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消除新入所年轻戒毒人员心理不适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随着新型毒品的出现和蔓延,吸毒人群也呈现年轻化趋势。当一个个略显稚嫩的面孔出现在戒毒场所,戒毒警察的内心是十分沉重的。研究年轻戒毒人员的心理,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为戒毒场所里一个重要的课题。
古人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刚到戒毒场所的年轻戒毒人员,世界观尚未被完全污染,行为模式尚未完全固化,内心呈现相对的开放性,对外来观念和影响接受程度较高,在此期间如能施以恰当的教育矫治,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2020年5月7日,我所一次性收治了53名戒毒人员。统计资料显示,其中20~28岁区间的有25名,28~35岁的有12名,35~46岁的有16名。20~28岁区间的年轻戒毒人员占总数的47.2%,为近年来收容人数占比最大的一次。
这种现象引起了场所的关注,在对戒毒人员入所心理测试及心理档案建立过程中,发现年轻戒毒人员与其他类型戒毒人员相比,呈现出以下不同特点:
一是对场所敏感程度较高,他们急于了解场所的所规所纪、多种设施的功能、教育矫治内容及相关处遇管理规定。二是呈现出年轻人喜欢“抱团结伙”的特点,急于在年龄相仿戒毒人员之间寻求感情方面的慰藉。三是负面情绪普遍较为严重。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显示,25名戒毒人员中有7名戒毒人员抑郁、焦虑因子分数超过2.5,10名戒毒人员敌对因子分数超过2.4,8名戒毒人员躯体化和抑郁因子分数超过2.2。
在深入这一群体进行细致访谈的基础上,基本摸清了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随之由大队警察和心理矫正中心警察一起协同进行了深度研判,指出上述年轻戒毒人员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吸毒被强戒,周围环境骤然巨变引发内心巨大不适而造成心情沮丧、自暴自弃;
二是某些自尊心较为强烈的戒毒人员,不能接受自己因吸毒被强戒这一事实,对外界产生较强抵触情绪,抱怨“父母无能没能保住自己”、“公安机关过于严厉”,不去反思被强戒的原因主要在于自己吸毒。
三是由于吸毒被强戒而引发了强烈挫折感,体现在行动上表现出迷茫、无助等特点,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则容易滑向油滑、满不在乎的方向,很容易变成场所所谓的“老油条”。
针对群体的不同特点,决定把他们分成A、B、C三个不同的小组,分别选取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中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同时辅之以小组讨论、撰写个人学习心得等多种形式予以加强和巩固学习效果。
对A组的7名戒毒人员,注重对他们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实现从有条件接纳自我到无条件接纳自我的转变。告诉他们,因为吸毒被送到戒毒场所,当然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但因此引发的感受应该是否定吸毒这件事,而不是自我本身。人们很容易从一件事的成功或失败,滑落到极端肯定自我和极端否定自我,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采取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建立起一种“这件事我做的不对,应该改正的是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意味自己一无是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提出期盼“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树立“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坚定理念,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改正错误,并把这一过程变成人生的宝贵经验。同时从反面向戒毒人员说明一个人不能实现无条件自我接纳的危害,那就是你很可能会沉溺于不断的贬低自己的过程之中,为自己所犯的错误、干过的蠢事和糟糕的人际环境,不断责备自己,并由此陷入多种负面情绪之中而不能自拔,并在这二者之间产生不断的恶性循环。
戒毒民警还针对性地引导这部分戒毒人员积极参加所里举办的多种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乒乓球、太极拳比赛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康复训练,享受汗水和运动给自己身心带来的愉悦,尽快消除这一特殊时期给自己心灵带来的阴霾,以阳光的心态来迎接场所的教育矫治。
通过对B组10名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剖析,发现他们自尊心较强,从内心不接受当下现实,认为“都是某某某害了自己”,“都怨父母,没本事把自己捞出来”,抱怨社会“就因为这点事就把自己关起来”,内心处于失衡状态,和外界也处于敌对状态。引导他们,要学会全面和客观的看待外部世界,只有在无条件接纳外部世界的基础上,才能够理性的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自己吸毒被收容,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进行了错误的选择,要首先反思自己的过错,继而把反思的结果变成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他人,抱怨环境如何对自己不公。着重指出,如果总是沉缅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还会深刻的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和他人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使自己变得自以为是,行为失控和易于冲动;反之,如果能抛弃自己的愤怒,无条件的接纳他人,你会发现自己内心具有强大的正能量来控制消极的情绪,为自己带来爱、合作和创造力,使自己的矫治实践和生活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对挫折感较强的C组8名戒毒人员,帮助他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挫折感源自于人类敏感的感受挫折及危险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较好的起到了保护人类避免受到外来危险的伤害,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那就是容易使人陷入到悲观的境地而不能自拔,好在人类在此过程中同时也进化出了另外一种能力,那就是意志力!人类具有使用自己的意志改变自身境地的潜在能力。告诉他们,因吸毒被强戒,是人生当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绝没有到“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它是人生中的挫折、是麻烦,但无论谁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总是要在和挫折的斗争中去成熟,去强大。在此过程中,首先不要把失败者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而是要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去适应,去改变!在此过程中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绩,比如自己在看待戒毒场所环境时,内心不再那么恐惧;自己在和陌生的室友人际关系取得一点点改善时,都要尝试在自己内心中把它标记出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赏,比如在内心夸奖一下自己或者给自己零食上的奖励,一点点帮助自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程序,慢慢就会发现,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战胜挫折取得进步,才是生活真正意义之所在。有选择的在图书馆挑选名人传记和其他具有激励作用的书籍,如《曾国藩传记》、《苦难辉煌》、朴槿惠《人生灾难锻炼了我》等发放到C组戒毒人员中传阅,以此鼓励他们直面现实,坚强面对人生,在关键时期走出人生坚定的步伐。
为期一个月的入所适应期教育很快就结束了。由于找准问题,精准施治,使得这批新入所年轻戒毒人员在很快适应场所环境、对毒品危害有一定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心理健康程度也有不同程度提高。Scl—90自评量表测试多项因子分数明显降低,其中尤以a组降低效果明显,普遍降至2.0以下。这是戒毒警察运用恰当的心理矫治技术,精准发力,持续施治所产生的良好结果,当然也与年轻人性情中具有乐观一面且易于转化有关。
【案例思考】
在戒毒场所,当下针对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体系主要有两大模块构成,分别是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前者一般针对较大团体(一般在30人左右),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为主;后者针对个体,以解决个人心理健康问题为主。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感到这两者中间缺乏一个明显的过渡模块,那就是缺乏一个针对戒毒人员小团体心理问题的心理矫治模块。相比团体心理辅导,这一团体人数较少,但某一方面心理问题更为明显、突出;相比于个体心理咨询,他们人数更多,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有一定趋同性。如果场所教育矫治工作抓住这一群体集中施治,再考虑到戒毒人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良性因素,无疑会有更加明显的效果。此种情形在戒毒人员的教育适应期和回归指导期,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戒毒警察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日常流水式工作内容,还要扑下身子,深入到戒毒人员中间,及时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把握他们的内心走向,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及时归纳出有一定共性的心理问题,采用小团体心理矫治的方式,及时而有效地将他们的负面情绪及心理问题予以排解,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实现心理矫治的大范围、全过程覆盖,使整个教育矫治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更好地达成我们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