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帮助精神抑郁戒毒人员吴某树立戒治信心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吴某,女,31岁,本科,江苏省无锡市人,2018年5月因吸毒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
吴某入所后戒治态度消极,戒治表现不积极,行为懒散拈轻怕重现象严重。思想动态比较隐蔽,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从不主动表达真实意愿,对周围一切持明显排斥态度,对民警管理教育存有抵抗情绪。同时性格敏感多疑,不善与同戒交往,时常喃喃自语,疑神疑鬼,经常因琐事与同戒发生矛盾,喜欢将民警、同戒讲话对号入座,从而引发情绪波动。
【案例基本情况】
(一)原因分析
家庭因素: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居住在郊区农村,家里虽有弟弟,但家人因其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加上大学本科毕业,对其无比溺爱,造就较强自负心理。
情感因素:婚后与丈夫相濡以沫,育有一子,但因一次家庭矛盾发生口角后,丈夫因迁怒打伤其父亲和弟弟,致使在两难选择中无所适从无法自拔,由此患上严重精神抑郁,美满婚姻也因一场家暴分崩离析,最终以离婚告终。
生理因素:长时间服用精神类药物使其严重抑郁有所好转,但也使其严重依赖神经兴奋类药物和肌肉松弛类药物。
(二)方案制定
戒毒人员大多是因为信仰缺失、心灵空虚、无聊好奇等原因而踏入吸毒泥潭,在长期负面因素影响下,进入戒毒所后往往没有目标,缺少戒治动力,不能正确对待戒治生活,更有甚者,一些人因遭受情感打击,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如何转化这部分戒毒人员的消极戒治态度,应当成为戒毒工作民警的工作重点。鉴于吴某在日常戒治中表现有情绪波动的反复性、行为养成的松散性、言行举止的极端性、思想活动的隐蔽性、戒治表现的对抗性,经安全性评估被列为重点矫治对象。
1.成立帮扶小组,确保责任落实。民警明确分工,副教导员为“第一责任人”抓好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心理咨询师民警负责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疏导负面情绪;内勤民警负责整理在教育转化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留档备查;分管民警具体实施教育转化工作。
2.明确帮扶重点,确保有的放矢。针对吴某现实表现,经集体研究讨论,明确阶段性帮扶转化重点。
3.严格管理教育,确保端正态度。帮扶小组每月召开会议,对心理、生理、行为转变情况进行总结,直至其达到预期转化目标。
4.强化文化熏陶,确保恢复自信。以传统文化熏陶为依托,发挥高学历感性认知优势,纠正偏执想法,帮助树立矫治目标,回复矫治信心。
(三)方案实施
1.以严格管理教育为抓手,端正戒治态度。
一是以一日规范约束言行。因吴某有服用精神类药物病史,民警考虑到特殊性,对其管理采用较为宽松政策,但其不仅没有感谢民警,反而以精神不好为由,对基本所规队纪要求不予执行,在同戒面前愈加放纵,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帮扶小组讨论后决定一视同仁,对其严格按照所规队纪要求,用戒毒人员一日言行规范对其言行进行约束,从根上解决戒治态度问题。二是以所规队纪强化认知。召开小组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警逐条对照所规队纪条款帮助分析存在问题,指出重点需要改正的地方,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使其认识到自身错误,强化自律意识。三是以同戒结对互帮共建。安排性格温和、表现较好的同戒担任互助员,在戒治上多督促提醒,生活上多沟通交流,情绪波动时及时予以开导,逐步转变消极情绪。四是以沟通交流打开心扉。经常性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真情实意的关心,打开隐藏的心扉,真实了解其所思所想,逐步消除警戒之间的隔阂,慢慢拉近彼此之间情感距离。
2.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调动戒治积极性。
