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消极悲观戒毒人员李某成功转化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李某,女,32岁,中专文化,无业,未婚。因吸食冰毒于2015年6月被公安机关抓获,2015年9月送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该员入所之初,精神萎靡不振,对前途灰心失望,自称仿佛坠入人间地狱。
【案例基本情况】
一、制定方案
(一)教育戒治分为四步:
1.根据该员学历、年龄、性格特征、个人经历等情况,经过针对性的教育并观察其转变。
2.无明显转变的情况下,在遵守纪律和学习上加强教育,促其有明显进步。
3.教育戒治初见成效后,利用所内“教育超市”,选树标杆学员这一契机,逐步将该员列入重点戒治的标杆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抗复吸训练。
4.根据该员在大队的表现情况,鼓励其参加所内活动。
(二)谈话教育分为五步:
1.普谈:通过整体了解戒毒人员的个人陈述、学习教育、生活适应、康复训练等情况,由外表、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由外而内进行观察,确立初步印象;
2.初谈: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与该员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吸毒经历、被强戒后的想法等情况;
3.跟进性谈话:观察该员一段时间表现后,了解戒治进展,思想变化情况。根据谈话情况及时鼓励、肯定,指出不足;
4.针对性谈话:通过了解该员如何走上吸毒道路,分析主要优点、弱点,戒毒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和困难,为其制定戒毒措施;
5.回归前谈话:了解该员回归后的打算,对戒毒的态度,巩固戒毒信心,为尽快适应社会打牢基础。
(三)康复训练内容分为三项:
1.完成大队戒毒人员每日康复训练计划;
2.根据该员表现及体能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内容;
3.安排该员参加大队和所内开展的康复训练操比赛。
(四)其他戒治计划:
1.根据该员家庭情况,安排一次会见;
2.为其制定抗复吸的措施;3.进行一次回归社会前的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
4.解戒后每半年进行一次回访。
二、实施情况
(一)谈心与教育——了解情况对症下药
大队民警对李某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谈话。并将谈话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期(了解情况)、中期(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戒治措施)和后期(巩固教育效果),通过多次个别谈话,掌握了以下信息:
1.家庭和睦,社会支持系统健全。家庭成员无违法犯罪记录;
2.中专文化,有工作和经商经验,为之后的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
3.性格开朗、处世大方、交际广泛、讲义气、面子观念强;
4.头脑灵活、能说会道、敢拼敢撞、贪玩、不安现状;
5.自控力差,经不起诱惑,不惜铤而走险;
6.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对家人心存愧疚,对自己吸毒的行为感到自责;
7.法律意识淡漠。
介绍年轻女性到娱乐场所并从中牟利,部分女性因此而从事色情服务。在个别谈话中,民警利用法律知识,并列举大量的事例进行集中和个别教育,使其认识到曾经的行为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
(二)引导与启发——由被动学习变为爱好学习
李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后,亲人的埋怨责备和伤心欲绝让其刻骨铭心,对自己吸毒的行为也感到非常羞愧。大队决定先从常规教育入手,督促李某每周参加所内开展的法律常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文化知识教育,并要求该员作好学习记录,每天在《心情日记》上记下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大队每月开展的《美丽课堂》都把该员列为重点学习对象之一,特别是在民警讲授的《新型毒品的种类及危害》、《宽容》、《背影》等课程中,该员不仅在自己的笔记上写下了学习后的体会,还在课堂提问时主动分享学习收获。民警每月签阅一次学员的《心情日记》,起初该员的日记上只有简单的一两句话,在集中学习教育辅之以个别谈话教育后,李某开始变得积极起来,心情日记里字数也多了,民警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三)重视与培训——参与戒断毒瘾抗复吸训练
