现出紧张、肢体不自如、思路不清晰等症状。在教育适应期转康复训练期考核时,首次康复训练成绩不合格,心理矫治评估不合格,后陆续出现场所适应困难的症状,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内向孤僻,不善交际,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案例基本情况】

来访者主诉:入所后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无助,后悔吸毒。在生理脱毒期还能较好的完成规定的各项要求,与其他戒毒人员也不需要过多交流,进入教育适应期后,感到压力很大。康复训练时队列训练总出现一些错误,训练民警也很苛刻,越是当众指出问题,我越是容易出错,到后来走路出现“顺拐”,感觉其他戒毒人员都在嘲笑,转期考核时再次“顺拐”,被认定为不合格,这几天出现失眠的症状,特别惧怕民警找自己谈话,害怕参加集体活动,感到巨大的无助。

其他戒毒人员观察:马某入所后就表现出胆小怯懦,自卑内向的特征,与人说话不敢正视,经常脸红,说话声音小,喜欢独处,基本不与其他人主动交流。在学习、康复训练过程中总是犯错,还特别害怕别人指出,最近状态很差,处事被动消极。

心理测验结果: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 1-5级评分标准。总分184,阳性项目数56,躯体化1.8,强迫症状1.9,抑郁1.9,人际关系敏感2.7,焦虑2.8,敌对1.5,恐怖3.0,偏执1.7,精神病1.5,其他1.6。总分分析:总分高于160,阳性项目数高于43,说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因子分析: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均为阳性,说明不同程度存在以上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恐怖应当引起关注。

评估诊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一是该来访者无器质性疾病。二是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三原则,该来访者的主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求治,迫切希望解除烦恼,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三是该来访者者的主要症状是焦虑、恐惧、人际关系敏感,其程度与个人的经历和处境相符,为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四是该来访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即康复训练过程中受到现实挫折,出现轻微泛化,但持续时间不到一个月,社会功能稍有影响,但基本能够正常维持,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五是初步诊断为社交恐惧症引起的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生物因素:来访者无重大疾病史,无器质性病变。社会因素:该来访者自幼缺乏父母关爱,为隔代抚养,童年因偷窃被父亲殴打恐吓,形成一定的心理创伤,家庭社会支持系统一般,社会经历缺乏,文化水平低,因空虚和寻求刺激吸食毒品,首次强制隔离戒毒。心理因素: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追求完美,但又存在自我否定的错误认知,在日常戒毒生活、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症状,这可能与过去的生活事件、个人成长经历或现实处境有关,存在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制定方案:近期目标为消除来访者的社交恐惧障碍,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增强其自信心,改善其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增强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最终目标是在达到上述目标基础上,促进来访者人格完善,提高挫折应对能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达到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针对本案例,拟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治疗。其原理是当来访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来访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对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其方法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第一次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矢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

过程: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来访者,用开放性问题收集来访者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让来访者尽情倾诉,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并完成心理测验。

家庭作业:“我”的成功经历?(帮助来访者回顾成功经历,获得自信体验,为开展下一次咨询奠定基础。)

第二次心理咨询(咨询阶段)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学习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过程:通过和来访者一起分析过去的成长、学习、工作经历,了解来访者的感受,探索来访者的性格特点。教授来访者放松技术,并辅助练习。

家庭作业:回忆过去换了新环境以后,“我”是如何适应的?效果如何?

第三次心理咨询(脱敏阶段)

目的:建立焦虑、恐怖事件等级,并开始实施系统脱敏。

方法:会谈法、系统脱敏法、积极自我暗示。

过程:找出来访者环境适应过程中感觉到的焦虑、恐怖等不良状态的环节,依据各环节的严重程度,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焦虑、恐怖程度,程度用0-100的数字来进行衡量。例如:与同组其他戒毒人员交流50;与管教民警谈话60;无法完成康复训练70……

家庭作业:根据设计的焦虑、恐怖等不良状态等级,让来访者归队后做想象练习,只做最容易的两个等级。

第四至六次心理咨询(脱敏阶段)

目的:系统脱敏

方法:系统脱敏法

过程:按照第三次心理咨询建立的焦虑、恐怖等不良状态等级逐步由低到高,由简到难循序进行系统脱敏,在想象中反复呈现情景,直到焦虑、恐怖等不良状态程度能够被放松训练拮抗,完成所有等级的脱敏治疗。

家庭作业:系统脱敏实践,在戒毒环境实践场景中运用。

第七次心理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

目的: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进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对比咨询前的测评结果,对咨询过程进行总结,请来访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总结咨询过程中的成长。

家庭作业:坚持放松训练,记录心理成长日记。

咨询效果评估:

心理测验结果: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1-5级评分标准,总分142,阳性项目数36,人际关系敏感1.8、焦虑1.6、恐怖1.6,均为阴性,结果显示症状消除。

来访者主诉:失眠多梦、没有食欲的症状消除了,顺利完成了教育适应期转康复训练期的各项考核,能够正常与民警、其他戒毒人员交流,有信心完成戒毒场所的学习和生活,争取早日戒除毒瘾、回归社会。

大队民警与其他戒毒人员观察:来访者能够正常融入到教育矫治生活中去,在纪律、卫生、学习、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人际关系改善,有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现实表现,能够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案例思考】

信任与接纳是心理咨询的必要前提。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获得成功的保障,而信任与接纳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咨询关系,特别是戒毒人员,因长期吸毒,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被破坏,戒毒人员往往会感受到更加强烈的不被信任,不被接纳,不被理解,咨询师在咨询过程要帮助来访者体验信任和接纳的感受,从而提升来访者的自信水平,激发被掩藏的潜能。本案例中,来访者严重缺乏自信,对此类来访者的咨询,接纳与信任无疑是一剂良药。

倾听与关注是心理咨询的有力保障。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特殊经历,都需要必要的情感表达,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解开症状背后掩藏的诱因,就需要无条件的对来访者予以关注,在咨询过程中通过恰当的共情手段、合理的反馈方式让来访者放下心理戒备,促使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对戒毒人员的咨询过程中,更应该做好倾听与关注,以本案例来说,来访者实际上是缺乏倾听和关注的,随着咨询关系的深入,咨询师发现来访者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有很强烈的表达意愿,也充分具备改变的能力。

心理咨询要与解决实际困难相结合。戒毒场所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不同于社会,单纯的心理咨询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要注意搜集来访者的背景资料与实际需求,积极关注来访者的心理需求、现实困难,在可能的情况下,发动可用资源,帮助其解决现实的困难。本案例中,康复训练中心适时减低考核标准,管理大队及时组织亲情帮教均对心理咨询起到积极地作用。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