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同性恋戒毒人员董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同性恋话题已不再是我国主流社会谈之色变的禁忌,大众也开始尝试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同性恋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同性恋人群较一般人群仍承受着更多的来自于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也令人堪忧。有专家曾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我国100名男同性恋进行了测查,明显高于常模且差异显著的总分、因子分充分证明,同性恋群体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这正是一直以来同性恋群体自杀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一例同性恋戒毒人员心理危机的干预个案,探讨同性恋戒毒人员主要心理问题及咨询策略,以期对同类型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董某(化名、下同),男,38岁,系同性恋人员,因在日常接触过程中对同班组另一戒毒人员产生好感,有了与其发展同性恋关系的想法。在多次偷偷“表白”被拒后,情感受挫的董某开始变得心态严重失衡,情绪异常低落,流露出以自杀的方式打动对方的想法。了解到董某产生自杀倾向的特殊原因后,大队在加强个别谈话教育引导和日常管控措施的基础上,安排董某到心理矫治中心接受心理辅导。
董某第一次接受咨询时面容憔悴,精神紧张,阻抗严重,交流过程中从不主动说话,给人以性格内向敏感、腼腆害羞的第一印象。当董某在咨询师的再三开导下,吞吞吐吐地讲出个人成长经历和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之后,咨询师更加印证了对董某性格特征的判断。
根据自述,董某自幼父母双亡,由姑姑一家抚养长大,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心理和过度的自我保护意识,形成了谨小慎微、看人脸色、迎合别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虽然平时少言寡语、不善言谈,但董某内心中始终充满了对理解和关爱的强烈渴望。由于家庭负担较重,懂事的董某刚刚高中毕业就到处挣钱养家,为了挣到更多的钱,他甚至不惜到夜店进行反串表演,由于身材娇小、扮相俊俏,董某扮演的女性角色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欢迎,而他本人也在掌声和赞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久而久之,董某对于带给自己满足和自信的女性身份产生了心理依赖,开始对同性产生兴趣,直至尝试以女性身份与男性发生关系。
随后的几次咨询中,在咨询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董某向咨询师倾诉了自己的内心困扰。
心理反差带来的内心冲突。据董某反映,在从事反串表演之前,自己的性取向很正常,还交往过几个女朋友,对于同性恋者也比较排斥,甚至认为他们都是变态。可现在的自己居然也成为了同性恋者,强烈的心理反差让其内心备受煎熬,产生了恢复正常性取向的心理;但是另一方面,自己又陷入同性恋中难以自拔,十分渴望得到对方的接纳,同时认为改变性取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每天都在矛盾和冲突中度过,非常痛苦。
感情危机带来的极端情绪。由于同性恋与异性恋除了性活动之外没有任何差别,所以同性恋者也一样会遇到情感危机,本例同性恋心理危机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失恋导致。受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的影响,董某习惯于强迫自己以善解人意、温柔随和的弱势形象示人,对给予自己关心帮助的人极易产生情感上的依赖,但当对方多次拒绝自己之后,董某既无法像异性恋一样排解失恋后的负面情绪,又不能违反所规队纪与对方进行公开的、直接的交流,于是产生了极端的负面情绪和轻生念头。
对性爱前景的迷茫和担忧。同性恋的心理问题还表现在对同性性行为的依赖与否定的冲突上。一方面,同性之间的性接触可以给同性恋者带来身心的愉悦,而另一方面,对同性之间性行为的方式和后果的迷茫和担忧又使得他们不齿于这种行为。董某在访谈过程中曾多次向咨询师表示了对此类问题的担忧,如:同性性接触的艾滋病问题、同性恋性行为和同性恋婚姻的法律地位问题、同性恋夫妻的生育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担忧给董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对未来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热情,从而产生悲观厌世心理。
对董某的咨询以面询为主,进行了为期约2个月的心理干预辅导。全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心理咨询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董某与一般咨询对象有着两个显著的区别。首先,董某是因为心理危机暴发,产生自杀的想法后,在大队的要求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辅导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求助愿望较弱,阻抗心理严重;其次,董某是因为同性恋感情受挫产生的心理危机,与一般的心理危机相比更不容易被常人理解,主观上对咨询师防御心理较强。基于这样的原因,咨询师在前几次咨询中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在做好预防董某发生进一步过激行为的基础上,着力建立董某对咨询师的充分信任,以形成良好的咨询关系。
一是保持价值中立,无条件尊重咨询对象。董某第一次到访时,鼓足了很大勇气才说出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者,在进行自述时总是欲言又止,担心说出来后受到咨询师的歧视,而且反复强调咨询师帮不了自己。因此,咨询师的首要任务是消除其阻抗心理。在咨询师对董某的自述多次表示平等性的理解,并适时给予其价值观念澄清后,才取得了董某的初步信任。
二是遵循保密原则,取得咨询对象充分信任。针对董某心理问题的特殊性,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其个人隐私,咨询师首先特别强调了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及其例外情况。但同时,由于当时董某的心理仍处于高度危机的状况之下,要不要就咨询全部内容与大队进行沟通,咨询师也颇感为难。思忖再三,咨询师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在采取充分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后,只将董某的详细情况向大队领导和分管所领导进行了汇报,咨询过程中也要求带队警察进行回避,与董某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而这正是取得董某高度信任的关键。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保密是基本的职业道德,但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保密例外,这是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是需要在咨询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的。
第二阶段:认知疗法疏泄负面情绪。