2016年3月,场所决定优选120名戒毒人员进行根除毒瘾治疗方法对比研究,需具备六个条件:自愿戒毒;家庭支持其戒毒;无明显心理问题;剩余戒期6至12个月;初中以上文化;吸毒时间3年内。虽然李某戒期超过一年,但此时的她在学习、纪律、劳动上的表现都非常积极,她满怀信心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减期。鉴于该员的表现,李某得到批准参加此项活动。接受第一次授课《戒毒人员意志力的培养与训练》后,李某表示“能够坚持做一件事和能够坚持不去做一件事都是意志力的体现”。为了锻炼意志力和拒绝毒品的决心,李某作出了一项让全队民警和吸毒人员都震惊的举动:戒烟。这对于一名吸烟近10年的吸毒人员而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四)关爱与原谅——亲情帮扶重拾家庭温暖
以所区开放日为契机,大队邀请李某家属到场所参观、座谈,零距离探望。刚开始李某家属表示路途遥远,父母年迈,想放弃这次会见,李某挂断电话后非常失落,毕竟她被送贵州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近10个月,家属从未来探视过。了解这一情况后,民警拨通了李某家属的电话并说服她们到贵州来看望她。几经劝说李某一家六口驾车来到贵州女所参加了这次特殊的会见。李某及家属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家属还受邀作为家属代表接受了贵州电视台法制频道的采访。此次探望对李某和亲人的触动都非常大。家人表示无论她以前做过什么都理解并原谅她,希望她积极表现,争取早日回家,全家都会支持和帮助她。亲人的关怀与鼓励,再次刷新了李某余下的戒毒生活。
(五)坚持与信念——由内而外重建自信
李某入所半年,体重骤增30多斤。大队给她制定了康复训练计划其中包括戒毒人员每日需完成的康复训练:上午广播操、午休前30分钟放松训练、下午康复训练操。康复训练分为放松训练、身体锻炼、深呼吸、注意力的转移等四项内容。大队将她选为健身操队员,除要求完成规定的训练内容外,还需参加100人健身操训练。除此之外,李某还在不断给自己加码,利用大队戒毒人员健身器材增加了晚间跑步训练。之后,李某参加了大队开展的健身操比赛和所内开展的康复训练操比赛和生产技能比赛,获得了较好成绩。通过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李某解戒时体重减了10多斤。
(六)自强与感恩——回归社会前后的关怀
李某解戒前夕,著名的佛学大师索达吉堪布应邀到我所为戒毒人员授课,主题是《做好你的人生规划》,这对于已获得减期将提前解戒的李某无异是一场及时雨。那个月之后民警对其进行的个别教育更加细致和全面,此时大队为李某制定的抗复吸训练方案也已成形,其中包括拟定坚决不做的事和必须坚持的事。2017年2月,获得120天减期的李某解戒出所。该员系外省籍人员,公安机关和家人告知不能来所,戒毒所离车站30公里的路程且没有直达车。考虑到该员的特殊情况,大队民警驾车把李某送到车站,给李某上了出所后感恩他人、回报社会的最后一课。
2017年9月,民警通过电话回访李某出所后的情况。李某不但坚持操守,出所后还给自己制定目标,她对未来的生活和家庭都充满信心。目前李某在家乡一边经营服装店铺一边做微商,她相信凭借一部手机和自己的勤劳也能把生意做到全国,值得欣慰的是李某提到一件小事:一次外出自己的身份证自动报警不能通过,她积极配合相关人员接受尿检,并坦白曾经吸毒被强戒的事实,李某称只有接受自己才能被他人接受。所内的应对危机培训对回归社会后的李某发挥了作用。
【案例思考】
一、教育矫治要找准切入点
从李某的学历、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来看,该员沾染的社会不良习气不深,戒断可能性非常大;该员聪明好学、有工作和经商经验,有自食其力改过自新的愿望,是回归社会后能为其融入其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该员社会支持系统完善,有一定家庭责任感,对家庭有愧疚并有回报家人愿望。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找准切入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激发该员内在潜能,让其树立彻底与毒品决裂的信心。
二、抓住场所专项活动有利契机
吸毒人员往往对吸毒前后的自己缺乏认识,只有进行有针对性教育出所后才有可能避免其再次掉入毒圈。戒毒所开展的抗复吸训练让戒毒人员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抗复吸系统训练为其面对毒品问题提供应对措施,李某正是在这项训练中进一步坚定了戒毒信心,找到目标就有努力的方向。
三、多措并举巩固教育效果
李某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大队并未任其发展,而是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戒治计划。主要运用教育矫治和康复训练手段对其开展综合性教育戒治,在此过程中辅之以亲情帮扶。亲情的力量对于任何违法犯罪失去自由需要家庭关爱的人都是营养品,一次实实在在的家庭关爱胜过数十次说教。
四、借助文化的力量感染和引领戒毒人员
场所每年开展“四季美”文化活动和所区开放日,大队每年开展康复训练操比赛、读书分享会、重大节日开展文体活动,每月开展“美丽课堂”,场所根据需要开展戒毒人员作品展、演讲比赛、健身操比赛、禁毒戒毒牵手活动等,这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为戒毒人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