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戒毒人员刘某心理个案分析

戒毒人员刘某心理个案分析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做为一名强制隔离戒毒警察,在这几年对吸毒人员的戒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把吸毒人员的毒瘾戒除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每名民警都秉持着一颗真诚、执着心,来管理、教育着他们,真切的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能让他们迷途知返、重新做人。作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在戒毒人员心理矫治的几年工作实操中,举一例近期被咨询的戒毒人员在双方共同努力下的改变。如在咨询中方法有欠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基本情况:刘某,今年31岁,小学文化,已婚,身材肥胖,身高174厘米。从小家里父母离异,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家庭条件困难,由于从小爱的缺失导致了他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敏感、多疑、自卑。小学毕业后过早的接触社会,经过朋友的介绍学习了东北二人转。刘某在从事二人转演艺前期阶段,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心态上也是很积极乐观的。曾经的负面情绪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刘某在外地表演二人转期间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刘某对生活充满着信心与期待。但在刘某二人转演出的最后几年,经济不景气,他的收入大不如前。这样导致了刘某情绪上很焦虑。而且没有合适的方式及方法进行有效的排解、释放。最后在坏朋友的影响下,刘某开始了人生中的初次吸毒,并很快上瘾。从此踏入了毒品的深渊,完全不能自拔。后因吸毒被他人举报于公安机关,并被公安机关处理,由此产生了心理障碍。导致其在心理上进一步扩大了敏感多疑的心理问题,总觉得有人在监视自己,特别是在吸毒时这种被监视的感觉更为严重,后来发展到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这种被监视的感觉,几个人在说话他就会认为在议论他,这样让他内心很痛苦,心理问题已经泛化。而后在2011年刘某被初次强制隔离戒毒,但因其高血压被所外就医,刘某出来后仍不思悔改,于2016年被公安机关决定到我所执行强制隔离戒毒。

刘某入所后情绪一直低落,表现为话语少,不喜欢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就在前几个月前刘某定食物,因为当时货源短缺,没有订到,他就很压抑,觉得这是有人故意不给他定,没把他当回事。继而觉得自己是一个不被喜欢人,大家都讨厌他,而且他感觉大家背后都在议论他,只要有几个人在说什么,他都会认为那一定是在说他。两个月前他的妻子过来探访,提到了想和他离婚的问题,这对他造成了根本上的影响。他认为最爱的妻子都要离他而去,他没有什么希望了,也进一步的自我肯定了他是一个不被他人喜欢的观点。近一段时期,刘某情绪低落、不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时常自己一个人发呆。

(二)个人主诉

刘某认为自己近两个多月很不开心、对未来没有希望,什么事也不愿意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喜欢与他人交流。并说自己现在有幻听,而且近几年就有幻听的症状。

(三)咨询师的观察及精神检查

刘某服装不太干净、有点邋遢。但精神状态还不错,在与其谈话过程中,能主动交流,不逃避咨询师的眼光。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及一部分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刘某有时也会主动用一些方法调节自己的心理,但是效果甚微。有幻听,为语言性幻听,但不能单纯因为他有幻听就定性为精神病。刘某的内心冲突是常形的。依据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最主要的是刘某有自知力,分析他为非精神病患者,但他的痛苦情绪持续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痛苦的情绪不但被最初的刺激引起,相关的刺激也可以引起类似的痛苦,反映的对象已经泛化。刘某的生活、社会交往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所以认为他为严重心理问题。

根据对刘某进行的艾森克个性测试、90项症状清单、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发现刘某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抑郁焦虑均超出正常值。

刘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戒毒场所适应不良。

2、人际交往障碍。

3、自我评价过低。

4、轻微被害妄想症。

5、言语性幻听。

【方案制定】


【方案制定】

经以上评估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近期目标:有效的缓解刘某的情绪,合理改善他的焦虑、抑郁症状,克服人际交往中的缺乏信任、不安全感。

2、远期目标:学习有效的自我情绪管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提高自我的价值感,培养他自强、自爱、自尊,敢于放开自己、敢于接受他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

