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帮助聋哑戒毒人员孟某坚定戒毒信念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聋哑人作为女性戒毒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因听力障碍往往表现自卑、敏感、多疑、孤僻,很难融入正常戒治生活。因社交圈狭窄,回归社会后很容易重新走上复吸甚至违法犯罪道路。本案例通过对后天听力障碍戒毒人员孟某人文关怀,帮助坚定戒毒信念,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孟某,女,32岁,初中肄业,江苏盐城人。2岁时因发烧用药不当导致后天听力障碍,父母得知女儿聋哑后又育一子。孟某自幼便被送至聋哑学校就读,初中肄业后一直在社会上打工,与家人不常来往,后遇到大其8岁男友,受其影响跟随吸食冰毒,生下女儿后遭男友抛弃,其后情感上又多次受挫,逐渐对生活丧失希望,从此深陷毒品不能自拔。父母得知其吸毒后,尝试过不让出门、不许与毒友接触、搬离原住处等很多办法,终因缺乏沟通与家人产生隔阂而离家出走。入所2个月,孟某拒绝与任何人交流,就连民警指派帮扶她的同戒善意关怀都置若罔闻,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孤寂世界里,沉浸在内心孤独中。
(二)方案制定
1. 近期目标:建立信任机制,激发沟通欲望,帮助尽快融入戒治生活。
2.中期目标:与家人取得联系,引导亲情帮教,坚定戒治信心,帮助融入亲情家庭。
3.长期目标:培养动手能力,重塑生活自信,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避解戒后步入旧途。
(三)方案实施
结合孟某生理状况和文化程度,采用面对面“交流”形式,辅以手工制作、绘画、读后感等表达途径,每周开展一次“谈话”教育。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教育转化初期——关心关怀,适应戒治环境。
接触初期,民警选择向其学习手语,开始与孟某第一次“面谈”。
民警:最近我们在组织志愿者学习手语操,知道你比较专业,想跟你请教几个动作是否规范。
孟:点头。
(通过书写及动作比划,进行简单手语交流,孟某对民警手语动作给予示范。)
民警:谢谢你愿意帮助我,看到你平时经常自己发呆,很沉闷,在戒治生活中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我。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孟某:摇头,表示没有问题。
第一次“面谈”后,民警再看到孟某,主动用简单手语关心问候,孟某逐渐有所反馈并微笑回应。
第二次“面谈”时,民警引导其“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
民警:最近见到你,你都给我微笑回应,我很开心。你笑起来真好看。
孟某:微笑。
民警:你从小听力就有障碍吗?是遗传还是?
孟某:2岁时发烧烧坏掉了,左边耳朵好像能听见一点点,但基本没用。家里人都是健康的。
(民警在其左耳边讲话尝试,孟某表示听不见。)
民警:那你身体还有哪里不舒服?
孟某:以前做过节孕环,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肚子会特别疼,最近还好。
民警:希望你能将你的经历写下来,让我多了解你好吗?
孟某:点头。(但迟迟没有将心事袒露)
一次深夜,孟某子宫内环脱落,疼痛昏迷,民警及时送至医院,全程陪伴,亲自照顾,距离迅速拉近。借此契机,民警对孟某进行第三次“面谈”,孟某将自己经历写下来交给民警,其间 “怨”“恨”字样多次出现,“怨”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知道聋哑后又生个弟弟;“恨”前男友把自己带入歧途,欺骗自己,始乱终弃。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亲情关怀的时候,父母却只是给钱,将其送到聋哑学校住校后不闻不问。
民警始终在一旁“倾听”并安抚,告诉她一切都过去了,从现在起重新开始。
第三次“面谈”后,民警与孟某初步建立信任关系,表示要学会尝试融入戒治生活。因为听力障碍,孟某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反应比较敏感,民警鼓励其学习习艺技能,并为其选择有帮教能力、要求上进的同戒与其结对,同时要求周围同戒:不歧视、不特殊对待,最好的帮助是尊重。
2.第二阶段:教育转化中期——引入家庭帮教,重塑戒毒信心。
在与孟某交流过程中,民警体察到其内心很期望获得家人关心和认可,但常年缺乏沟通,又因为多次吸毒从家中“出逃”,让父母伤透了心,致使双方矛盾越结越深。民警想方设法找到其家人联系方式,主动与其父母取得联系。通话中,民警讲述了孟某现实表现情况,告知探访时间,希望通过亲情帮教,帮助找回生活希望和戒毒信心。
第四次“面谈”选在孟某家人来所探访后第二天。
民警:听说昨天你父母来看你啦,感觉怎么样?
