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用、练、上”四措并举提升新入所戒毒人员教育矫治质效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新入所戒毒人员对戒毒所而言是一个长期需要面对的管理群体,他们初到戒毒所存在一个过渡适应期,在此期间,由于刚刚强制戒毒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生理、心理不适反应,对严格管理的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出于自我保护可能隐瞒部分个人信息,如过往违法情况,身体疾病情况等等,这些问题都将给场所安全稳定带来隐患,同时弱化教育戒治效果。为此,江苏省南京市大连山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一套“背、用、练、上”综合矫治体系,全面强化新入所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在护航场所安全的同时,有力提升了教育矫治质效。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新入所戒毒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范意识较差。新入所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在社会上自由散漫,规范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都比较差,刚入所期间在康复训练、教育活动、内务卫生等方面都表现得较为松散,给民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2.稽延症状延续。部分毒瘾较重的戒毒人员由于刚刚强制隔离戒毒,毒瘾发作时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反应,特别是在心理上可能会出现狂躁不安情绪,产生自伤、自残、自虐或是攻击他人情形,给场所安全带来不小隐患。
3.身体素质不佳。新入所戒毒人员在外期间大多缺乏锻炼,加之吸食毒品身体状况普遍不好,有的还患有慢性疾病,在教育适应区戒治期间突发疾病或是无法跟上康复训练节奏的情况时有发生。
4.法治意识淡薄。吸毒人员大部分文化层次较低,对法律的认知比较模糊,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最终走上违法道路,因此加强新入所戒毒人员法治教育是筑牢戒治基础的迫切问题。
(二)制定方案
根据新入所戒毒人员特征,有的放矢开展研究和探索,以入所一个月为周期,分时、分段、分层推进“背、用、练、上”综合矫治体系,有效提升教育矫治实效,切实降低场所风险隐患。
(三)方案实施
1.“背”好规范五板,固本强基修身。以新入所戒毒人员规范识记为落脚点,以规范化管理为着力点,狠抓新入所戒毒人员规范背诵和行为养成,让规矩和规范从入所初期便铭记于心、外化于行。一是编订“五块板子”。按照强制隔离戒毒相关规定,结合入所队实际情况编订了《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行为规范》《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一日生活规范》《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规范》《戒毒三字经》《戒毒誓词》等五项规范和规定,内容涵盖了所规所纪、学习、生活、习艺、戒治、康复等具体要求,所有五项规范全部以宣传栏形式在大队操场上墙,让新入所戒毒人员每天耳濡目染规范要求。二是每日晨读暮诵。将规范学习作为新入所戒毒人员的每日必修课,所有五项规范全部印发至每名戒毒人员手中,每天上午8:00、下午18:00,戒毒人员集中到大队平台集体高声诵读规范30分钟,其余时间在各自宿舍进行默背,通过每日反复强化,让规范根植于戒毒人员内心。三是定期对照检查。将新入所戒毒人员规范学习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前半个月为初学识记期,要求戒毒人员自学、互查,半个月后宿舍组长对所有新入所戒毒人员进行抽背,要求基本掌握五项规范;后半个月为第二阶段即巩固加强期,由分管民警对所有戒毒人员逐一检查,确保人人过堂一个不落,日常戒治活动对照规范严格遵照执行。对掌握不到位的戒毒人员安排单独学习,专人监督,确保规范全部掌握。
2.“用”好功能三室,洗心涤虑悔过。围绕“精神、心理戒断与生理、机体恢复并重”思路,按照戒治项目集群建设要求,用好用活经颅磁刺激、意志力训练、内观治疗等三个戒治功能室,用科学方法提升戒治实效。一是配备先进设备。设立了经颅磁刺激治疗室,专门配备价值60余万元的CCY-1型磁场刺激仪和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在内观室安装了6个封闭内观屋;在意志力训练室购买了数字油画板和特制颗粒容器,用专业设备和器材保障科学戒治的有序推进。二是组建专业团队。成立了由大连山戒毒所、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师范大学共建的经颅磁刺激戒治团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长期驻点开展经颅磁刺激治疗。依托省戒毒局技术支持,在所内选拔7名工作经验丰富,具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民警成立了以专业内观治疗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内观治疗团队,按照每年10期的计划对新入所戒毒人员进行内观治疗。三是运用科学方法。在经颅磁刺激治疗上,按照30天长周期和10天短周期两套计划因人施策。通过直流电刺激和磁场刺激大脑不同区域,调节中枢神经,减少新入所戒毒人员对毒品的依赖和渴求。在内观治疗上,以5天为一个治疗周期,围绕“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和给别人带来麻烦”三个主题,要求新入所戒毒人员进行封闭冥想,同时在专职民警的引导下矫正个人人格。在意志力训练上,通过让戒毒人员参与到数字油画的描绘上静心、定心、安心,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戒治生活中去,通过从特定容器中捡取指定颜色和数量的颗粒物磨炼他们的意志、消磨他们的戾气,帮助他们踏实戒治。