针对导致董某心理危机的原因,接下来咨询师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创设理解、同情的咨询氛围,让董某失恋后的负面情绪得以宣泄;二是改善董某对同性恋的认知,减轻其内在心理压力。
一是给予董某充分的理解支持。同性恋失恋后的情绪反应在性质上与异性恋是一样的,应尽可能应用暗示、保证、疏泄等方法,使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应引起注意的是,因为担心受到歧视和无人诉说,同性恋者失恋后的负面情绪往往会被自己压抑,也比异性恋失恋者更多地需要心理支持。此时,心理咨询师的同情、理解和精神鼓励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此阶段,咨询师特地安排董某到宣泄室进行行为宣泄,同时,通过宣泄性会谈,引导董某把多年来压抑在内心的负面情绪全部表达出来,有效的宣泄使董某内心平静了许多,并向咨询师保证自己会冷静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
二是改善董某对同性恋的认知。针对董某存在强烈的内心冲突以及对同性恋前景的种种疑虑,咨询师向其详细介绍了同性恋的成因、国内外同性恋基本状况以及当前同性恋者的社会生存环境,并引导其分析自己问题产生的根源,当前的心理冲突以及解决措施等。由于之前咨询师与董某已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因此改善认知的会谈效果较好。虽然董某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仍存有困扰,但已有勇气面对当前自己的困境。
第三阶段:行为疗法摆脱同性恋困扰。
经过近1个月的辅导,董某的情绪已经比较稳定,能够冷静地对待同性恋身份和失恋的现实,并向咨询师表达了希望改变同性恋身份,告别同性恋困扰的意愿。对此,咨询师与董某一起,制定了采取行为疗法的治疗计划并付诸实施。
首先,咨询师向董某介绍了同性恋治疗方法和治疗过程中将会碰到的一些困难,让其明白彻底告别同性恋将是一个长期而痛苦的过程,需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坚定自己的信心。其次,采用厌恶疗法矫正董某的同性恋身份,让董某每当产生与同性恋对象亲热的想法时,马上想像亲人的种种痛苦表情。同时,让董某在手腕上套一个橡皮筋,当想到对方时,就使劲弹自己的手腕。再次,改变环境,让董某减少与同性恋对象见面的机会。虽然咨询师与大队一直对董某的同性恋身份严格保密,但其他戒毒人员的猜测和议论,依然给了董某很大的舆论压力,为了有效控制事件影响,保护董某个人隐私,在咨询师的建议下,大队报所领导同意后,只对董某进行了调班处理,同时明令队内其他戒毒人员不准再议论此事。
实施行为疗法2个星期后,董某表示症状比以前减轻,想念对方的时间和频率减少,睡眠得到改善,身体状况也逐渐好了起来。1个月后,在回访过程中董某告诉咨询师:“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对对方的思念,但已能坦然面对失恋现实,戒治生活已基本恢复正常,还有半年多就能回归社会了,现在正在为将来做打算。”
在董某心理危机基本解除,恢复正常状态后,咨询师逐渐降低咨询频率直至中断了咨询,以减少董某对咨询师的依赖,培养其自助意识。
董某心理危机的干预和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董某对同性恋的认知得到改善,内心冲突减少,自控能力和自我接纳程度增强,情绪趋于稳定,心理生活热情提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干预结束时施予SCL-90测试,结果显示,董某在10个因子上的得分除焦虑项因子高于常模外,其余因子均为阴性。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跟踪反馈得知,董某虽然已从失恋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但仍然渴望结交同性朋友,对女性没有兴趣。可见,第三阶段的干预治疗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其同性恋取向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案例思考】
由于同性恋本身的特殊性,同性恋心理危机的干预具有难度大、时间长的特点。笔者在此抛砖引玉,就做好同性恋戒毒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坚持保密原则是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虽然早在2001年,我国最新修订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就重新定义了精神病标准,指出同性恋者不是精神病人,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行为在我国仍然很难得到广泛的理解和认同,同性恋者往往担心身份暴露后受到歧视。因此,同性恋心理危机比一般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更加细致的保密工作,应使危机的处理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便有效保护同性恋者的隐私,最大程度地消除阻抗,取得干预对象的信任。
(二)有效的心理支持是同性恋心理危机解除的核心。情绪宣泄是危机解除的重要途径。受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监管环境的制约,同性恋戒毒人员的负面情绪往往因宣泄渠道不畅而被自己压抑,而这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正是导致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同性恋戒毒人员危机干预过程中,咨询师要在不违反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他们的性取向,理解他们的生理需求,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宣泄环境,给予他们充分的同情、理解和心理支持。
(三)改善认知是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取得长效的关键。同性恋心理危机的发生主要来自于对同性恋的认知偏差,特别是自我认同困难的同性恋者,他们一方面存在着放大同性恋负面效应,排斥同性恋行为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抵御不住同性恋行为的诱惑,这种认知冲突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干预对象头脑中的认知冲突得不到有效缓解,危机就很难从根本上解除。要使干预取得长久效果,咨询师就需运用认知干预技术,着力改善干预对象的认知观念,促进干预对象的自我认知和谐,使干预能取得长期、稳定的效果。
(四)治疗与否是同性恋心理危机干预的难点。同性恋有不同的类型,同性恋者需不需要采取改变性取向的治疗,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治疗,应针对不同类型区别对待。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由于受到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咨询师往往很难准确鉴别同性恋者的类型,这对采取治疗措施与否、采取何种措施等增加了难度。从心理治疗的实践看,同性恋治疗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南京大学医学院鲁龙光教授曾对328例同性恋者实施疏导矫正治疗,一年后随访,结果只有27%的人显著进步。因此,咨询师面对同性恋戒毒人员心理危机,应以疏导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避免过激行为作为主攻方向,谨慎使用改变性取向的相关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