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团体箱庭疗法缓解戒毒人员黄某敌对情绪的心理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黄某,男,32岁,小学文化,离异,首次强制隔离戒毒。黄某吸食新型毒品近10年,对家庭伤害巨大,与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尖锐。黄某入所后不服管教,对场所抵触情绪明显,对同队戒毒人员和警察存在一定的敌对情绪,表现出较为典型的场所适应不良症状。
为了让黄某尽快适应场所管理,心理咨询师通过组织团体箱庭治疗,与黄某共同分析箱庭作品,分析产生不良认知和负性情绪的根源,改变黄某的不良行为模式和心理症状,有效消除了黄某的敌对情绪,取得了积极的心理矫治效果。
团体箱庭治疗是从箱庭疗法拓展而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结合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象征理论、马丁·赛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普拉特的团体心理学等,能够让来访者表达潜意识世界,借由“团体场”对团员人际关系和个体认知、情感表达、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建立通往治愈的途径,发挥“自我疗愈”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黄某入所以来,现实表现较差,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低,敏感多疑,孤僻,容易冲动,纠缠不休,同戒人员对其避而远之。对管教警察有敌对情绪,明里暗里采取各种方式与警察对抗。大队采取了生活上关心、亲情帮教、个别谈话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教育矫治,黄某表现有所好转,能正常参加入所队列训练和课堂化教育,但仍然敷衍,多项考核验收不合格,且敌对情绪并未完全消除,不服从警察安排的情况仍有发生。某日休息时间,黄某在宿舍因琐事与戒毒人员刘某发生争吵,后拿凳子打了刘某两下(未受伤),被警察及时制止。黄某情绪激动,扬言只要有机会仍要继续打击报复,为确保场所安全,大队对黄某重点观察,加强批评教育并罚分处理,同时申请心理矫治中心介入。
二、原因分析
黄某发生打人行为后,咨询师多方了解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原因发现:黄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失,长期无正当职业,法律意识淡薄,长期吸毒多次被处罚;自控能力差,性格自由散漫,行事偏激,家庭关系不良(说起家人成见很深,且不愿多谈),对家庭不负责,对社会有偏见。被强制隔离戒毒后,因入所后接受严格管理而出现场所适应障碍,角色转变不到位,对自己无奈不满,对他人对环境十分抵触,多种关系处理不好,尤其是其他戒毒人员之间的关系紧张,黄某与刘某产生言语冲突,本来可以避免矛盾升级,却无视场所的规章制度,不计后果,公然暴力袭击与之发生口角的刘某,黄某的行为暴露了其性格偏激,自私,以我为主,仇视社会,没有安全感,反省能力差,对他人充满敌意的心理特征。其所作所为存在性格和心理的因素,错误的认知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团体箱庭疗法实施方案
(一)引导黄某熟悉环境:黄某情绪趋于平静,但仍坚持认为自己没错。经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建立初步的咨询信任,引导黄某了解箱庭室设备,熟悉箱庭室布局及整体环境。建立箱庭治疗团体,共有4名成员,包含2名人际关系良好的戒毒人员,2名存在人际关系不良问题的戒毒人员,其中黄某作为重点人员,是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
(二)介绍箱庭疗法的原理、功能和作用:告知黄某在箱庭室可以不受干扰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摆放沙子、水和玩具等,鼓励黄某缓解紧张与焦虑,释放心理压力。
(三)建立团体规则。经团体成员一致同意,建立团体规则,要求团体所有成员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师将保密原则放在团体规则的第一条,并多次加以强调。