3.“练”好两操一拳,强身健体净心。充分认清戒毒人员的三重属性,经过实践和探索形成了“两操一拳”的运动戒治模式。两操即广播操和手语操,一拳即太极拳,通过成体系的运动康复,增强个人体魄,夯实戒治基础。一是做好广播操锻炼身体。以广播操为基础,积极加强新入所戒毒人员的身体锻炼,训练组长3天内完成广播操动作要领教授,所有新入所戒毒人员按照早上吃饭前一次,上午训练前一次,下午出操前一次的要求形成一日三练的良好习惯,保证户外训练的质与量,增强了戒毒人员的体魄。二是练好手语操洗涤心灵。选取歌曲《感恩的心》作为背景音乐,让戒毒人员跟随歌曲的节奏做好手语操,让他们在抒情的歌曲中思过悔过,让他们在舒缓的手语操中平心静气,让他们在曲与操的融合中洗心涤虑。借助手语操帮助戒毒人员平复心情,助力他们安心戒治。三是打好太极拳激浊扬清。将陈氏太极拳列为新入所戒毒人员的主修课,利用太极拳内外兼修,刚柔并济,以静制动的特点,帮助戒毒人员在意、气、形、神上得到锻炼,让他们在一招一式中磨炼意志,让他们在推挡腾挪间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屏息凝神时激浊扬清,帮助他们知错悔过,弘扬正气,树立良好的戒治精气神。
4.“上”好一套课程,知法明理革新。将入所第一课作为入所教育的重要一环,精选教材、细编教案、巧做课件、实上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课堂化教育新样本,为戒毒人员重新认识毒品,快速适应环境,积极应对戒治提供了有力帮助。一是全警皆讲师。以《入所教育》一书为基础,讲师团成员全员参与,从领导到普通民警人人认领课程,个个制作课件,每月必讲一课,形成全员抓教育,每人有课题的良好氛围。同时在内部进行优秀课件、优质课程评选,建立了民警课堂化教育质量比学赶超的良好机制,为上好入所第一课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二是课程成体系。采取开放性思维,让入所第一课的课程内容不单一、不局限,所有民警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紧贴新入所戒毒人员实际,自选课题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课程内容涵盖了毒品介绍、戒毒方法、法律知识、形势政策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所规所纪教育等近10个方面,让新入所戒毒人员能够接受全面细致的教育,同时在课程中辅以相关视频,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更易接受。三是内容显实效。入所教育重在实效,通过毒品认知教育,绝大多数戒毒人员对毒品的危害性有了新的认识,对毒品产生了恐惧感;通过法律知识教育,帮助戒毒人员知法、懂法、尊法、守法,让他们懂得敬畏法律;通过形势政策讲解让他们对自身的戒治有明确目标,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戒治生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摆正自身定位,让他们带着阳光心态投入到每日戒治活动中。
(四)矫治成效
2018—2019年,大连山戒毒所共接收新入所戒毒人员651人,经过系统的入所教育,2年来所内降级复训12人次,降级复训率1.8%,全员遵规守纪率达98.3%,戒毒意愿增强率达93%,体质好转率达85.2%,新入所戒毒人员教育矫治成效明显;通过全体民警的共同努力,未发生重大所管安全事故,所情戒情持续稳定,为高质量建设全国一流戒毒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思考】
(一)教育矫治要分类实施。教育矫治工作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来开展的,所有戒毒人员通用一套矫治方案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实际矫治工作中要做到分类开展、逐步实施、对症下药。比如,对新入所戒毒人员就需要在管和教上下功夫,要在入所初期就把思想和行为扭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其在整个强戒期内,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戒治。又比如说,对老病残戒毒人员就要在医和治上下功夫,同时辅以人文关怀,在解决生理疾病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矫治效果。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戒毒阶段应当采取因人而异、特点鲜明的教育矫治手段开展工作,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矫治质效。
(二)教育矫治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矫治工作也不例外。比如说针对新入所戒毒人员开展系列矫治手段前,民警必须做足功课,认真分析此类人员的共性与特性,找到教育攻坚、科学矫治的方法,再有的放矢设计矫治方案才能有序推进。而做好这些事前功课就需要民警查档案、翻资料,勤思考、多动脑,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忽视任何隐蔽环节,踏实细心干工作,以精细工作换来精致效果。
(三)教育矫治要学会创新。教育矫治工作要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要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确保内容、时间、地点、流程、人员、责任六落实,用规范的制度管人管事,提质增效。要创新矫治活动载体,“背、用、练、上”综合矫治体系,实际就是载体创新的表现,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发掘出更多更好更有利于教育矫治工作的形式和载体,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更加丰富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