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心理危机干预促进戒毒人员苏某某积极接受矫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五原戒毒所苏某某,男,43岁,离异再婚,文盲,巴彦淖尔市人,个体经营户,父母务农、哥哥开店、媳妇开店。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临河公安局,戒治期限两年,2017年6月入所,首次强戒人员,海洛因、冰毒吸食者。
(二)入所体检:生命体征平稳,情况良好,体格检查无异常。辅查、心电、全腹超声、胸腹联透、血尿常规等无异常。酶免分析丙肝抗体阳性<HCV-Ab(+)>,病毒载量RNA值不清。窦性心动过速。
(三)严重心理危机导致的自伤自残行为过程:2017年6月某日早上,戒毒人员苏某某到达戒毒人员晾衣间,通过助跑直接用头撞击窗户玻璃,巨大冲力致使苏某某头部、腹部被玻璃划伤,医疗救治方案同时启动,五原戒毒所医务人员紧急会诊,左手肤裂、右前臂肤裂、胸部肤裂、腹部开放性外伤,急救至五原县人民医院行腹腔异物手术治疗。伤愈出院。
(四)性格特征:性格内向、谨慎、平和。比较安静,待人温和。
【案例基本情况】
(一)心理危机评估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1. 心理危机成因
苏某某入所第五天就冲动自伤自残,心理危机内因:具有海洛因成瘾的典型偏执型人格。心理危机外因:新婚一个月就被强制隔离戒毒,担心第二任妻子不能等他。自伤自残动机:企图出所逃避矫治。
心理危机形成的前因后果:通过其家人的叙述,及苏某某自述,得知苏某某个性强,不服输,生活经历比较坎坷,特别是他在开店后,因经济条件有了明显的好转,交友广泛。每日忙于生意,对前任夫人社交生活关注少,导致婚姻破裂。心情一度颓废,期间,有不良嗜好的吸毒朋友乘机拉拢,苏某某染毒,其后成瘾,半年后又结识了新的女友,婚后一个月,却因吸毒被临河市公安局送到五原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生活环境的改变,不愿意接受的境遇,让其内心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直到突破他的心理防线,超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他的心理世界崩溃,心理危机形成。
2. 心理危机的程度
根据个体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一般的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一是立即反应阶段,表现为麻木、否认或不相信;二是完全反应阶段,表现为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三是消除阶段,表现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
根据苏某某的现实表现,可以分析出:其入所的第五天就实施了自伤自残行为,其反应阶段、完全反应阶段已经发生,消除阶段是康复之后逐步形成的,他不愿意相信被强制戒毒的事实,通过四天的戒毒生活后,知道这并不是一场梦,而是事实之后,进入到完全反应阶段,出现了崩患、退缩、抑郁、躁狂等症状。由于是刚入所就自伤自残,属于严重心理危机。
(二)寻找心理危机干预的切入口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寻找心理危机干预的切入口就是实施干预计划的制定过程。也是决定心理危机干预成败的关键。
1. 在已存在的危机中寻找积极因素
在自伤自残事件发生后,医疗救治过程中,民警第一时间通知其家属,其父母、兄长、妻子前来探望,表明家庭系统健全,有门市经营,表明有朋友支持系统,门市经营,当然也有社会支持系统,加之场所内的民警矫治和同伴戒毒人员,这些信号都是这场危机中的积极因素。
2. 挖掘危机中可利用的资源
在帮助处于危机的人时,我们要利用可用资源尽量为其建立四个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朋友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场所管理支持系统。寻找到的积极因素,为这四个支持系统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苏某某有完整家庭和社交关系网,事业稳定,可利用心理危机干预的资源充裕。
(三)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通过以上方面的综合分析,大队民警及专职心理咨询师制定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引导其进入消除阶段,目的让他正面现实,重新规划将来。
1. 建立四个支持系统,做好心理危机干预的釜底抽薪
民警与其家人联系,通过电话分别与其家人进行了深层次的交谈,取得其家人的信任与支持,并针对其现实情况要求其家人及时进行亲情帮教。民警第一时间通知其家属,其父母、兄长、妻子前来探望,民警从人性关怀入手,谈未尽的父母养育之恩,谈对于妻子和家庭的责任,谈未来门市的店面经营,新婚妻子在民警的劝慰下也积极表态:会安心等待苏某某戒除毒瘾回家。兄长也承诺会帮助弟弟打理门市,用心经营店面,尽量减少经济损失。父母苦口婆心教育苏某某安心矫治、早日戒断毒瘾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入院治疗期间,其家人在及时亲情帮教。其接受亲情帮教后的表现为,逐步放下心理负担,对于家人承诺将信将疑,但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随后在接下来的入所教育中,体谅苏某某伤后体虚,安排适合其康复的一套康复预案,有社会团体入所帮教时,安排其参与其中,其逐渐打消抵触情绪,慢慢的接受了教育矫治生活。
家庭、朋友、社会支持系统成功建立后,苏某某对民警充满了信任与感激,场所管理支持系统就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建立了。
2. 做好帮教与疏导结合,寻找心理危机内外因,多手段化解身心苦痛
对这样一个自伤自残的戒毒人员,只有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与矫治方法,帮助其解除生理上的苦痛,淡化心灵上的创伤,才是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心理危机的内因上做好调节,从心理危机的外因上化解,最大程度化解其思想根源症结。
(1)运用认知疗法,正确面对人生,发力四大体系
入所教育期间,从苏某某的诉说中,发现他很关注自己的健康问题和强制隔离戒毒现状,特别是术后出现的切口疝,认为被关在戒毒所戒毒很丢人的病态现象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他担心认识自己的人们会嘲笑他吸毒史,更怕妻子不能真的等他回家,又怕回去以后不能面对亲友,不能过正常的生活。针对这些情况:
