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亲情、关爱提升年老患病戒毒人员史某戒治动力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近期,按照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应收尽收工作要求,戒毒所内老年患病戒毒人员较多,占人员构成比例有增多的趋势。老年患病戒毒人员通常有多年吸毒史,社会习气较重,对强制隔离戒毒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戒治意愿弱,积极性不高,经常有夸大病情,借病情抵触、逃避戒治的情况出现,增大了戒治难度。民警在对其进行管理教育过程中,既要甄别其病情,给予关怀照顾,又要促进其行为养成,为其树立戒治信心,化解思想疙瘩,增强戒治动力。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个人情况。戒毒人员史某,女,58岁,陕西西安人,吸毒史长达20余年,身体较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其患高血压多年,在所外从未系统检查、治疗过,也未按时服降压药。曾因高血压引起脑梗,导致其左手不能自如活动,难以正常抬起放下。刚入所监测血压一周,数值一直在180/120毫米汞柱左右,血压较高,自述头昏,恶心。其丈夫薛某也是吸毒人员,目前在陕西省渭南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双方育有一子,薛某某,33岁,在某公司打工,由于其父母均多年吸毒,对孩子陪伴教育非常有限,薛某某至今仍未婚,对父母有较深的怨恨情绪。史某父母均已过世,家中已无其他亲属。
2.入所表现。入所后,由于吸毒多年,社会习气较重,恶习较深,史某对戒治环境极其不适应,不能正确面对戒治生活,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不偷不抢,凭什么被关在这里受管教受约束,思想消极。民警对其进行多次谈话,她口头上表示服从管理,听从民警的教育,实际行动上,经常称其患有脑梗,逃避日常戒治活动,称自己“脑子记不住事”,不愿参加教育矫治,称“手抬不起来”,逃避康复训练和习艺生产。与同宿舍戒毒人员关系不融洽,动辄争吵,为小事斤斤计较,自私自利。常对其他戒毒人员说:“我有脑梗,我什么活也干不了”,不参加正常值日,不自己整理内务,行为养成差,卫生习惯差。通过入所初期的心理测试和行为观察,发现其思想消极,认为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毒肯定是戒不了了”,有破罐破摔心理,有对抗管理情绪,伴随轻度焦虑、抑郁、多疑,负面情绪严重。
入所两周后的一天,史某在晨间已正常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在下午测量血压时,血压高达180/110毫米汞柱,心率120次/分,民警遵医嘱,为其加服降压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情况,在其服药一小时后再次测量血压,发现血压仍是180/110毫米汞柱,在已服用降压药,并且是具有利尿作用的降压药品,却未上厕所排尿并且血压没有丝毫下降,民警怀疑其未正常服药。包组民警通过回看视频监控、与其互帮人员谈话了解到,史某在与其他戒毒人员聊天时听说:“之前戒毒人员赵某因为高血压被保外就医了”,她在早晨服药时,偷偷将药含在舌头底下,趁民警不备将药吐掉,下午加服降压药时,借咳嗽喝水的机会又将药吐掉,借此制造其血压居高不下的假象,妄图通过此种途径为自己“争取”所外就医机会。
(二)方案制定与实施
通过包组民警对史某多次谈话和多方了解接触,了解到史某吸毒多年,对警察有种强烈的抵触感和不信任感,为人比较固执,戒治信心缺乏,戒治意愿不强烈,对自己戒治不抱希望,希望能用各种途径逃避戒治。民警通过各种途径为其树立戒治信心,增强戒治动力。
1.用亲情唤醒责任。民警通过谈话了解到,史某对其子薛某某疏于照顾,导致独子30多岁了还未成家,虽然嘴上不说,心里有对儿子深深的愧疚和牵挂。而薛某某对母亲心怀怨恨,不愿来戒毒所探访。为此,民警多次拨通薛某某的电话,了解情况,寻找亲情帮教的突破口。薛某某讲述了其父母情况,史某和薛某都是西安某工厂职工,工厂倒闭后,夫妻二人双双下岗。薛某尝试做过小生意,均以失败告终,家里经济条件没有改善,还欠下几万元外债。心灰意冷的薛某开始消沉,喝酒度日,与一群酒肉朋友混在一起。在朋友的诱惑下,开始吸食海洛因。史某发现薛某沉迷毒品无法自拔,面对家庭负担、年纪尚小的孩子,史某心理防线崩溃了,出于赌气和自暴自弃,史某联系了给薛某提供毒品的朋友,自己也开始吸食海洛因。夫妻二人为了躲避公安机关的打击经常昼伏夜出、东躲西藏,有时甚至在家里当着儿子薛某某的面吸食毒品。薛某某在几乎无人照管和担惊受怕的环境中长大。民警多次通话做其思想工作,薛某某在与民警的沟通中意识到重塑亲情才能使父母获得戒除毒瘾的机会。薛某某来所探访并对其母关怀、鼓励,使母子二人在沟通中重修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情感沟通。在儿子探访过后,史某的情绪有明显好转。
