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职业培训引导女性戒毒人员精准定位自身发展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疫情影响,企业一度停工停产、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失业率明显上升,全国失业率创十年新高,新增失业人口近500万,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严峻。由失业、择业、再就业引发的家庭关系不稳定、个人茫然无措、焦虑抑郁等自身精神能量的损耗,以及所面临的职业困境,在文化程度较低、技术水平较弱的女性戒毒人员身上体现尤为突出。对此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应对,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培训方案,形成创造性、前瞻性、针对性的戒治特色引导女性戒毒人员积极戒治,重新定位从而实现自我。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女,36岁,大专,江苏省盐城市人。张某生于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父母均离世,张某跟随奶奶生活,依靠社会捐助读至大专。毕业后张某一心想要通过自我奋斗改善家人的生活条件,曾从事汽车销售、服务员、收银员等职业,2012年张某与丈夫结婚并育有一女。2014年张某受朋友牵连陷入借贷风波,家人支付巨额赔偿后回归家庭,自此张某与丈夫感情破裂,2015年奶奶因病去世,接连的家庭变故使得张某深受打击,自甘堕落,在朋友怂恿下沾染毒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18年6月张某因吸毒成瘾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1.入所表现
张某入所后能够遵规守纪,入所谈话时告诉民警自己不记得家人联系方式,不拨打亲情电话,不愿意视频探访;民警一度视其为“三无”人员;平时沉默不语,极少主动与人交流;习艺劳动被动,反应迟钝,对任何活动缺乏兴趣。
2.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当今社会互联网发达,自媒体兴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收割互联网的红利赚快钱,这使得张某蠢蠢欲动,一心想要走捷径,妄图在短时间内改变命运,为家人创造美好生活。
家庭因素:亲情缺位导致其养成不善交流、生性冷漠、不顾后果的性格。张某从小父母离世,奶奶年龄较大,难以交流,致使张某做事喜欢一意孤行,婚后依然如此,丈夫对其意见很大,借贷一事使得张某与丈夫感情破裂,张某心灰意冷,从而步入毒品的深渊。
个人因素:经历浅薄导致其形成抗压能力低、适应能力差、职业规划模糊的特点。张某大专毕业后一直从事服务行业,收入较低,经历较少,虽然渴望获得高收入但没有合理的职业规划,综合素质较低,能力与目标不匹配,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方案制定
民警与张某的交谈中了解到,她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一直坎坎坷坷,不遂己愿,心理失落,对自己失望;想到两年的戒治生活纯属虚度光阴,害怕回归社会后技不如人,难以在社会立足。两种顾虑叠加使得张某愈发封闭内心,她害怕丈夫对自己另眼相看,也自认为与其他同戒不同,不愿与她们接触。针对张某的情况,民警决定利用所内开展的职业培训帮助张某明确职业定位,找准个人价值,从而树立信心,为回归社会夯实基础。
前期:性格测试找准个人定位。针对张某对自我定位不清的问题,民警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帮助张某找准个人兴趣与职业选择的交叉兴奋点。一方面,通过兴趣测试可以帮助张某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倾向,从而能在最适宜的活动情境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激发工作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能力测试帮助张某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让她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从而提升工作业绩。
中期:职业培训锤炼个人技能。由于张某缺乏对自己职业的规划,一直以来工作经验较为浅薄,导致张某屡“战”屡败,挫伤了自信心,打击了自尊心。对此,民警组织张某参加所内开展的职业培训班,一方面多样化“试错”引导张某做好职业规划;另一方面通过系统性学习帮助张某提升职业技能,双管齐下,靶向施策,对准焦距,精准发力,为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后期:跟踪帮教践行职业规划。如果说性格测试和职业培训是张某的职业发展这枝树苗的根和叶,那么跟踪帮教便可形容为定期给小树苗浇水,小树苗最终能否长成参天大树,浇水是关键。为让张某的职业培训顺利落到实处,张某解戒后负责跟踪帮教的民警一直与其保持联系,与当地的后续照管指导站共同联动,延伸帮教手臂,最终帮助其顺利再就业。
(三)方案实施
1.性格测试,探索职业兴趣
张某的分管民警利用心理咨询为张某做了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该测试根据兴趣的不同,将人格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测验共有7个部分,张某做完测试,民警根据测验,判断其得分居第一位的职业类型是S,职业兴趣代号是RIC。对应得出:张某适合从事实际兼社会型的工作。张某自述自己喜欢与人接触、从事有互动性的工作。所内职业培训班主要有烘焙师、育婴师、电脑培训三个方向,结合兴趣测试和个人选择,张某决定参加育婴师培训班。
2.职业培训,明确发展方向
育婴师主要是用现代教育观念和科学方法对0-3岁婴儿进行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主要从事0-3岁婴儿照料、护理和教育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育婴师作为新兴职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女性戒毒人员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岁—45岁,中年女性有着天然的性格优势,脾气温柔、包容度高。张某因自己有一个8岁的女儿,对育婴师产生浓厚的兴趣。培训班共计24个课时,利用休息日、教育日每次组织2课时课程,共计12次。课程内容涵盖:婴幼儿生活护理、婴幼儿早期教育、婴幼儿健康管理等实操技能训练。张某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能够积极记笔记,回答问题,并做课后总结,随着课程的深入,张某在阶段小结和结业考试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并最终成为育婴师培训班的优秀学员。
3.跟踪帮教,实施无缝接管
2020年6月,张某怀着对生活的热切渴望解戒回家,她本以为自己可以凭借双手谋生,哪知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工作机会大大减少,找工作难度超乎想象,张某一度陷入焦虑,出现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情况。负责跟踪帮教的民警在联系张某时了解情况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紧急联系盐城后续照管站的同志,请求他们的帮助和支持。后续照管站的同志根据其在戒毒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帮助其联系了一家月子中心,由于张某有耐心,肯吃苦,积极肯干,深得好评和信任,张某由此自信心得以提升,与丈夫的关系得以修复。
(四)实施效果
民警评价:从寡言少语到积极向上,对张某而言两年的戒治生活是重塑自我、重纠认知、重建信心的两年。能够一步步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构建职业规划,纠正认知偏差,是戒治更是成长。
同戒评价:从冷漠疏离到热情主动,张某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身边的很多同戒,激发了大家的学习主动性、专业竞争性、戒治积极性。
自我评价:原本是为感恩家人,却踏入深渊;原本以为一蹶不振,但又重燃希望。自己将对毒品的厌恶转化为戒毒的决心,建立人生目标,只为重头再来。
【案例思考】
(一)找准引子,帮助戒毒人员摸清兴趣之路
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搜寻合适的职业是霍兰德理论的最大特点。由于现代社会职业划分细,社会活动的要求多,职业间的差异大,所以对个体的吸引力和要求也就迥然不同。戒毒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民警需对症下药,分类指导,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戒毒人员认识自己,从而找准人生方向。
(二)开对方子,帮助戒毒人员搭建职业之桥
戒毒人员多数未经过系统性的职业培训便进入社会,因此遭受较多挫折。民警需充分利用职业培训班,将戒治场所转变为培训机构,让戒毒人员能够真真切切学到技能,在矫治过程中需善于观察其心理变化,因势利导,靶向施策,确保戒毒人员手中有技,心中不慌。
(三)铺好路子,帮助戒毒人员敲开生活之门
检验戒毒所的职业培训班是否行之有效,最重要的便是戒毒人员解戒回归社会后能否顺利再就业。这其中不仅仅需要戒毒人员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跟踪帮教民警和后续照管站多方联动,延伸矫治帮教手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