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婚姻破裂导致戒毒人员龙某行为异常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家庭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结构,也是人情感的一个重要寄托点。戒毒人员由于种种因素,带给家庭的往往更多的是伤害,除了吸毒过程中消耗大量钱财,还有在这个过程中与家人的冲突以及被强制隔离戒毒之后长时间不在家,从而产生的对家人的责任缺失。但是对于戒毒人员来说,由于环境、心态的转变,家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不可割舍。本案例是一起由于家庭婚姻关系变化而引起戒毒人员现实表现显著变化的案例。
戒毒人员龙某,男,1982年7月出生,湖南省涟源市人。小学文化程度。小学毕业后无所事事,后来跟随叔父在海南从事建筑工作。2016年开始吸毒,2017年底被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二年现在海南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
龙某自2018年2月从教育适应区流转到康复巩固区以来,各方面都表现良好,尤其在生产劳动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每月都能超额完成劳动任务,个人内务卫生保持良好,积极参加大队组织的各项学习、文体活动,综合表现比较良好。但近期龙某一反常态,思想波动比较明显,情绪低落,纪律涣散、消极怠工,现实表现落差明显。在日常生活中,龙某封闭自己,很少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常常一个人发呆或是自言自语,夜间经常起来走动,龙某的行为表现跟以往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案例基本情况】
民警通过翻阅戒毒人员龙某档案资料、龙某同一房间的戒毒人员对龙某近期的现实行为表现的描述等方式,对龙某所存在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矫治措施:
心理咨询,大队心理咨询师及时主动介入,通过谈话和沟通,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掌握其心理变化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化解心理危机,确保个人和场所安全。
进行感恩、亲情教育。以感恩教育、亲情教育唤醒龙某的人性良知。利用民警教育、亲属探访、社会帮教等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助教育。通过感恩故事引导教育戒毒人员龙某,让其明白人生其实就是一个知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过程,让其懂得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道理。
教育矫治方案实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民警采取迂回的方式对龙基本进行,在谈话教育时,引导其进行思考。在谈话过程中发现龙某有较强的伪装和掩饰水平,不愿吐露内心的真实。大队民警站在龙某的立场出发,采用非直线的方法,尽可能的消除其戒备心理,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的状态,取得龙某的信任,缩短心理距离。在谈话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其就最近一些情况进行交流和沟通,强调两者之间交流时要相互信任和尊重。对此,戒毒人员龙某的情绪波动很大,泪水在眼里打转,终于还是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大队民警顾及到该戒毒人员的情绪和自尊,起身关上办公室的门并为其递上纸巾,进行安慰、鼓励和引导。戒毒人员龙某的情绪逐渐缓和并陈述在3月5日收到法院传来的离婚判决书,孩子的抚养权归女方。面对这一事实,龙某感觉天都塌下来了,妻离子散一切都完了,突然感觉人生毫无价值和意义。大队民警针对戒毒人员龙某因为婚姻破裂引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症下药,讲道理、摆事实,劝诫龙某无论法院把孩子的抚养权判给谁你都是孩子的父亲,作为一名父亲就应该担起抚养和教育的责任,虽然你目前正在强制隔离戒毒过程中,无法履行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但是你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这里,强戒期满解除后再对孩子进行补偿也未尝不可;对于你妻子离你而去你就更应该反省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你妻子离开你是为了能够找一个让她幸福的人,显然你妻子在你这里已经找不到安全感,你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换做是你,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既要当妈当爹的,你说容易吗?面对因为你而导致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周围的异样的目光,她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当他们受到伤害和委屈的时候你又在哪里?你又该怎么做呢!当然你能为你的将来和婚姻家庭感到焦虑和不安,这说明你还是关心家庭的,还保持有自己的责任心,这是好事。但是你也知道,目前你也回不去,你现在的状态并不能帮你回去解决这个事,你能做的就是把心放下来,安心在这里,好好表现,争取早点出去。