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光环效应激发戒毒人员戒毒动机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心理学家凯利认为:一个人的某种品质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基于这一心理学效应,我们选取了亲和力强、戒毒人员喜欢的民警,让他主导建立个人栏目《微微讲故事》,并邀请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专家进行研讨和督导,对每一个矫治对象进行过程监督和台账式管理,从而避免了以往说教式矫治教育的固化和刻板形式。在此形式下,主持民警从一位母亲的角色出发,引发与戒毒人员的共鸣,强化戒毒人员的自尊,加强戒毒人员戒治动机,帮助戒毒人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顺利回归家庭。
【案例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吸毒与道德捆绑在一起,吸毒因其社会危害,“污名化”的标签让吸毒人员的自我评价不高。设置《微微讲故事》栏目,通过深入访谈,挖掘戒毒人员在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她们身上优秀的品质,然后整理成一个个励志故事, 以这种讲述戒毒人员自己的故事的方式,让戒毒人员重新认识自我。这种宣传方式鼓励其他戒毒人员主动敞开心扉、打开心结,戒毒人员之间、相互鼓励,相互示范,让戒毒人员感受到戒毒的路上有人同行,对未来重塑信心。
(一)让戒毒人员成为《微微讲故事》女主角
本案例的一位戒毒人员是一名私生女。她的母亲与其同胞姐姐爱上了同一个男人并怀上了她。她母亲最后放弃了这个男人,为保全她,给她一个合法的身份,匆匆与另一男子结婚,但她还未出世,其母就成了寡妇。坚强的母亲从此独自将她抚养长大。自小就尝遍人情冷暖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让妈妈扬眉吐气,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她比别人更刻苦更努力,学完了卫校的护理专业后又学习了幼师,完成学业后,顺利在一所幼儿园找到了工作,自己还利用闲暇学会了纹身、美甲。至今,母亲骄傲的目光,欣慰的眼神,仍是她20多年来生命中最美好单纯的记忆。
她的婚姻很不幸。17岁,她交到了一个男朋友。但还来不及品尝甜蜜的爱情,就被男朋友拉到了毒品的陷井,走上了吸毒之路。男友吸食毒品后患得患失、情绪不稳,从最开始疑神疑鬼到后来的动辄打骂。分分合合的8年后,她终于与其彻底分手,远逃新疆。
在新疆,经家人介绍,她与一名性格沉稳的男孩开始交往。虽然男孩不如自己高,长得也不好看,但男孩普通的形象,让她觉得这样才是踏实的生活。半年后,回到四川,两人结婚。新婚之夜丈夫竟然叫人送来了冰毒,此刻才知道丈夫原来也是个瘾君子。在新婚之夜,她又走上复吸之路。很快,这对夫妻异常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还是被双方父母看出了端倪,婆家逼迫立刻离婚,懦弱的丈夫也就顺从父母与她离了婚。离婚后她自己一个人租住在外过上了自我放弃的生活。终于,在一次购买毒品的时候被公安机关抓获。
把她的吸毒史整理成故事和其他戒毒人员进行分享。使她进一步认清过去的失误,认识到了毒品的危害。更坚定了她要戒除毒品的信念。
(二)婚姻与家庭课堂上通过亲密关系获得戒毒支持
随后民警邀请她加入到《微微说家里那点事儿》课堂,在“我的家”一课中,她给说“虽然我从小没有父亲,但是我得到的母爱一点不比别人少,后来幸运的遇到了继父,也是弥补了我从小缺失的父爱。在本该逐步走向正规的生活里,我却偏航了,此刻,母亲的艰辛不易,继父的仁慈大爱,让我心痛、愧疚。我想变得优秀,给予他们更好的生活。”在“婚姻关系的维系和结束”一课中,她写到“我似乎想明白了我的爱情和婚姻死结在哪里,为何我一选再选遇见的都是瘾君子?是我自己的太过随意的婚恋观,是我一心想要依附别人的想法,是......我想在遇见下一次爱情之前,我应该让我自己独立、自信、自尊、自强,做得更好,才值得拥有更好。”在“育儿教育观”一课中,她和我们谈到“虽然我现在还没有做妈妈,但是我喜欢孩子,我想我做好准备以后也会做妈妈,并且像你们一样,做一名合格的妈妈,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陪伴和爱。”
(三)挑战自己给未来增加更多可能
通过故事塑造戒毒人员正面积极的形象,激发其戒毒动机;在课堂中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断获得支持;最后勇于挑战自己,提升自己创造自己的能力。在我所举办的“红花楹”杯美丽女性评选中,她进入到了最后的决赛。决赛现场,她的母亲看见台上深情独舞的女儿不断的抹着眼泪,她拉住民警的手说:“我的女儿,以前也是好优秀的,就是毒品害了她呀,不过现在看见她能有这个样子,我就放心了,我又看见希望了。”台上的父亲带来了一面锦旗,上写着“警民携手、共战毒魔”!简短的八个字,是戒毒人员亲人内心的呐喊,也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和目标。台上的她红裙舞动,台下的父母泪盈满眶。当她来到父母面前,将自己亲手折的花和绘的画交到父母手上时,那一同流下的眼泪,那是幸福的泪水、开心的泪水。
在民警的关爱下,家庭的支持下,她越来越积极自信。从小心灵手巧的她她主动担任了折纸班的班长,带领着十多名戒毒人员,开始了折纸班的学习,一张张皱纹纸在她的手中绽放成玫瑰、牡丹、郁金香、三角梅、红掌等各类漂亮的花;担任新学员组长,凭借较强的亲和力和自己的才情,深受学员的喜爱,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她终于迎来了回家的日子,父母早早的赶来,带着新衣服新鞋子和满满的爱,她回家了。一个午后,民警收到了微信的好友请求,是她。她发来了她的店铺照片,她说她重新开始了自己的“芦苇画”生意,生意还不错,光亲戚朋友就预定了好些,每天都在店里忙,妈妈除了帮自己做饭之外也来帮忙,日子过得平凡、平静却也幸福快乐。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父母身体健康,让她来尽一份孝道。自己更优秀强大,有机会来接过家的责任,为父母撑起一片天。
【案例思考】
通过《微微说》这一系列的教育矫治实践,更多的戒毒人员学会了接受、应对、解压、调节、行动、珍惜、快乐等,为戒毒人员提供教育矫治大餐,更贴近戒毒人员心灵,参与活动的戒毒人员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得、感悟,懂得了与人分享感受,敢于让人重新认识自己。“原来我是这样好”就象一盏心灯,重新点亮了自信、自尊的火光,更激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在家属探访和亲情帮教时,也学会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家庭关系得到进一步的修复。一些做母亲的戒毒人员,更是痛定思痛,为了孩子下定决心绝不再吸毒,孩子是自己最大的戒治动力。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这样的教育矫治方式,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情感,深受戒毒人员喜爱,既唤醒了戒毒人员的母性,又强化了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这是“治本安全观”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