孟某:(沉默一会,写)我没想到他们会来。很久没有看到爸妈了,他们老了很多。
民警:是啊,他们心里还是很关心你的,也一直很愧疚,只是对你的爱不知道怎么表达。
孟某:我知道。妈妈没有责备我,只是一直问我过的好不好。
民警:他们还带了2张你女儿的照片,让我转交给你。她很乖,学习成绩也不错。
孟某:拿着照片,看了很久没有“讲话”。
民警:女儿都这么大了,也没见过几次对吗?家人都很期盼你能重新振作起来早点回家。最近看到你习艺技能提高很快,说明你动手能力很强。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继续努力!
孟某:点头。
第四次“面谈”后,孟某戒治积极性有所提高,与同戒交流也多了。民警及时推荐阅读书目:《感谢生命的美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要求将读后感以书面或者绘画形式向民警反馈,共同探讨交流,并鼓励给家人、孩子写信,将绘画作品寄给家人欣赏。动手能力较强的孟某还耐下性子,第一次给女儿准备了生日礼物——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
3.第三阶段:教育转化巩固期——尊重鼓励,开出“有声”之花。
经过3个月的“谈话”教育,孟某脸上逐渐展露笑意。第9次“面谈”时,在民警向其讲述小有名气的“聋哑网红”蕾欧娜的故事后,孟某居然提出也想学几句简单的话。民警欣喜之余及时予以鼓励,经过反复练习,终于讲出爸爸、妈妈、你好、谢谢等话语。
最后一次面谈时,民警与其共同探讨未来生活规划。
民警:我们互相交流已经三个月了,很高兴能够看到你的转变。能跟我分享你的感受吗?
孟某:感觉生活很久都没有像现在这样充实了,从前总是跟“毒友”混在一起,依附感情来寻找存在的意义。现在想想自己好像也不是那么没用,那么不被需要,我会缝纫机,我还有女儿和父母等我回去。对未来我很期待。
民警:是的,你很聪明,动手能力也强。只要你愿意努力,远离从前的圈子,不放弃自己,一定能够迎来美好明天。
【案例思考】
(一)把聋哑人员当“家人”。
孟某为后天性听力障碍,且年纪尚轻,能够采用文字沟通,帮助其尽快适应强制隔离戒毒生活及重新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相对容易。在日常戒治生活中,还有许多聋哑人为先天性聋哑,且年纪较大,普遍文化水平较低,不乏文盲存在,往往很难融入戒治生活。这就需要民警把他们当作病人、家人,加强手语学习,建立对此类戒毒人员沟通交流途径,更加耐心教育,帮扶引导,避免她们只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二)把人文关怀当“家事”。
在给予聋哑戒毒人员更多人文关怀与人文救助的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戒毒人员家属为遗传聋哑家庭还是正常家庭,是否能够起到帮教作用。本文中,孟某的父母、孩子均健康,能够接受民警劝说,起到亲情帮教作用。但不排除有的家庭为先天遗传聋哑家庭,或家中亲人自身无帮教能力。前者需要民警通过书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后者则需要重新选择新的帮扶途径。
(三)把教育转化当“家业”。
每名聋哑戒毒人员情况各有不同,不能以偏概全,聋哑人的生活交际圈子很小,毒友对其影响比较大,如何帮助聋哑戒毒人员摆脱毒瘾,真正回到健康无毒世界,在教育转化过程中还需要耐心、细心、用心,以寻求针对性的戒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