大队民警通过讲道理、摆事实,引导戒毒人员龙某学会理解和包容,引导其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通过谈话了解龙某突然转变的问题所在。包房民警对龙某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其近期发生的事情以及探访情况,分析可能导致其突然发生转变的原因,从而进行适当的教育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戒毒人员龙某由于是外省人员,入所以来家里人从没有探访过,汇款也很少,生活日用品紧张,经常向他人借用生活用品。民警发现后,在节假日主动向其发放卫生纸、香皂、牙刷等生活日用品,并进行关怀慰问,使其感受到自己在困难无助的时候,民警就像亲人一样关心他。“人生无非就是扮演三个角色:一是为人子女,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对父母尽孝,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为人夫,对妻子担负起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的责任;三是为人父,对孩子有抚养和教育的责任。虽然目前你这几个角色没有做到位,但是你也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这无论于你孩子还是父母甚至是你自己都是无利的。其实痛苦的经历谁都有,人生哪有一帆风顺。所谓百炼成钢,在人生旅途中,磕磕绊绊才是主旋律,只有在不断的挫折中前行,才能发现前方的美景,才能懂得珍惜。你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需要你,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你现在的这个样子,他们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够知错改错,好好的把毒瘾戒断,争取早日回家与他们团聚。大队民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该戒毒人员进行引导,使其明白只有积极配合戒治才能尽快出去,解除困境。
通过民警的关心关注,慢慢打开了龙基本的心理防线,从内心比较接受大队民警的谈话教育和引导。大队心理咨询师与龙某建立一对一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调节不良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改善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其行为转变。大队心理咨询师针对戒毒人员龙某因婚姻破裂造成的心理压力和失去孩子的抚养权带来的困扰而表现出来的焦虑和不安,制定心理咨询三级网络,全方位立体化地剖析戒毒人员龙某的心理动态和心理需求。通过多次谈话,搜集了大量的临床资料并形成了初步诊断,同时运用尊重、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方式方法,进行开导。一是让龙某意识到自己的焦虑不安情绪是由自己的错误认知和不良观念导致的,只有改变现在的观念,从行动上积极勇敢的面对事实,才能走出消极悲观的情绪。二是针对龙某的现实行为开展以适应环境为主题的心理辅导,在心理咨询师的鼓励下,龙某开始尝试着敞开心扉。大队心理咨询师通过表扬他以往的积极戒治态度和取得的好成绩,来激发他的信心和斗志,克服心理焦虑和不安情绪。
民警经过多次努力与戒毒人员亲属取得了联系,并说服龙基本在海南从事建筑工作的叔父前来探访龙某并签订帮教协议。在场所开放日时,特意安排戒毒人员龙某参加法律援助活动,增强其法治意识。民警不仅在语言对龙某关心关注,还用实际行动让龙某感受民警和政府的关怀帮助,教育他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你想要让他人怎样对待你,你首先要怎样对待他人的观点引导龙某积极向善,让其增进其对感恩的认识与意义,为其出所后做一个守法公民打下基础。
【案例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育矫治措施,目前该戒毒人员龙某已从因婚姻破裂造成的不良情绪、焦虑不安中走了出来。在学习、生活、生产劳动现场均能遵守纪律规定,服从管理,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矫治活动,按照规定做好个人内务卫生。
本案例在戒毒人员当中并不鲜见,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戒毒人员由于长期吸食毒品造成的身心健康损害,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这导致部分戒毒人员与家庭关系并不和睦;二是婚姻生活因为强制隔离戒毒导致夫妻双方长时间缺少交流沟通,感情逐渐变淡,加之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前造成的伤害,部分家属会提出离婚的诉求;三是我们民警在日常工作中要面对较多人数的戒毒人员,对每一名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很难做到全面掌握,很多时候都是在问题和矛盾出现后才能发现事情对戒毒人员的影响,一些会对戒毒人员存在影响的问题没有及时加以重视并提前疏导,到戒毒人员有现实表现的变化之后才意识到事件对其影响。
此外本案例的成功转化,个别谈话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大队民警采用曲折迂回的方式,对戒毒人员龙某进行非直线式的引导,使其深度感受到民警的关心、关怀,促使龙某对民警敞开心扉,从而得以深入开展教育引导与行为纠正。但是这个案例也警示我们,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件事情对于戒毒人员的影响,做到防微杜渐,而不是等事情显露出来之后才加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