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抑郁质、人际关系不适戒毒人员张某开展心理咨询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张某,男,26岁,无业,未婚,初中文化,家庭住址:辽宁省大连市。张某曾因盗窃被劳动教养一次、吸食冰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
外在表现:紧张、内向、敏感、冲动,不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做事不考虑后果。人际关系不适,常因长相丑陋被别人看不起,自己感到很压抑,但又找不到突破口,心里难过的时候也找不到人来诉说,经常觉得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对他人有仇恨感,受到委屈或欺负时有报复心理,时常趁他人不注意偷袭。
既往生活史:张某性格内向,从小生活在辽宁省丹东市农村,后搬至大连市内。因为长期生活在朝鲜语区,普通话不好,内心有一种自卑感,学习差,初中肆业。父母离异,其母长期在韩国打工。很少沟通,张某住在姐姐家,由姐姐、姐夫代为管教。姐姐、姐夫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架,使他无所适从,家庭生活感到很压抑。步入社会后,无正当职业,社交兴趣和社会活动较少,长期混迹在网吧、歌房等场所,以小偷小摸为生,社交圈以社会闲杂人员为主,在朋友的诱惑下沾染了冰毒。
【案例基本情况】
某日在康复劳动现场,同桌戒毒人员批评张某劳动产品质量太差,张某暴起,发难、殴打同戒,致该戒毒人员左眼眉骨崩裂,大量出血。
(一)诊断分析
1. 个体因素
(1)生理因素:身体胖,个子低,长相不好,不被人注意和欣赏。
(2)心理因素:人际关系不适,内向、敏感、冲动、自卑,不满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长期受压抑。
(3)社会因素:从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寄人篱下,经常打架的家庭。初中未毕业即走向社会,经常遭到他人的冷眼和欺负。为了表现自己,让他人注意,瞧得起,染上了小偷小摸、吸食毒品的坏习气。
2. 心理测验
(1)气质测试为:抑郁质——胆汁质。抑郁质以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为特征。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
(2)90项症状清单(SCL-90)心理测试:人际关系敏感项得分30分;强迫症状项得分27分;抑郁项得分34分;焦虑项得分28分;敌对项得分17分;偏执项得分18分。
3. 初步诊断
张某属一般心理问题。由于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极度冲动和压抑,进而导致急风骤雨式宣泄行为。即,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过激反应与行为。属人际关系不适。
(二)制定方案
1. 咨询目标
协助求助者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自信心,冷静对待人和事,做事三思而后行。
2. 咨询方案
第一,尽可能让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咨询师给予无条件的心理关注和尊重。
第二,通过咨询谈话,使求助者自身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
第三,在求助者情绪好转时,咨询师主要从自我宣泄、压力转移、人际关系改善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其逐步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情绪的稳定。
第四,授之以“渔”。通过咨询使其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
(三)实施过程
1. 第一阶段:每周一次,到心理宣泄室宣泄,把沙袋当作自己的仇人,用尽全身力气打击。每宣泄完一次后,咨询师与求助者谈话,加以正确引导。刚开始求助者觉得很痛快,出了恶气,到后来觉得处理人际关系和不顺心的事光凭打是没有用的,仇生仇,冤冤相报何时了。于是自我感觉,沟通是最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2. 第二阶段:咨询谈话,每周一次。通过咨询谈话,求助者自身的缺点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自述从小在家里看到姐姐、姐夫解决问题就是打架。耳濡目染,涉足社会解决矛盾时,首先想到的是先下手为强,即使这次打不赢,下次乘其不备就偷袭。所以逐步变得敏感、冲动、不考虑后果,缺乏责任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认真分析自身状况:在成长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没有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过大,文化层次、水平低,能力差,缺乏解决矛盾的方式方法,只能凭感情用事。运用认知疗法,使求助者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进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求助者情绪逐渐好转,能与其他戒毒人员正常交往。
3. 第三阶段: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咨询,求助者有了很大的进步。咨询师不适时机地对其采取行为疗法:首先,提醒他感觉自己有压力时,通过大量的运动进行发泄,排出不良情绪;其次面对矛盾与他人发生争吵有打架的冲动时,使劲打下自己,提醒自己冷静,迅速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再次,多参加集体活动,学习一技之长,用正常的方法让人看得起,同时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达到预期目标,有能力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挑战。
4. 第四阶段: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出的理解、真诚、热情、尊重和爱心,完全取得了求助者的信任,求助者非常配合咨询。鉴于此,咨询师决定授之以“渔”:
(1)以诚相待,要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对别人感兴趣;
(2)学会“听话”,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倾听他人的讲话是十分必要的;
(3)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
(4)抛弃嫉妒心,克服猜疑、苛求、孤独、自卑不良心理状态;
(5)慎交友,交益友,多交流;
(6)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
(7)胸襟要豁达,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要不失时机给他人以表扬;
(8)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多参加集体活活动和集体讨论,把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经过两个月的咨询,求助者的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自卑、敏感、冲动等心理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咨询阶段未与戒毒人员发生争吵、打架,使得同队戒毒人员刮目相看,本人也对未来的戒治教育生活信心百倍,情况照比咨询前有了明显好转。
【案例思考】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深刻体会到:
(一)戒毒人员在心理问题出现时及时寻求帮助是关键。张某在回顾自己心理状况变化的过程时就谈到,自己的症状是慢慢加重的过程:刚开始是因为自己是口齿不清,比较敏感,后来是越敏感越在意,越在意就越敏感,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参加其他活动,以至“只要有人在周围说话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笑我、骂我,越想气越大”。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不能自拔。当然张某吸食冰毒时间相对较短,在建立咨询关系之后,配合度较高,及时向咨询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从而使自己很快从中解脱出来,但如果他不能及时提出,就很有可能使问题泛化,从而也变得更难解决。因此,在戒毒人员中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区分“心理问题”与“精神病”的不同,树立“有了心理问题就像患了感冒一样正常”“毒瘾就是生理问题+心理问题”的观念,明白戒除毒瘾就得及时寻求心理帮助的道理,是我们在戒毒人员中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
(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实现咨询目标的重要条件。正是由于咨询师采用了尊重、热情、共情、积极关注等多种心理技能,使求助者能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内心完全展现在咨询师面前,从而使咨询师能尽快发现其心理问题的症结,制定恰当的咨询方案,帮助其及时解决烦恼。
(三)咨询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决定咨询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本案例虽是一个一般性心理问题,但是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也有捉襟见肘的感觉,这要求我们心理咨询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实操技能水平,不仅要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工作方法和普遍性规律,进而保证咨询效果,提升戒毒场所教育戒治质量,促进戒毒工作向专业化、科学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