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心引导帮助病残戒毒人员王某建立自信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王某,男,43岁,初中,未婚,江苏常州人,有多次吸毒戒毒经历。
王某自幼右眼患有疾患,视力较差,看东西模糊一片,12岁去南京看眼疾因种种原因手术未果,眼部残疾至今。除此之外王某身上还有多处骨折,一处为1997年不慎从家中五楼摔落,致左侧肋骨断裂两根;一处是2017年走路时右脚严重扭伤,形成脚背外翻式的足部畸形,导致走路一瘸一拐需人搀扶不能独自正常行走。因多处骨折疼痛难忍,平时完全靠止痛片度日,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后听朋友说海洛因、冰毒具有较强止痛镇定效果,为缓解疼痛,开始尝试以毒品止痛,以至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长期吸食海洛因、冰毒达二十余年,先后6次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王某入所后内心缺乏自信,较为自卑,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平时在班组从不与人主动交流,凡事问一句答一句,不敢直视民警、同戒的眼睛,与民警交流谈话总是唉声叹气,声如蚊蝇,无论什么事情都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埋怨自己不争气、没出息,对戒断毒瘾和未来生活没有决心和希望。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父母在农基站工作,家庭条件一般,排行老二,因为从小天生残疾又比较调皮捣怪,受到来自父母的疼爱呵护不及其兄,在家里地位不高。
个人因素:年轻时不学无术,初一没上完就辍学去厂里干活,18岁开始混迹社会,成日瞎玩鬼混,坠楼伤残以及吸食毒品成瘾后自暴自弃,沉溺在毒品带来的暂时麻醉之中,不敢面对正视现实。
心理因素:一方面自尊心较强怕人讥讽,忌讳别人的“特别关注”,内心承受能力差。另一方面对亏欠的父母、哥哥充满愧疚,哀叹命运不济,怒己不争,总给别人带来麻烦和困扰,虽懊恼愤懑自己深陷毒品泥潭,但缺少抗争的勇气和内心动力。
(二)方案制定
随着司法行政戒毒 “依法依规应收尽收”政策的落地实施,戒毒场所身体患有残障且生活难以自理的戒毒人员越来越多,其中有因病致残、因毒致残、先天残疾,也有因心理疾病自伤自残,更有因打架械斗抑或逃避抓捕跳楼致残的,这类残障戒毒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因长久遭受他人讥讽嘲笑或是“特殊照顾”而产生程度不等的心理问题,大多表现为自卑自闭、沉默寡言、易走极端、敏感脆弱,平日不愿与人交流,遇事喜欢将情绪埋在心底。如若不关注这类病残人员并积极疏导抒发情绪,则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并有可能发生情绪累积爆发,因此王某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和教育管理就应成为民警提升教育矫治能力的一大课题。
(三)方案实施
1.落在细上,坚持细处着眼,润物无声。
给予病残人员特殊的照顾和帮扶本无可厚非,但过分张扬的形式表露和宣传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这样就等于公开将他们贴上了“弱势群体”的标签。在对王某日常戒治生活中,民警并没有把其划为弱势残疾而给予特殊照顾,在各项戒治项目实操上可以酌情降低标准但绝不公开放绿灯、降指标。比如,在习艺工序选择上安排力所能及的一些零散轻松的活;在路队行进中因腿脚不便派一人搀扶先行一步等,思想上行动上把其当作正常人中的特殊人,既满足了大庭广众之下自尊心的维护,也体现了生活习艺上细腻的人文关怀。
2.落在小上,注重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采用摄入性谈话,俯身侧耳,善于倾听,转变以民警为主导的谈话方式,放低姿态注重倾听其心声。民警在开展个别谈话了解思想动态时,积极引导与人交流,从“听人说”迈向“自己说”。在具体交流过程中变换角色,从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转变为耐心热心的倾听者,适当地抛出问题对王某进行引导,以此打开心扉,使其有勇于表达思想的勇气,迈出改变自身的第一步。民警对其谈话内容并不进行评价,只是耐心倾听,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掌握真实思想动态,另一方面成为倾诉对象帮助宣泄情绪,为之后的教育转化打下情感基础。
3.落在实上,倡导实处着力,知行合力。
民警通过认真倾听得到信任后,及时跟进通过采用正向激励措施,寻找戒治生活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赞赏,肯定积极的戒治态度,帮助建立自信。民警多次在私下谈话和公众场合口头表扬王某能服从安排积极做力所能及之事,籍此让其明白身体残疾,但自身还是有价值、有优点,凡事不论大小只要尽力做好,还是能够被人赏识的。但在整个过程中,民警始终把握一个度就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免表扬过于频繁而出现浮夸。
4.落在情上,把握情理说教,重构认知。
想要成功地完成王某的教育转化,最核心的还是要依靠充满人情味的道理,单单停留在理论,未免阳春白雪不接地气,相反容易招致反感。一方面,结合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站在王某角度通过说理论、举例子、讲故事方式阐述毒品与疼痛的关系、毒品与家庭的关系、毒品与人生的关系,引导正确全面认知身体的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对社会的仇恨,既要勇敢正视自己的缺陷,又要积极地转变心态,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他人。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细致把握其思想动态,发现不良思想情绪及时干预排遣,使其正确看待人际关系。
(四)戒治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沟通,原本不喜欢与人交流的王某渐渐地主动找人说话,戒治态度也变得积极乐观。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不能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无法忍受的疼痛,而是对自己灰心的自暴自弃;不是他人尖酸刻薄的冷嘲热讽,而是主观臆想的自我鄙视。
【案例思考】
(一)循序渐进,耐心倾听
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许多心结、心病只能通过耐心的共情教育来开导,整个过程不可是先入为主式的粗暴,没有真切了解情况就对他人指指点点,而是要先和对方做朋友,要善于倾听,循序渐进地进行开导。
(二)针对反复,久久为功
教育工作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要学好一门功课尚且不易更何况是教育引导一个人,要时刻关注思想动态变化,当戒毒人员出现反复时,教育工作一定要及时跟进,抓住时机和重点加强转化。
(三)注重方法,入微入细
在对病残人员的教育转化中不要过度“照顾”,这样可能会使其产生特权思想抑或变得更加敏感自卑。要将对他的关心帮助融入到政策方法中,体现在具体生活中,实实在在让病残人员感受到民警执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