【实施情况】

主要咨询方法和使用原理: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正念疗法。

1.认知偏差:同样的一个事件对每个人的心理反应、情绪影响是不同的。刘某之所以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其根源是认知出现了问题。认知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其判断的主观结果也出现了问题,扭曲了事实、歪曲了真理。当然这些错误的自以为是又进一步的恶化了他本来就敏感脆弱的心理,从而让其在错误认知里画地为牢。从事件本身入手,深刻剖析事件本身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比如刘某遇见有几个人在说话,就总是认为他们在说自己。那就给他层层剖析,首先交流是人与人交往的必要方式,这个是正常的。其次刘某是否听到了他们确实在议论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再次那么既然你没有听到他们在说你的任何言语,你为什么断定这是在说你?很不符合逻辑。透过这个事件可以告诉他,其他人的谈话和刘某没有任何关系。根源在于刘某此刻认知出现的错误,把自己的想法当做现实真正发生的事情,这也正验证了该人敏感、多疑,并有轻微的妄想症。通过种种几件违背客观逻辑的几件事情。我们一起把它们层层粉碎,按顺序把所有违背逻辑的事件罗列出来,让刘某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多么错误、可笑。

2.行为疗法:通过行为改变来进一步改善心理问题。用外在的行为来影响内部的心理。分析发现,刘某的自我评价过低与童年时缺少父母的爱有直接原因。父母的爱是对儿童心理健康正常发展的最初的决定因素,并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童年时有父母的爱会让孩子更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相反就会造成懦弱、自卑、自我否定。刘某因为从小缺失父母的爱,导致现在人格出现了问题。自卑、敏感等。这些都是一种负面的自我保护机制。一是主动与他人打招呼,主动与他人交流,每天主动帮助他人做一件事,每天制定一个目标,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用笔记下当天主动交流的内心感受,自己每天品读心得笔记;二是合理运动,每天制定运动计划,并坚持按照计划进行,运动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及恶劣心境;三是放松疗法,放松疗法作为行为疗法的一种疗法,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的症状。在这里针对该戒毒人员可以运用呼吸放松疗法、冥想放松疗法、肌肉放松疗法,从而有效的缓解该戒毒人员紧张的情绪,促进该戒毒人员情绪的调节。

3.正念疗法

正念疗法是把错误的认知模式改为正确的认知模式,正念疗法认为人的焦虑抑郁来自于人们本身的思维自动模式、及思维反刍。并通过一系列的外在的行为方式达到最终改变其内在认知的方式,最终达到正念认知的过程。具体方法针对刘某可以循序渐进、徐徐而行。开始可以给该戒毒人员拿一颗葡萄干,然后要求该戒毒人员按步骤操作。第一步开始观察葡萄干的外在样子,它的光泽、褶皱。第二步把它放在手里体会它与手的接触,感受它,感觉触感。第三步把它放在鼻子下面,细细的品闻它的味道、感觉它的味道、进入鼻腔的感觉。第四步把它放入嘴里先不急于吃掉它,而是感受它在口腔的感觉,接触舌头的触感。第五步咀嚼它,细细的品味它的味觉,从舌尖到舌根、在到食道的整体感觉,然后把每步的体会写在记录本上,如此反复练习,最后把此方法延伸到吃饭、洗脸、走路等一系列的日常活动。目的就是让其学会关注当下,活在此刻。刘某的妄想更多的原因就是没有活在此刻,要不活在已经逝去的昨天、要么活在没有到来的明天。若能养成安于活在今天的习惯,对于该戒毒人员彻底摆脱妄想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需要该戒毒人员积极配合。

至于该戒毒人员现在出现的幻听,暂时并没有影响该戒毒人员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内外一致,有自知力,知道主动求助。我们无法因为刘某存在幻听就认为他有精神病。人在紧张、焦虑的环境中有也可能发生幻听。先助其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平静心态。一段时间后在观察其幻听是否依然存在,若依然存在则另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案例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定期对刘某的个案咨询及有针对性的练习。目前该戒毒人员情绪有了很大的改善。幻听症状消失,能乐观的看待各种问题,与其他戒毒人员的关系较为融洽,对未来也重新看到了希望。不过对该戒毒人员的个案咨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可大意,要定期随访,时时关注。

个案总结:为了更好的做好戒毒场所的心理戒治工作,更有效的提高心理矫治的效果,应做到以下几点。

1、真爱付出。戒毒人员内心多有焦虑、抑郁、压抑、自卑等心理问题。我们民警要本着他们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真正的感觉到民警发自内心的关爱,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卸下层层的包袱,把真实的自己表露出来,让我们更轻易的切中问题的关键,从而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

2、让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的发挥作用。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理论、有实践。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让戒毒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的对心理学的知识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能达到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情绪变化有初步的判定。并最终通过所学的知识能主动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有效的降低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

3、不断学习,提高技能。民警要不断的强化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没有足够的知识作为基础是无法有效的提高戒治效果的,要给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尤其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一门很专业的学科,若没有系统的学习,刻苦的专研,就会大大的弱化教育的质量,更谈不上有什么咨询效果了。所以要把不断学习常态化,才能把心理健康矫治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