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运用叙事疗法解决史某社交障碍的教育矫治案例

运用叙事疗法解决史某社交障碍的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叙事疗法是指咨询师通过倾听他人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使问题外化,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断,引导当事人重构积极故事,唤起当事人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吸毒人员成瘾期间容易形成一定的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表现为对生活缺乏激情,回避正常社交,逃避现实。借助吸食、毒品麻醉自己摆脱目前处境,形成无奈、逃避、自卑、封闭的性格特征,逐渐发展为社交人格障碍。

叙事疗法相信戒毒人员才是自己的专家,民警只是陪伴的角色,戒毒人员要对生活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自身遇到的困难。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史某,男,汉族,31岁,山西阳泉人,未婚。父亲是煤矿退休职工,母亲为退休教师,还有一个比他大9岁的姐姐。出生时因家里违反二胎政策将其送至姨夫家寄养,6岁时接回,因此从小和父母产生距离感。中考结束后成绩不理想,本人打算上技校,毕业后分配至煤矿上班,但家里不甘心孩子学历低,鼓励其继续读高中上大学。高中期间因痴迷网游荒废学业,只考了大专。大专毕业后赶上就业政策变化,不能被安排至煤矿工作,一直逃避再就业,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2012年某日与一名高中时因网游认识的网友在网吧相遇,相约晚上吃饭喝酒,醉酒后来到网友家中被怂恿吸毒可解酒,由此染上毒瘾。吸毒后回避和家人的交流,逐渐远离正常朋友圈,只找个别毒友或者自己一人吸毒。不愿意与人交往,总是逃避社交活动,在社交场合也只是选择沉默不语。后来愈发严重,内心变得脆弱,对外界敏感羞涩,总是自我否定。入所后,沉默寡言,不愿与组内人员交流,有挫折、沮丧、自卑表现。民警在学习叙事疗法理论后,尝试在谈话实践中运用叙事疗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叙事原则

(一)“无我”的原则。民警在案例谈话过程中要少一些管理者的角色,也不能以专家的身份高高在上。应该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问话,看到个案生命故事中的独特。

(二)“无碍”的原则。民警与戒毒人员之间要建立轻松、信任的氛围,不沉重、不着急,不做控制人、强势方,要共享、互动地陪伴着对方。

(三)“无私”的原则。民警在个案的生命故事中开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专注于对个案故事的了解、欣赏和感动,做到不隐藏、不放弃、不失望。

三、叙说故事

“叙”是叙述、演说、阐释,指戒毒人员由认知、愿望、意图、信念等构成的内在的主观方面。“事”是事情、经历、经验,指戒毒人员所经历的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节等组成的外在的客观方面。叙事就是戒毒人员以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来讲述的自身经历、经验总结、现实情形和未来预期。

史某:每次吸毒之后都很亢奋,睡不着觉、不想吃饭,生怕家人看出我的反常,便越发的不着家了。白天黑夜泡在网吧里,他们一叫我喝酒就去了。心里说不清究竟是期待喝酒,还是期待酒后的吸毒。随着吸毒的次数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我离家人、朋友、同学这些原来的社交圈子越来越远。朋友们每次叫我吃饭,我都用各种理由推脱了,原因就是要么我正在忙着吸毒,要么是刚吸完毒时间不长,怕被身边熟悉自己的人看出自己的反常。就这样,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史某:其实我知道自己要好的那几个初中同学都知道我吸食毒品,但他们并没有嫌弃我,还把我当做真心朋友,约我吃饭,陪我聊天,想着法子帮我找工作。说到底还是不忍心抛弃我、放弃我,想通过这些方式把我拉回来。可我心里一想到自己是个吸毒的,就很愧疚于他们的挽救,总觉得在他们面前很自卑,抬不起头,还不如一个人找个地方把自己关起来继续吸毒。我回避朋友的邀请,害怕和他们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在面对这些真正关心我的人时会感到很自卑,面对陌生人时候更是不愿意说话,不愿意交流,我感到害怕,甚至对于社交产生了恐惧心理。

四、问题外化

问题外化是把戒毒人员遇到的问题与人分开,问题才是问题,人不是问题,让戒毒人员有一定的独立空间去回想、审视问题和自己的关系,使问题客观化。然后民警将戒毒人员描述的问题或困扰命名化、拟人化,把问题视为有生命的个体。这些个体有想法、有感受、有动机,会侵入戒毒人员的生活领域、人际关系。

(一)把贴在人身上的标签撕掉。

史某:面对社交,出现回避、恐惧心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在于沾染毒瘾。现在在我的世界里,有两种感觉。一种是阳光的、青春的、正能量的,一种是远离亲朋的,躲在酒店、灰暗的角落里独自吸食毒品的。朋友们不愿意放弃前一种的我,而后一种的我总在背后作祟,宁愿拒绝他们,走进那个阴暗的世界。

