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艾滋病戒毒人员韦某成功教育矫治案例

艾滋病戒毒人员韦某成功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韦某,男,未婚,1984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广西柳州市人,无正当职业。韦某的父母均为农民,在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从小得到父母的溺爱。韦某所在的村庄很多年轻人都有吸、贩毒行为。2006年,韦某的大哥因贩毒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为了摆脱毒品环境,听从父母的劝诫于2001年经人介绍到浙江某工厂打工。2009年9月,韦某的二哥因车祸去世,韦某从浙江回老家奔丧。发现三哥也有吸毒行为,劝其戒毒,但多次劝告都没有成功。年轻气盛的韦某为了证明毒品能戒,同时也为了与三哥置气,开始吸毒,甚至毫不避讳的与他人共用针具。2011年11月,韦某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入所体检结果显示HIV呈阳性,而被直接转入艾滋病专管大队。 

【案例基本情况】

刚入所时,韦某虽然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不参加集体的文体活动,但每天能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也能按要求完成课堂学习和习艺培训的任务。但从2012年3月开始出现情绪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多梦、食欲不正、经常暗自流泪,早上不按时起床,也不参加学习或习艺劳动等行为。

(一)诊断分析 

1. 心理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韦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症状,可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韦某的心理冲突由现实原因引发,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属于常形范围,而且只有一个多星期,可排除神经症性和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韦某体验到了较强烈的悔恨、悲哀等痛苦情绪,但时间较短,且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损坏还在可控范围,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因此,将韦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 原因分析 

通过摄入性谈话以及与韦某家人的联系,得知韦某的父亲在一个星期前刚去世,综合收集到的信息分析,造成韦某这些症状的原因主要有:

(1)生理原因:届时27岁,未婚,无病史。

(2)心理原因:一是大哥入狱、二哥车祸去世和三哥吸毒等给韦某造成了持续性负性情绪体验;二是存在错误归因,认为父亲是因自己而去世的,认为三哥不听劝诫最终导致自己患上艾滋病;三是存在极端化思维,认为感染上艾滋病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3)社会原因:一是入所体检时发现自己患上了艾滋病;二是父亲突然去世;三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3. 矫治目标

(1)短期目标:帮助韦某学会正确归因,纠正错误认知,培养健康情绪,接受客观现实,尽快适应环境,避免发生创伤性应激障碍。

(2)中期目标:一是帮助韦某树立生活和戒毒的信心;二是帮助韦某发掘有利于戒毒的积极因素,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长期目标:帮助韦某完善人格,培养戒毒、拒毒意志。 

(二)实施情况

1. 心理干预,稳定情绪

为了避免韦某采取极端化应对方式,同时也为了预防其症状进一步恶化为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心理咨询师及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考虑到韦某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负性事件对其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人格等都造成的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师综合运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等对他开展心理治疗。首先,运用倾听、鼓励、内容反应、情感反应等心理咨询技术,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引导韦某倾述内心压抑情绪,并与其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其次,以共同探讨的方式帮助其找到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并指导其用合理的、现实的认知方式去取代旧的认知方式;再次,利用海德的归因理论帮助韦某分析造成其境遇进行正确归因,消除其盲目自责和懊恼的情绪;最后,发掘和鼓励韦某每天积极的细微变化,不断曾强改变不良状态的信心和意念。经过8次心理咨询,韦某的不良症状逐渐消失。 

2. 亲情帮教,调节心理 

通过摄入性谈话,心理咨询师发现韦某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感,韦某在得知自己患有HIV后首先牵挂的是家人,其内心除了对未能给去世的父亲送终而深深自责外,还一直牵家中的母亲和正在服刑中的大哥。找到靶目标后,心理咨询师不断对韦某开展亲情帮教工作。一是到韦某的家中慰问其母亲,了解她的情况,并及时把她的境况告诉韦某,消除他内心的顾虑;二是积极联系韦某大哥所在的服刑监狱,帮助韦某与其大哥建立信件联系渠道;三是主动联系韦某的三哥,并邀请他到所参加家属座谈会,帮助他俩消除内心的隔阂。此外,还鼓励韦某通过“家书”的形式向其家人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开展亲情帮教活动,帮助韦某构建了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为其消除无助感,稳定思想情绪。

3. 细心关怀,感化心灵 

作为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的艾滋病感染者,韦某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尽快适应戒毒场所环境。为了帮助韦某尽快从心理、身体、社会角色等方面适应环境,大队警察给予了他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一是由大队领导亲自负责对其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及时帮助解决思想问题,让其尽快了解相关管理制度;二是开展持续性的心理辅导,通过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三是委派一名专职医生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四是当得知韦某的母亲生病在家无人照顾时,大队警察登门探望,并给其母送上慰问品等。

4. 激发动机,培养意志

大队警察充分利用韦某具有一定文字写作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特点让其担任禁毒戒毒宣传员:一是鼓励和指导韦某撰写广播稿件,在撰写稿件中触动心灵,强化体验感受,抒发个人感情;二是安排韦某当大队板报制作员,负责板报宣传教育工作;三是鼓励韦某积极参加所内组织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如文化品牌展示活动、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四是鼓励韦某参加戒毒人员禁毒戒毒宣讲团,到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对师生现身说法,在劝诫别人的同时不断的鞭策和鼓舞自己。

5. 后续照管,巩固成效

2013年7月,韦某获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为了帮助他最终能成功戒毒,大队警察不断对韦某开展后续照管工作:一是加强跟踪回访工作。2013年8月、2013年11月、2014年5月、2015年5月和2016年8月先后5次对韦某进行回访,及时了解韦某的境况,并就其遇到的困惑给予心理上的辅导和精神上的鼓励。二是经常与韦某的母亲联系沟通,利用亲情帮教帮助其预防复吸。三是联合辖区司法局、村委工作人员对韦某开展社区康复工作。 

【案例思考】

(一)教育矫治成效  

在戒毒所警察的帮助下,韦某顺利度过了戒毒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在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韦在某工厂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截止2016年8月,韦某已经保持3年多没有复吸,现在与母亲住在一起,每天照顾母亲的起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尽一份孝心,为母亲养老送终。 

(二)矫治工作思考  

1. 热情真诚是教育戒治的前提。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相信每一名戒毒人员都是可以教育好的,充分尊重戒毒人员的人格,聆听他们的心声,用热情真诚做媒介搭建沟通的桥梁,消除偏见。同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解决戒毒过程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戒治效果。

2. 心理辅导是教育矫治的重要手段。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多表现为认知偏差、情绪障碍、意志薄弱、人格缺失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当遇到重大负性事件时戒毒人员容易采取自伤自残、攻击他人、顶撞警察的极端行为。因此,对戒毒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和鼓励他们安心接受戒治。

3. 因人施教是取得矫治成效的关键。戒毒人员的个人经历、个性特征、文化水平、身心状况和家庭关系等具有很大差异,影响他们心理、思想、行为等的关键要素也不同。我们必须找到这些关键要素,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矫治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后续照管是巩固戒毒效果的保障。经过戒毒所内的一系列教育戒治措施,戒毒人员在身体上已经完全脱毒,对毒品、毒害有了理性的认识,掌握了一些防毒、拒毒的技巧,家庭关系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原有的生活环境很容易让他们走上复吸之路。因此,我们要联合社会、家庭的力量,加强对解戒戒毒人员的后续照管工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