(四)明确游戏规则和流程。团体箱庭疗法规则如下:1.摆放玩具的顺序按照事先约定的方式(猜拳或抽签)来决定。2.每人每次只允许一次拿取或摆放操作。3.整个制作过程都不允许成员之间说话,但成员可以与心理咨询师之间有互动。4.不能将他人或自己已摆上的玩具拿走或放回玩具架,但允许移动自己或他人所摆放的玩具,并算作一次。5.团员可以选择在某一轮放弃。6.整个制作过程最后一轮中的最后一个人在摆完后还可以有一次修饰的机会,对整个作品进行一些调整,但不能再添加玩具。
(五)主题命名:箱庭作品制作完成后,咨询师引导团员按照制作顺序进行讨论,谈自己摆放每个玩具时的想法、对他人摆放玩具的感受,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主题命名,最后通过集体讨论,确定作品的主题。
(六)实施过程
1.第一次团体箱庭主题:你好,朋友。制作过程中,团体成员从头至尾表现出较明显的人际距离和隔阂,缺乏交流与互动,各自为政。第一轮摆放就划分出“势力范围”,各自占据箱庭的一个角落,彼此之间界限清楚。黄某在寻找玩具时眼神游移不定,在确认了解规则之后仍反复询问类似“我可以拿这个吗?”或者“这个一组的玩具可以都拿吗?”摆放玩具时,他选择了坦克、步兵小人和景观树放在箱庭右下角(不能代表人生区段,黄某在团体中制作顺序靠后,仅剩右下角空余区域较大),且玩具大部分用沙掩埋,并选择了猛虎和恐龙作为守护兽。最后分享环节,黄某神情紧张,眼睛一直盯着地板,拒绝发言,在获得鼓励后只简单表达了选择玩具是因为喜欢,追问下仍保持沉默,在其余团员发言时缺少互动,在讨论团体作品的主题时不发表意见。咨询师只是做到无条件关注、适时共情、不作任何评判,在黄某愿意发言时适当表示鼓励。
咨询师分析:黄某对箱庭疗法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进行了实际操作,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箱庭作品制作过程中,黄某阻抗较为明显,所选择的玩具基本反应其内心真实想法和自我表露,拒绝融入群体。黄某围绕右下角的边缘位置掩埋步兵小人,呈人物边缘化倾向。步兵小人实则是黄某的自我投射,掩埋和设立守护兽符合当前黄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的性格特点。
2.第二次团体箱庭主题:大胆试一试。箱庭作品制作过程中,人际关系良好的团员开放度更高,开始主动扩大“势力范围”,甚至主动打破黄某的人际距离,将一座小桥放到了黄某选择的狗和古代书生中间。黄某在随后的制作过程中没有移动“侵略”到自我领地里的小桥,也没有把狗和古代书生移开,还主动选择了一匹马放在古代书生的旁边,表示对团员的示好有一定程度的接纳,但又随时做好了逃离的准备。黄某在制作过程中不再刻意提问,会偷看咨询师,但眼神与咨询师相遇时,目光仍然躲闪。分享环节,黄某表现相对放松,表达意愿较初次团体箱庭时明显,出现思考停顿时能在咨询师的鼓励下继续说下去,在商量团体作品名称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其他团员质疑或否定时情绪仍有波动,但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能够接受其他团员的意见,达成团体的一致。
咨询师分析:黄某在本次团体箱庭中更加信任和配合咨询师,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和对团体既渴望又恐惧的复杂情感。黄某在此次作品中对自己的作品命名为抗争,选择了古代书生、马,对立面选择了手握弯刀的大将军和狼牙棒,在大将军的脚边放置了一只京巴狗,黄某潜意识里仍然认为自己的社会关系不好,要“与命运抗争”,但本次团体箱庭中,黄某已经能够服从团体的规则,且表露出对团体的回避型依赖,在分享中表达了自我,对自己目前的困境认为无法自行解决。
3.第三次团体箱庭主题:信任。本次团体箱庭的制作步骤变慢,团体成员在挑选玩具能够有意识的观察沙箱里现有玩具的摆放,然后再到玩具架前认真挑选,偶尔有人会利用自己的机会移动沙箱里的玩具。在这一次团体箱庭过程中,黄某在等待挑选玩具的空闲时间里与其他团员开始有简短的语言交流。整个作品呈现了人物中心化,出现了配合与舍弃,没有特别明显的玩具大小差异。分享时,黄某的语言流利,讨论团体作品名称时,能够倾听其他团员的意见,适时交流。
咨询师分析:本次团体箱庭治疗前,咨询师找到黄某进行了个体心理咨询。采用倾听与共情技术,了解黄某对团体箱庭的感受,并采用阳性强化疗法,鼓励黄某挖掘自身优点,并帮助其放大优点。经咨询师层层引导,黄某主动提出要参加他比较擅长的八段锦表演队,不仅释放了心理压力,提升了信心,而且在参加活动中结识了兴趣相仿的戒毒人员,人际关系逐渐好转。本次团体箱庭中,团队纽带基本建立,心理拮抗明显消除,考虑下一步进行心理促动,提前与大队管教警察做好心理促动之后退行性行为的观察和管理,预防出现严重心理危机。