(二)将问题命名。强化人与问题的独立性,让史某清晰地看到远处躲在角落里吸食毒品的自己和积极向上的自己是多么格格不入。通过分析,史某将问题命名为“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吸毒催生了这个角落里的黑衣人,它将史某拽入毒品的深渊,沉迷在人群的背后和孤独的角落,不再愿意走进真正的朋友,靠近那些善良的心灵。

(三)问题与故事彻底分离。提醒史某以观望者、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入所前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减轻藏在体内的负面情绪。自己能够想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去拯救“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挽救迷失的灵魂,从而让史某建立交友信心,提高戒治信心。

五、重塑故事

民警通过追述戒毒人员的生活经历,在戒毒人员过往经验中找到成功的闪光点,将这些积极的自我认同累积放大,由点到面,由量变到质变。当成功的经验在感性层面大于失败的经历时,或者是积极的自我认同打败了消极的自我认同时,戒毒人员会对正常社交关系产生的正面情绪趋于稳定,随之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快乐。积极的社交关系有助于戒毒人员摆脱毒友圈,远离毒友圈有利于融进积极的社交圈。如此会对戒毒人员产生良性循环,从而戒除毒瘾。

史某:刚来强制隔离戒毒没多久,我参加了迎新年元旦晚会,登台演唱光良的《第一次》,那可真是我的第一次登台。虽说平常喜欢唱歌,可都是在KTV里。那次,面对的不光是和我一样的戒毒人员,还有民警,所领导也都在,当灯光暗下来聚光灯打在我身上的时候,我成了全场的焦点,也成了全场最抖的点。把我紧张的呀,当时大脑空白,过后都不知道怎么唱完的。

民警:从没有登过台,此时成为焦点。以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伴随着你走上了舞台。

史某:是的。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仿佛在大家面前找回点什么。接下来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上,虽不至于太紧张,也还是磕磕绊绊,总算过关了。当然晚会结束后,我会及时总结,哪个音没唱准,哪个吉他和弦没把握对。队长说我表演的挺好的,这样的鼓励真的很重要。记得从6.26国际禁毒日节目开始,我登台变得游刃有余,真的不紧张了。如您所说,“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登上了舞台,现在敢面对观众了。

民警:还有没有把这个“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拉出来和大家见面的情形?

史某:当然有。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我学会了八段锦、五禽戏、戒毒操、关节操。在队长的组织下,我负责把学到的这些运动教给其他戒毒人员。我会在指导他们的过程中,纠正错误动作,交流这些运动会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好处。

史某:最令我激动的时刻是我们7个人代表全所戒毒人员去女子戒毒所参加她们的新年演出。在那里,我们受到了女所领导的好评,受到了台下千余名女性戒毒人员热烈的掌声。我在台上热泪盈眶,这样的经历带给我的不只是自己舞台经验的丰富,彼此的交流还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原来我还能把自己的这点儿特长给别人带来欢乐和力量,这是我从没想到过的。

民警:一直也没有和那几个真心朋友联系吧?

史某:队长,这个事想和您说。根据探访规定直系亲属才能探访,我的初中同学经常在探访日来到戒治区外面,他们来了后见不到我,只能给我上上账。最近往返办案单位办理评估出所手续也是他们跑的,这些事是我母亲告诉我的,我都记得心里。他们就像冬天里的阳光,温暖着我。一路上有他们的陪伴,带给我的不仅是快乐和甜蜜,更是前进的力量和生活的勇气。

六、仪式化新的故事

戒毒人员史某决定改变和“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的关系。

史某:我好像懂了。“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也可以脱掉黑色的外衣,自信地走到人们面前,用闪耀的光芒照亮周围的黑暗,用彼此的交流诠释生命的价值。内心深处的“黑衣人” 会认为自己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其实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原来我也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带来生命的美好。在朋友们眼里,我一直没变,他们从没有把我当成“蜷缩在角落的黑衣人”。我要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我要回归正常的朋友圈,我要拥抱健康的生活方式,我相信我能够远离毒品。

【案例思考】

一、大多数民警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在实际教育谈话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努力学习心理学、运动康复等各类专业知识,尽最大可能应用到戒治工作中。

二、叙事疗法是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深入谈话的过程就是民警帮助戒毒人员达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修正自我、改变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方法和理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戒毒人员体会生命的价值,在积极的自我认同中看到自己生命的力量,坚强地走出阴影,回归社会。

三、本案例中通过戒毒人员对入所后真实经历的总结,使其感受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也看到了朋友对自己不离不弃的感人友谊,体会到应常怀感恩之心,常念爱己之人,常抱戒毒之志。民警在今后与戒毒人员谈话过程中更应该深入剖析其过去的精彩、把握现实的意义、展望未来的美好,从而增强戒治信心,拥抱健康生活,彻底戒除毒瘾。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