吴某祖籍江苏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陶都。通过查阅档案、个别谈话和其家人沟通了解,民警发现吴某不仅自小耳濡目染成为一名制陶工艺师,而且对茶艺及古诗词也有浓厚兴趣,民警决定从结合大队探索传统文化戒治模式,发挥个人特长培养兴趣入手,以传统文化充实空虚的思想,让抑郁的精神状态在传统文化中得到调整。一方面,搭建平台给机会。民警专门召开全体戒毒人员会议,会上民警宣读了聘其为大队传统文化特色之一——茶艺的传授讲师,并为其颁发了证书。有了发挥个人兴趣爱好和学习研究的时间空间,加上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实操技能,很快在戒毒人员中获取较高人气,许多戒毒人员要拜其为师,民警也经常在各种场合,对其在茶道茶艺研究探索中获取的成果以及发挥特长向戒毒人员传授传统文化知识给予赏识和赞许,成绩的取得让吴某重新认识到自己价值,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收获了自信,使其精神获得极大愉悦,心态有所平和,常能静坐以思己过,加之民警将其树立成大队积极戒治进步明显的典型,当众表扬优点,背后批评缺点,教育其应该在戒治中正确面对家庭困难,放下思想包袱,使其明白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够获得成功,努力过的人是没有失败的。吴某逐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变“他律”为“自律”,增强了戒治动力。另一方面,以文化人补短板。为达到提高自觉戒治的最终目标,民警还及时根据其心理和精神变化情况,把古诗词以德化人、以文化心的功能在其身上进行践行,专门选用了“礼”“孝”“仁”“信”为主题的古诗词让其学习,加深对古诗词背后故事的挖掘和理解,引导辨是非、明善恶、知美丑,使其由不服管教、不懂孝道、不愿戒毒到逐渐认清毒品危害、学会自尊自爱、重塑健康人格。
3.以家庭帮扶为支撑点,培塑戒治信心。
吴某自小就聪明乖巧,父母一直对其宠爱有加,丈夫误伤父亲和弟弟事情发生后,也并未对其责怪和谴责,但家暴事件发生后,自责愧疚、痛恨愤怒的纠结心理使其不知如何面对家人,便消极采取变更联系方式以此来逃避无法改变的现实,自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入所后吴某还只是默默的把对家庭亲情的五味杂陈深埋在心里,经常独自拿着孩子照片默默流泪,一直未与家人联系。民警了解情况后,立即辗转找到其父母联系方式,并主动与其父母联系,告知吴某在所内思念家人之情、认错悔错之心,同时告知戒治、学习、习艺、康复情况,其时父母才知道女儿因吸毒正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父母这一次在深深自责中依旧选择了原谅。当吴某得知民警帮其联系上父母,而且其行为得到家人谅解时,戒治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矫治信心越来越足。为巩固戒治成效,“亲子夏令营”举办时,民警特意为其留了名额,邀请其父母、孩子来所共同参加所区开放日活动,一家人在戒毒所这个特殊的场面团聚,吴某最终彻底放下了思想负担,阳光般的笑容重新在充满自信的脸上绽放。
(四)戒治效果
在帮扶小组不懈努力下,吴某性格上逐渐开朗起来,不再逃避戒治,服从民警管教,努力遵守所规队纪,虽然偶尔还会与同戒发生矛盾,但基本能自我控制,且发生矛盾后能依靠民警或同戒帮助疏导不良情绪,性格较以往开朗活泼,不再局限自己划定的“圈子”,主动向民警汇报思想,充分发挥茶艺及古诗词方面特长,积极融入到各项戒治生活中。
【案例思考】
(一)突出严格管理,从公正的角度立场上开展戒治工作
有一则笑话:一位先生有两个学生,一个好学,一个厌学。某日,两学生都抱着书睡觉,先生发现后拿戒尺打厌学学生,并言:看看你,看书都睡觉;看看别人,睡觉都看书。先生之言无错,但缺失公正。同样如此,在教育戒治工作中,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戒毒人员,都应不偏不倚,无好坏之分,无地域之分,无关系之分,在管理过程中对戒毒人员不偏不倚,无差别对待,这样才不会使戒治工作陷入被动,也能得心应手。
(二)把握日常点滴,用无私的真情实意来帮助戒毒人员
“场所无小事”一直以来是戒毒工作警察遵循的箴言,一杯水、一个眼神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言语可能都会引起戒毒人员思想波动,给场所带来不稳定因素,同样也可能会让戒毒人员对民警心存一份感激。民警在工作中要抓住细节,在细节中发现问题,在细节中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习艺、学习中的困难,在细节中去关心和爱护他们,让戒毒人员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民警的真情实意和良苦用心,从而使他们对民警消除隔阂,真心实意地接受戒治。
(三)善于发现挖掘,用自身的兴趣特长来激发戒治积极性
经调查了解,戒毒人员普遍存在内心空虚、情绪低落、脾气急躁、适应能力差等情况,究其原因在于缺少目标性、方向性,加之日复一日的重复、单一、大众的戒治生活,使得部分戒毒人员戒治积极性日益低下,虽能遵守所规队纪,约束言行,但多数以“随大流”为主,没有形成强烈的戒治动力。戒毒民警在日常工作中除严格管理外,要善于挖掘戒毒人员的兴趣特长,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促使其“自律”变“他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