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情感诉求助力少年男同涉艾戒毒人员郜某激发正向情感的案例

情感诉求助力少年男同涉艾戒毒人员郜某激发正向情感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郜某,男,未满18周岁,小学,江苏盐城人。郜某是典型的“00后”少年,厌学情绪严重,六年级便选择辍学,由于整日无所事事,13岁就跟着一帮社会青年混迹大小网吧、游戏厅和娱乐场所。期间结交了更多所谓“朋友”,并在与其交往中渐渐喜欢上男性,内心对男性阳刚之气尤为欣赏,对男性性爱需求极度渴望。初尝了几次“甜头”后,郜某在“哥们”:“吸食冰毒有助于将性需求达到极点”怂恿下,怀着好奇心开始尝试冰毒。在冰毒长时间刺激作用下,郜某渐渐对家人的关心产生厌烦情绪,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也开始显现明显的强迫症状,一度对外界抱有敌对情绪,对事物感到恐惧,但始终抵挡不住毒瘾诱惑,一次次涉险,终于在2018年9月,因吸毒严重成瘾被苏州市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郜某入所后,表现出了与其年龄既有相符又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言行异常:郜某有着清爽的外貌、白嫩的皮肤,但说话声音尖锐沙哑、坐立状态搔首弄姿、走路姿态左扭右摆,在与同戒日常交流中常称自己为“本小姐”“臣妾”,称呼对方为“妹妹”“姐姐”,私底下用黑水笔画眉毛、用颜料涂嘴唇和指甲。民警针对一系列异常行为批评教育时,先是充耳不闻,进而哭哭啼啼,随后精神不振,朝气全无。

敏感多疑:总觉得同戒在背后时常议论和中伤他、针对他,于是小则与对方进行语言攻击或嘶吼,大则上升为肢体冲突,做出抓挠、撕咬、掐脸部等行为。有时因与他人不断升级的摩擦,郜某会采取类似“用笔戳自己手腕”的极端方式,不计做事后果,选择莽撞、粗暴的对抗手段。

惧怕现实:由于是未成年,想到在高墙内与一群“老戒毒”一同戒治便心有畏惧。作为初“进宫”,对陌生的隔离环境感到恐惧,认为民警会刻意刁难自己,于是每日的康复训练态度很差,总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参加,在集体观看影视剧时纪律执行极差,加之联系已经感染艾滋病病毒事实,对现实的惧怕程度更进一步。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年龄因素:在专管区年龄最小,作为一名未成年戒毒人员,种种入所表现体现在“年少无知”,缺乏自我情绪调控、与人相处的经验,做事易冲动盲从,感情用事,用自我的感性去认知世界。

家庭因素:1岁时父亲因脑溢血医治无效死亡,从小由母亲抚养长大,年迈的外祖母也需要母亲一并照料。在完全女性化家庭环境中长大,其外祖母和母亲对其成长起到了主导作用,受到的全是女性化教育,体验的全是女性化生活方式,内心自然而然带着女性化的认知。

社会因素:随着网络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经常上网浏览一些资讯和论坛网站,无意中看到某论坛涉及毒品和吸毒经验的交流信息,好奇心使其主动添加了论坛中显示的“Hi友”微信群号,随之在群内了解到了吸毒的整个过程。

心理因素:特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女性特有的心理倾向,内心仰慕男性、崇拜男性,希望能得到男性的关爱,与有好感的陌生男性间的交往变得如饥似渴,最希望自己能有个父亲或哥哥。

(二)方案制定

情感诉求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在没有得到有效地沟通或表达时,在内心形成的一种亟待发泄和诉说的渴望。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心理过程会受到生理、自然与社会环境刺激的影响,出现高度愉快或不愉快的感觉,对人的行为产生具有趋向性作用。

郜某年纪尚小,通过满足其极高人情味的情感诉求,来激发内心世界的积极、正向情感,消除消极、低沉情绪,继而达到丰富人格、完善自我的目的。

1.引入“共情”理论,架构情感纽带

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共情”,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考虑到郜某作为一名少年男同涉艾戒毒人员,拟通过民警的个别教育或讲座培训、同戒良好行为对情绪的影响以及亲属支持系统的构建等“共情”途径,来净化其内心,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并让其懂得换位思考的道理,推己及人,多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思考、感悟,多倾听、多学习、多内省,在感情的交流中去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2.满足情感诉求,激发正向情感

民警在目睹郜某一系列入所表现,以及获悉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为人处事、吸毒过往后,拟通过从“爱”情、乡情、友情、亲情四个维度来满足他的情感诉求,对其进行必要的情感管理,以真挚热忱的多维度情感,来加强郜某与专管区民警、同戒、亲属之间的思想沟通和情感联系,深化情感共鸣,满足郜某的迫切心理需求,形成一种和谐、共通、融洽的戒治生活氛围。

