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患病戒毒人员陈某的教育矫正案例

患病戒毒人员陈某的教育矫正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陈某,1982年3月生,已婚,初中文化,上海市青浦区人。2019年因吸食毒品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

陈某左腮嘴巴内侧有一颗鸡蛋大小的肿瘤,他把肿瘤当成要挟民警的“炸弹”,要求对他特殊照顾,行为自由散漫,不断扰乱戒治秩序。他还教唆妻子以需要治病为由,去公安局、司法局、戒毒局等部门“闹”,被列为大队的难矫治戒毒人员。要想成功转化陈某,就必须排除“炸弹”,大队成立了攻坚克难小组开展个案化矫治。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治难点

(一)病灶明显,无法判断其危险性,也不知道对生活的影响有多大。陈某嘴巴里面的肿瘤,差不多有鸡蛋大小,肉眼可见,是事实,但是民警缺少医学知识,无法判断现实的危险性及今后的发展。

(二)行为散漫,不断扰乱戒治秩序,对抗教育矫治必然有其目的性。陈某表现出不遵守所规队纪,不断挑衅执法权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队的管教秩序,这样“闹”必然有一定的原因,对症下药才是上策。

(三)不服戒治,自己认为病情严重,拒绝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决定。还鼓动家属去上级机关“闹”,要求外出就医,给正常的教育戒治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也成为场所安全稳定的隐患。

二、原因分析

(一)对身体健康状况的担忧。陈某嘴巴里面长了一个鸡蛋大肿瘤,影响到吃饭、刷牙等正常的生活,自己经常感觉肿瘤疼痛,吃不下饭,害怕肿瘤恶化,一直生活在焦虑和恐慌中。民警观察到,陈某总是不由自主地在房间内走来走去,左手托着左腮,右手盖在左手背上揉来揉去,皱着眉头,嘴巴还念念有词,不知道在嘟囔什么。

(二)以病情为由扰乱戒治秩序。陈某认为自己得了重病,民警也拿他没办法,希望民警对他“照顾、照顾”。跟同组室戒毒人员说,我嘴巴里的肿瘤就是一个“炸弹”,我有“炸弹”,我无“所畏”,倒要看看警官怎么管理我。就这样,陈某头发胡须经常不打理,还有事没事顶撞执勤民警,对大队管教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错误的毒品认知导致复吸。陈某初中毕业以后就在社会上厮混,靠一些旁门左道赚钱。虽然没有正经工作,但他始终觉得自己花自己的钱吸食毒品,不偷不抢没有违法,不能正确认识毒品的危害。这样导致了陈某在成功戒毒十年后,在朋友的蛊惑下,再次复吸。而且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后,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肯配合戒毒。

(四)外貌的改变引发了自卑和逆反。嘴巴里面的肿瘤影响到了整体五官样貌,左腮凸起一块,陈某总是担心他人嘲笑或者背后议论。生病前,陈某很自信,喜欢命令支配他人,家里都是他说了算。为了掩饰自卑,陈某故意违反着装规定,经常把领子立起来。集体洗漱的时候也拖拖拉拉,值班民警提醒,他会说:“不让我洗干净,干嘛组织我洗漱啊。”像这样不服从民警管理的言行屡次发生。

(五)复吸让原本紧张的家庭关系更加紧张。陈某小的时候,父母比较忙,疏于管教,关心不够,导致了他辍学后就在社会上厮混。他怨恨自己的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其父母对他吸毒的行为也非常痛恨。陈某第一次戒毒出去后,父母就说只要他能彻底戒除毒瘾,就给他一次机会,并帮助他娶妻生子成家。没想到,戒毒十年后,陈某复吸。他内心害怕父母放弃他,害怕老婆跟他离婚,把他的女儿带走。

三、方案制定

(一)突破口,落实就医、稳定情绪。

大队同所戒毒医疗中心民警讨论后,决定先带陈某前往上海最好的整形医院——第九人民医院请专家会诊。经过各种化验检查、专家医生会诊后,医生明确告知这个肿瘤不是恶性的,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影响生命安全,强制隔离解除后来院做个小手术拿掉即可。听了专家的诊断,能够明显感觉到陈某对医生的信任,焦虑情绪得到极大缓解。

(二)巩固期,因人施策、靶向戒治。

在及时就医后,陈某态度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大队及时与“五大中心”联系,综合研判,明确“靶点”,制订个性化戒治方案。