4.第四次团体箱庭主题:家。咨询师建议团体成员模拟家庭情境,扮演家庭成员,构建家庭日常生活为。黄某在本次团体箱庭中暴露出专断自私,不尊重长辈,不关心弱小,不负责任等问题。整个制作过程黄某内心冲突强烈,在与其他团员的互动中情绪波动明显,多次出现玩具被移走又被移回来的现象。黄某对其他团员选择的游船、走廊、别墅等玩具表示不理解,几次不遵守团体发言规则,认为其他成员对“家”过于美化。在分享前,咨询师引导全体成员做了音乐放松,随后在分享环节,建议团员错位发言,换位思考,经过自身理解后为其他成员对玩具的选择和摆放进行解说,黄某特别认真的倾听了其他团员对他选择玩具和摆放箱庭的理解,在其他团员表达理解和包容时很有触动,在其他团员表露攻击时沉默应对,心态对比前几次活动平和很多;个人分析环节,能够配合规则分享想法,从其他家庭成员的角度思考家的构成,家庭成员的付出。
咨询师分析:黄某出现攻击的行为,其原因是自我评价低,得过且过,对生活抱着无所谓的心态,不珍惜自己,更容易伤害他人。在本次团体箱庭后,咨询师了解到黄某日常表现较为平静,情绪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没有打架斗殴等恶劣行为,对管教民警也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抵触。咨询师适时对黄某进行了个体心理辅导,发现黄某的负性心理反应机制仍十分顽固,遂运用情绪ABC理论促使黄某认真思考“与家庭成员产生冲突的当下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想法存在什么不合理之处?”以及“你想想,还有没有其它的处理办法?”“如果下次遇到相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将黄某带入冲突情境,审视自我身心的状态,让黄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黄某积极向上的想法给予肯定,建议黄某在接见和亲情电话中尝试与家人交流,积极处理问题。
5.第五次团体箱庭主题:新生。误会往往起于猜忌,敌意源自封闭。在本次团体箱庭制作前,咨询师组织团体成员开展“心有千千结”“亲密按摩百足虫”游戏,增加团体互动,制造更多人际交流的机会,加强语言交流和肢体交流,进一步消除戒备和敌意,让黄某获得与人交往的全新体验,重构健康的人际态度和方法。本次团体箱庭制作中,团体成员沟通交流较为自如,彼此之间也已经建立起信任与默契,形成了一种集体观念,团员能够根据作品的需要挑选玩具,对别人移动自己的玩具坦然接受,玩具的摆放更加和谐。在随后的在分享环节,黄某思想出现明显转变,语言正面积极,能够回应其他团员,能够释放沟通意愿,能够积极配合团体作品的命名。
6.第六次团体箱庭主题:一粒沙与一片海。本次团体箱庭结束后,4名团员将面临期段考核和分流,且整个咨询目标基本实现,矫治成效显著,成员进步明显,因此本次团体箱庭注重处理离别情绪,引导团体成员在今后各自的生活中如江入海,要清晰的自我定位,要和谐的与人相处。本次团体箱庭过程流畅整合,沙盘中央出现一条延展的河和大片的海,人物、动物及景观设施、景观植物摆放合理。团员分享环节节奏轻松,离别情绪合理,整体积极向上,黄某在这次活动中已经完全融入团体,表情、动作和言语等各方面都比较自如。
三、效果评估
经过6次团体箱庭治疗后,黄某的攻击行为明显降低,心理阻抗逐渐减弱,顽固思想开始转变,原有的错误认知发生改变,场所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能力加强,情绪趋于稳定,实际表现平稳,能够主动反省认错并向警察汇报心得,有时打完亲情电话或者探访后,还会主动向警察谈起家里的事,未发生新的违纪行为,对将来开始有了积极的想法和计划。
【案例思考】
一是对警察不信任、防御心理强和敌对情绪明显的戒毒人员,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往往成效不明显,因为场所咨询师同时身兼警察身份,容易造成咨询关系不稳固,削弱咨询效果,此时不妨考虑借由团体提供相对安全的“团体场”,既能满足社交需求,又能在同伴的影响和团体的带动完成心理促动,适时根据个体表露的不足辅以个体心理辅导,在特定情境下比警察教育效果更为有效。
二是像黄某这样长期吸食新型毒品的戒毒人员,大脑存在不可逆损伤,容易出现行为反复和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咨询师和大队管教警察在团体箱庭活动结束后的15个月时间里对黄某进行了不定期的回访,直至其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在此期间,黄某基本能够保持情绪稳定,人际关系有了较大改善,对大队警察的态度较好。这也说明不定期的跟踪回访有利于关系的稳定和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