(三)方案实施

1.“爱”情感化树观念

在戒毒场所内,民警的生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戒毒人员的心理建设和行为改变起着重要作用。鉴于郜某入所以来存在的破坏所规队纪行为,如在寝室内不注重个人卫生,与他人口角纷争,甚至肢体冲撞,民警一方面,促膝谈心助认错。对其进行单独谈话和批评教育,讲解违规违纪的典型案例,对所犯错误做深刻检讨与反省,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专管区全体戒毒人员参观束缚床,明确违规违纪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另一方面,察言观色递爱心。江苏某大学的文学院教授为专管区戒毒人员开设过一堂有关“家庭伦理与孝礼文化”的国学讲座,郜某认真倾听,并谈了自己的认识、体会和感悟。民警还发现郜某经常冷天在寝室光脚穿着凉鞋,“哀其不幸”的民警特地为郜某买了两双新棉袜,考虑到家乡距离遥远,家人很少来所会见或汇款,民警还为其安排了特困人员救助,是郜某深受感动,认为自己犯了错,民警却依旧关心着他。

2.乡情感染见情谊

由于郜某来自较远的苏北,民警特意安排另一位同样来自苏北的戒毒人员老乡益某担任郜某的领路人和启发人。益某戒治态度端正行为表现良好,且是骨干人员,民警让益某负责郜某的培训。益某经常在休息时间与郜某聊天,分享自己的人生阅历、戒治心得以及戒毒感悟。同时,益某也经常将自己开账的食品与郜某进行分享,并在每天一小时的“康复训练健身”活动中带着郜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有氧运动,比如跑步机慢跑、瑜伽操锻炼等,也经常对郜某在做“两操一拳”和队列训练中的某些动作进行指点和校正。在郜某违规犯错后,益某也会在民警的建议下带着郜某重新温故学习“五要十不准”和《戒毒人员一日戒治规范》,进一步规范郜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达到真正有效促戒治的目的。

3.友情感动明心智

2020年春节,专管区举办“套圈圈”游戏活动,多名戒毒人员将自己套中的毛巾、牙膏、袜子等生活物品赠送给了郜某,使其感受了大家庭的温暖。此外,在所内举办的“歌唱我的祖国”朗诵歌咏比赛中,郜某和另外多名戒毒人员一同进行了两首曲目的合唱,经过前期的磨合、排练以及临场的稳定发挥,郜某代表的专管区获得了全所二等奖的好成绩。在“数字油画+”绘画活动中,多名戒毒人员也耐心辅导郜某进行油画创作,使其备受鼓舞和感动,也培养了做事的细心、耐心和恒心。

4.亲情感召知敬孝

民警在对郜某亲情电话复听中了解到,其心中存在对母亲的不满和抱怨情绪,电话中的讲话口吻也一度变得激动,埋怨母亲不给其汇款,或者汇款总是不及时。民警找其谈话,让其设身处地理解母亲的苦衷和辛勤付出,改变自己的偏见认知,要站在母亲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明白母亲的不易与儿子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后身心所承受的压力。民警还开展了一堂“弘扬孝道,止于至善”的教育讲座,让郜某与其他戒毒人员一起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懂得感恩,学会尽孝。郜某聆听以后受益匪浅,在戒治生活中从不愿意和家里人打电话,变为每周及时进行通话,并耐心听从电话中母亲的教导和教诲。

(四)戒治成效

自我评价:经过一年多民警的悉心教育,已经能够面对强戒给身心带来的挫伤,能够坦然面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事实,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考虑后果,做到“三思而后行”。

同戒评价:在出现一系列违规违纪行为后,在民警、同戒和亲属多方努力下,能够沉着冷静,控制不良情绪,做事变得积极主动,性格也更趋男性化,更富阳刚之气。

民警评价:通过单独谈话和戒治表现的实时监测,在遵守所规队纪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好,能够从心理和思想上激发正向情感,消除低沉情绪。

【案例思考】

教育矫治是一份走进戒毒人员内心的“春风化雨”式的感化工作,在对郜某一年多时间的教育转化后,专管区民警从其心理、思想和行为表现上看到了明显的戒治成效,并有如下深刻体会:

(一)方案制定要具有针对性

通过制定有效的个性化教育矫治方案,实现有效的情感管理来增进感情的双向交流和沟通,从内心深处激发郜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其获得知足感,重拾自信,体会真情。

(二)方案实施要具有人情味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从“爱”情、乡情、友情、亲情等多维度去落实情感管理,充分理解、尊重、关心被管理者、被教育者的郜某,让他在强戒所内安心戒毒、诚心戒毒、真心戒毒。

(三)方案解读要有可塑性

作为少年男同涉艾戒毒人员的郜某虽在情感经历上受挫,缺乏积极正向情感,但可塑性较强,情感需求迫切,因此满足他的情感诉求是作为管理者、教育者的民警的专业特长。民警可以像家长、老师、医生一样对待郜某,做到关心关爱、关怀救助,这便是戒毒工作“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体现。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