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正念冥想技术帮助戒毒人员黎某融入戒治生活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黎某,男,40岁,上海人。1999年,20岁的黎某因为兴趣使然参加了某知名品牌举办的全国街舞大赛,第一次海选就进入了八强,最终由他组建的舞蹈团队以快节奏的hip-hop夺得了全国街舞大赛的总冠军。正是这次舞蹈大赛让黎某逐渐成为了街舞届人人皆知的名人,社交、应酬、广告宣传接踵而至,在纸醉金迷的各种舞会中,黎某第一次接触到了大麻,一念之间,让黎某彻底沉沦。2018年5月,黎某因吸食大麻成瘾被强制隔离戒毒,后收戒于上海市高境强调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高境所”)。
第一次进入戒毒场所,黎某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不能接受自己被强制隔离戒毒的事实,时常幻想自己跳街舞的情景和曾经的成就来麻痹自己、寄托情感。人也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人交流,他觉得自己曾经是娱乐圈的红人、事业有成的商人,而与自己关在一起的人来自社会的底层,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不应该与这些人沦为戒毒同伴,并故意制造矛盾,与其他戒毒人员发生冲突。
一次在习艺车间,黎某在劳动的同时哼唱b-box,影响了其他戒毒人员的正常生产。周围的戒毒人员劝他不要影响其他人,专心进行生产劳动。而黎某依旧我行我素,自顾自哼唱,并引发打架违纪事件。在民警谈话教育未能取得明显成效后,经黎某同意,由心理咨询师民警介入。一场以“接纳自己接纳他人” 的正念冥想随之展开。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黎某的个性情况,代表着相当一部分初到场所,并且曾经在社会上小有成就人员的共性特点。他们有过自己的辉煌,或名或利。入所前,他们受人尊敬,一呼百应,入所后,作为被管理者需要谨言慎行;入所前,他们身边都是所谓的上流人群,入所后,则与他们眼中的三教九流共处一室。强烈的现实反差,会使这群戒毒人员在心理上产生巨大变化,对戒治场所及身边的戒毒人员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干预,势必会使他们脱离于戒治群体,难以真正安心戒治。为此,所心理矫治中心决定采用正念冥想技术对其进行针对性干预。正念作为近些年兴起的心理技术,在白领及高管阶层有着一定的影响力。相比其他矫治技术,比较容易获得该类戒毒人员的认同。针对黎某的实际情况,民警心理咨询师与其共同制定矫治辅导方案,通过对正念的学习与训练,使其改变行为,安心戒治。
一是理念灌输。正念技术尽管在白领阶层有一定影响力,但就全社会普及度来说,还未到人尽皆知的程度。所以对于从未接触过正念干预的黎某,需要通过特定的形式,来进行理念的灌输,为之后技术的运用打好基础。
二是个体实操。任何一项技术与方法的学习,都需要自身的实践,才能使受训者真正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体现技术本身的价值。针对黎某的实操内容,咨询师采取“意志力培养”的形式,结合内省元素进行个体实操,来固化学习效果。
三是团体训练。在帮助黎某内省自身问题的同时,更需要帮助他了解身边的同伴。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在融入正念技术的同时,可以使黎某在团队的实践中,完成接纳与被接纳,从而逐步改善他的人际关系与场所适应能力。
二、具体实施
(一)开展正念心理课堂
高境所于2018年年初,组织所内全体心理咨询师民警,就正念技术进行专业化培训,并根据戒毒人员“四期”的属性特点,撰写了“正念教案”。课程包括《八周正念之旅》《正念冥想——遇见更好的自己》《正念与戒毒》等。并在授课后组织戒毒人员完成正念学习的问卷调查,了解戒毒人员的学习需求。黎某通过课堂化的教学,知晓了正念的概念、正念的作用以及正念与戒毒的关系,并习得了部分自我修习的技巧与方法,为后期矫治与训练的顺利进行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展“意志力培养”正念冥想训练
为更好地实现科学化与专业化,高境所与上海市精卫中心合作,完成了《正念防复吸干预对苯丙胺类戒毒人员静息态脑电脑功能连接影响及其在场所实践推广的研究与思考》理论研究,根据科学的结论数据,探索创新了“民警不直接参与”的正念冥想训练。高境所于每日下午固定时间,在各组室通过音频播放的方式完成该项训练。音频内容由市精卫中心及社会专业机构推荐提供,符合场所教育矫治的目标与要求,也契合了问卷调查中戒毒人员对正念学习的需求。音频课程覆盖《正念疗愈力》《正念引导训练》《萨提亚冥想词》《21天萨提亚身心疗愈》等内容,共101集,以语音指导+冥想音乐穿插叠加方式进行播放。戒毒人员以静坐的形式参加,根据引导词,结合前期正念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自我觉察与内省内观的训练。对于黎某而言,该项训练一是帮助其培养在遇到负面情绪时的静心与耐心,以及情绪把控;二是帮助其通过自身的力量进行内省,在内省自疚中理性地认识毒品危害,反思己过;三是通过训练进一步激发黎某的学习主动性。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高境所的传统矫治科目,涵盖防复吸拒毒能力团体训练、家庭关系修复团体训练等内容。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高境所鼓励心理咨询师民警将正念技术与团体心理训练静心融合,形成了《正念防复吸心理团训》系列课程。课程组织8-10名的戒毒人员参加。通过小班化的学习氛围,使戒毒人员去亲身体验例如“身体扫描”“正念冥想”“行禅”等实践内容。帮助他们掌握角色定位、问题解决及冥想静心的方法,使其自我成长。通过半年共7次的团队训练,黎某在“戒毒人员”这一身份上的认识有了较大改观,同时黎某在活动中已经能够主动求教于其他戒毒人员,这一巨大改变令人欣慰。
【案例思考】
降低复吸率始终是戒毒场所的最高目标之一。对于个体而言,则必须在前期进行细致的研判,究竟哪种矫治措施最适合,或者哪种措施最能得到戒毒人员的接受与认同。黎某的人际关系隔阂与场所适应不良,源于他曾经的光鲜生活,源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聚焦这类问题的源头及呈现的现象,选择短期矫治技术,同样可以到达一定的预期效果。但针对黎某这类具有自傲、自负的昔日成功人士,选择在白领阶层中有着美誉的正念,更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正念中的内观训练及自我成长的属性,从长期而言,也指向于降低复吸可能性这一最终目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正念技术尽管有“共情”“成长”等独特的优势,但它在吸毒群体中的普及度依然不算高,同时正念技术的实施需要咨询师极强的专业理论水平去支撑。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咨询师民警业务培训及正念技术的普及推广。探索正念技术与其他心理矫治技术、教育矫治措施甚至是运动康复融合的可能性,以更多元化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逐步调整心态,纠正不良认知,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状态,去抗拒毒品、回归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