一是采用物理治疗。针对苏某某切口疝病症情况,医院民警和大队民警共同拟定康复计划积极配合治疗切口疝,鼓励其做一些简单的手脚并用的康复训练,如做做手语操等等,让其每天早中晚做三次。
二是接受戒毒事实。反复学习司法部127号部令,学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原因分析,寻找扭曲的自尊心原理,帮其分析,得出结论。要豁达人生的任何境遇,做有担当的行为能力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一辈子失败。
三是做好心理暗示。通过交谈,让其知道,懂得吸毒廉耻是好的现象,说明还在正常的方面有积极的反映。一时的想不开也是海洛因吸食导致的易冲动、斗殴和自伤自残的关键诱因之一。幸福生活只有在戒毒之后才能真的拥有。
四是发挥同伴教育。通过其他戒毒人员同伴教育,在相互比较中,明白亲情的重要、友情的可贵、爱情的付出,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化解自卑情绪。
五是民警大爱感召。大队民警轮流对其进行心理危机疏导,通过多次、反复、耐心细致的教育疏导,苏某某最终能较清醒地控制和把握自己,逐渐走出了对身体病痛的恐惧和对妻子等待的担忧,情绪也慢慢走向正常。
(2)做好心理咨询,帮其面对现实,内因矫治求实
在其自愿求助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及时对其进行个别咨询。依据苏某某SCL_90量表测试结果:各因子的T分均≥2,属于严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师展开心理危机干预治疗。
一是按照心理咨询的原则,站在平等、中立的立场上与该员建立咨询与求助的关系,全面收集该戒毒人员的信息,采用音乐疗法,行为治疗、表达支持治疗等方法,让其为所当为,进行心理疏导与调节。
二是鼓励其参加大队兴趣小组,用正能量消除消极心理定势。运用正念和冥想心理治疗手段,打破束缚思维的心理定势,解决负性情绪,化解心理危机。通过接触,发现其畸形的自尊心演变成了自卑心理。交谈中显示:我的婚姻能不能保住、我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办、人们会不会笑话我等等。
三是加入赏识教育。在民警的鼓励下,其参加了大队“快乐动手秀”兴趣小组活动,学会了数字油画的创作和折叠工艺展示。对其取得的成绩,大队民警及时在全体戒毒人员讲评会上进行点名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
通过以上的种种措施,苏某某的情绪基本得到稳定,逐步走出危机,面对现实,适应场所矫治环境,开始积极配合矫治。
(3)明确身份意识,实现平稳转戒,营造和谐心态
在前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因要保持中立与其建立咨询与求助者的关系,对其戒毒身份,角色意识进行了模糊化。其在情感上也表现出对咨询者的依赖。因此在其对场所戒毒有了安全感,情绪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对所规队纪的强化训练学习,明确其角色意识,身份定位,端正其戒毒心态,让其明白是一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就应该服从管理认真矫治。
(四)矫治效果
经过半年来的感化挽救矫治,苏某某目前正积极配合矫治,成了五原戒毒所出入所大队病号戒毒人员的学习榜样。也为打击伪病泡病装病人员的矫治工作起到了表率,民警们也从自伤自残戒毒人员中找到了新的工作思路。
【案例思考】
由于吸毒成瘾人员顽固的毒品依赖性和扭曲人性的毒品需求以及特殊外部环境引发的戒毒所内自伤自残现象屡禁不止。本案例通过一名自伤自残戒毒人员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体现了戒毒所人性化管理、心理矫治、后续康复的进行时。通过成功阻止了企图通过自伤自残泡病出所事件,消除了一些戒毒人员逃避矫治的观望心理。为做好预防监测、扼杀苗头危机、保障场所风清气正的良好矫治氛围提供了范本。
心理危机对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吸毒人员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发生的机率更高。本案例凸出了心理危机干预应用,阐释了医人先医心的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展望戒毒工作发展新理念,为维护戒毒场所安全稳定、保障社会安宁做出应有的贡献。此案带给我们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几点启示:
(一)对初入所戒毒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本案例就是一例典型的刚入所未及民警熟知和心理辅导就突发自伤自残事件。为防患于未然,下一步建议入所体检后加入心理健康检测。
(二)对初入所戒毒人员不能只关心其生理急性脱毒,更应熟知和关爱其心灵的成长。当戒毒人员出现类似消极的症状时,不能简单管理,而应警惕其心理上可能存在的创伤,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引导干预心理危机,防止危机恶化和爆发。
(三)当心理危机发生后,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建立支持系统,挖掘一切可用资源,充分提供情感上的支持。要不间断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直至成功阻止危机发生。要及时化解戒毒人员对强制隔离戒毒“怕”的心理,通过关爱,让其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体会到安全感,解除其防备心理,能够安心戒毒。
(四)心理辅导要常态化,做到未雨绸缪。专职心理辅导师和管教民警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介入,帮助其降低身心痛苦,适应场所环境,当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后,应明确其身份,做好转戒及后期巩固教育矫治工作。要持续心理健康保健行为,身为管教民警,除了严格执法,确保人身安全以外,更要与戒毒人员之间培养信任感,让他明白你管教就是帮助,戒毒所戒毒就是寻找一个能让他重新站起来的捷径,让他坦然接受实现精神自助。
(五)心理危机干预要对症下药,病万变,药亦万遍。本案例自伤自残人员的病灶在于担心新婚妻子离婚的外因和扭曲的自尊心的内因,心理咨询过程中,要避免所有咨询手段一股脑的应用,只有最有效、最直接作用于那个撬动心理危机的点就是最好的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