1.改变认知,引导正确认识戒毒,疏导消极情绪。针对陈某的心理情况,心理矫治中心的咨询师制定了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方案,安排他参加心理团训、防复吸训练,通过一些戒毒成功人士的陪伴,促进他自己感悟毒品危害,认识戒除毒瘾的好处。针对陈某的一些消极心理,主动干预,重点从缓解其焦虑情绪,导入正向思维入手。

2.运动戒毒,感受科学戒毒的魅力,认识戒毒的好处。陈某因为吸食毒品,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康复训练中心重点实施以低强度的经络操、太极操、广播操、韧带拉伸、15米折返慢跑为主的运动处方,每周五次,每天半小时,恢复身体机能。通过四周的康复训练,陈某的肺活量、柔韧性提升明显,他开玩笑的跟我说:“训练了以后,上楼梯也有劲了,一口气到四楼也不喘了。”精神面貌明显改善。

3.亲情连线,争取家属支持、综合帮教。陈某非常在意家人,特别害怕家人放弃。通过个别教育谈话,民警了解到,陈某非常宠爱8岁的女儿,孩子至今仍不知道他在强制隔离戒毒,他告诉女儿在国外做生意,得过个两年才能回来。民警主动与陈某家人沟通,并且允许他在规定时间与女儿打电话。在和女儿沟通后,陈某第一次对民警说了句“谢谢”。

为进一步巩固转化效果,在新冠疫情期间,经所戒毒管理科批准,大队先后两次安排其与妻子进行视频“云探访”,发挥内外合力,巩固戒治成效。

(三)转折点,果断化解危机、真情感化。

正当一切进展顺利时,意外发生了。在参加诊断评估体能测试时,陈某抢先示范跳绳,一不留神摔倒了,就医确诊为左脚脚掌骨折。此时,陈某再次出现焦虑情绪,担心脚恢复不好,留下残疾,但对于这次意外陈某并没有过激行为,但是民警的心一刻也不敢放松。

疫情期间,不能到社会医院就诊。大队安排民警第一时间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交流了陈某的病情,并把录音播放给陈某听。当他听到医生说只要好好静养,不会留下病根时,悬在其心头的石头落下了。大队为确保其正常参加戒治活动,特地购买了助行器,并安排专人全程陪护。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大队与戒毒医疗中心积极联系,克服疫情影响,一个月内2次安排陈某前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医生表示恢复良好,可以放心。陈某终于像吃了“定心丸”一般如释重负,在这个过程中,陈某看到民警穿了防护服陪他忙前跑后,挂号、拍片、就医,感受到民警真心真意的关怀。

两个月后,陈某基本恢复正常,能独自行走了,也无后遗症状。他主动找到民警,表达了对大队的感谢,并且第一次对先前错误行为表示道歉,主动请缨担任了隔离组临时负责人。

【案例思考】

进一步深入思考案例后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对戒毒人员的矫治是个综合施策的过程,要根据戒毒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整各项措施的主次和先后。深入分析对陈某的戒治过程可以发现,我们对陈某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行为规范教育。其中心理矫治比重远高于对其行为规范矫治的占比,是因为考虑到陈某过激行为主要表现是语言,消除其负面情绪是主要任务。在对其他劣根性较强的患病戒毒人员教育转化过程中,面对他们行为方面的偏差,应该加大行为规范教育力度,坚决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并在严防其自伤自残的基础上有效结合心理矫治措施开展矫治工作。

2.此案例对做好患病戒毒人员的教育戒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对患有重病的戒毒人员,首先要积极给予治疗,请专业的医生及时介入,确定病情,不论病情如何发展,争取最大的理解。其次,从帮助“解心结”,正确认识病情入手,通过纠正错误认知,学习情绪控制方法,帮助其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要以患病戒毒人员对病症的错误认知为重点,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主动将教育“阵地”前移,不回避病情,逐渐纠正其错误认知,减少负面情绪,教会他们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心怀希望与目标,积极面对生活挫折。

3.建立信任平台,发挥民警和家属内外合力的作用。如本案例,民警以亲情连线为手段,最大程度争取家属支持。在教育引导过程中,通过家属的劝导,通过民警实实在在的付出,让戒毒人员真正认识到民警是在帮助自己,而不是“敌人”。真正的“敌人”是毒品,真正的障碍是拒绝戒毒的错误认识。同时,对该类戒毒人员,需要做好后续照管工作,既能了解其生活情况,更能勉励其保持操守,彻底戒断毒瘾,体现戒毒工作以人为本、科学戒治的宗旨,提升戒毒工作的实际成效。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