2.用关爱唤醒良知。在史某逃避服药,血压升高时,包组民警第一时间为其联系医务人员,让其卧床休息,拉着其手腕为其测量心率,为其倒水盖被子,轻声安慰。当其逃避服药行为被识破时,包组民警在其血压降至正常后,对其进行深入谈话和苦口婆心的劝说:“你高血压多年,血管壁脆弱,一旦血压过高发生血管破裂的情况,后果不堪设想。自己的身体自己要珍惜,你还有儿子,还有家人,如果你瘫痪了或者不在了,孩子是最痛心的”。史某从包组民警伸出的温暖的手上,感受到了民警真切的关心和责任心,流露出了愧色。针对史某逃避服药的情况,在大队动态分析研判会上,大队长将其列为重点人员,多次强调提醒各值班民警在其晨间服药后,留置观察十分钟,确保服药效果和血压得到控制。包组民警经常在她服药后与其谈话:“你在家时,有人关心你血压高不高,吃没吃药吗?当你被病痛折磨时,痛苦的是自己,学会爱自己,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始做起”。史某在社会上经常与毒友厮混在一起,家庭关系支离破碎,亲情淡漠,很少感受到别人的善意与关怀。经过民警一次次的谈话、关怀……史某在一天早晨服药后,轻声说了声:“谢谢警官”。
3.用信心唤醒自信。民警了解到史某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在批阅周记时发现她写的一手好字,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亲情的鼓励、民警的关怀终于使她在周记中对民警袒露了心扉:“当我得知我老公开始吸毒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了,作为一个一家之主,他选择了逃避责任,而我一时赌气,走错了路,无可挽回。吸毒这么多年,我肯定是戒不掉了。我应该怎么办???”民警看到后立即找她谈话:“过去不能重来,但未来在自己手中。信心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首先就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在正常参加教育矫治活动的基础上,民警安排她多做一些文字抄写的工作,包括为新入所戒毒人员及文盲戒毒人员誊抄戒毒誓词等,这样一来,史某明显感受到他人的善意,受到其他戒毒人员的感谢与好评。原本心灰意冷、自暴自弃的史某,重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慢慢找回了曾经失去的自信心,戒治心态也变得阳光积极起来。
入所一段时间后,经过包组民警细致周到的管理教育,史某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遇到困难时,她能够主动寻找民警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在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方面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她能够经常主动帮助同宿舍文盲戒毒人员学习,按时服药,情绪稳定,高血压得到控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行为养成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升,积极参加所级、大队级征文、朗诵活动,获得民警和戒毒人员一致好评。
【案例思考】
通过史某这一案例我们发现,吸毒史较长的老年患病戒毒人员,由于其多年的吸毒经历,和社会大众对吸毒者的偏见,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戒毒信心丧失,戒治难度较大。而通过各种途径持续不断的帮助教育,使史某重新感受“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是被爱和需要的,帮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树立戒治的信念。唤起其心底的希望与温情是其心理转变、戒治成功的关键。
1.修复家庭关系,重塑家庭责任。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做为母亲,史某与儿子的亲情是割舍不断的。包组民警针对其心理,为其和儿子重新架起信任的平台和桥梁,引导其敞开心扉,用“母爱”本能唤回迷失的自我,帮助其与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恢复其家庭社会功能。
2.对于老年患病戒毒人员,包组民警从未因为其吸毒多年恶习太深难以挽救,就放松对其的教育,也不认为只要她不违规违纪,在戒毒所里“混日子”就行了。而是主动分析研判,适时掌握其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找到其心理突破点,通过情感沟通、鼓励引导、信任交流的平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确保其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修复其责任、良知、信心。
3.重拾自信,是成功戒治的基础。采取“鼓励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其特长,发现她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就能帮助其建立自信,重拾健康阳光积极的心态,每一天发现一点生活的美好,重新燃起戒治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