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的课堂化教学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之初,由于戒毒人员在所外普遍生活缺乏规律,学历低,法律意识淡薄,对于吸毒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没有正确认知,导致对戒治场所适应存在一定的障碍。为了引导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认识到自身违法者、病人、受害者的三重属性,尽快适应戒治场所,科学具体、有针对性的入所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吉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正中心以科学理论为切入点,以全国统一戒毒模式要求为落脚点,以实际需求为着力点,制定了适合教育适应区的特色教学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通过长期实践总结调研,教育适应区的戒毒人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认知问题,身份意识不清、毒品认知偏差、法律观念匮乏。为了帮助教育适应区的戒毒人员快速适应所内环境,结合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问题,依托课堂化教学,教育矫正中心确定了以法律知识、毒品知识、卫生知识、心理知识、国学知识等为重点内容的入所教育教学大纲。教学对象为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采取集中化教学方式,持续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引导戒毒人员接受强制隔离戒毒,认识毒品危害,激发戒治动机,适应戒治生活。
(二)具体实施
1.转换身份认识,迈出积极戒治第一步。
通过普遍调查发现,教育适应区的戒毒人员对身份没有正确认识,不配合民警管理,伴有抵触教育想法。表现为对所规所纪等背诵内容反感;对所内规律的作息时间不适应;对集体生活排斥。针对以上情况,进行课堂化教学时,选用团体游戏的方式,引导戒毒人员从心理上认同自己的身份角色。通过团体游戏“照镜子”体验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通过团体游戏“大风吹”强化其集体观念……逐步引导戒毒人员明确身份,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事实,认同自身角色、认同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
2、法理相辨,法律知识教学助其走出法盲误区。
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树立戒毒人员法律底线观。戒毒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多数较早辍学流入社会,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大染缸中出现偏差,没有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甚至有一些戒毒人员对法制漠视,而信奉“丛林法则”。戒毒人员在强戒前都有社区戒毒的经历,他们在社区戒毒期间复吸,一方面是对毒品仍有心理渴求感,另一方面是对于法律没有敬畏之心。戒毒人员不了解或不重视吸毒行为所违反的法律、法规,以至于在强戒之后,仍然幻想可以通过 “交罚款”,逃避强制隔离戒毒。还有一部分戒毒人员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情,与国家、法律无关更没违法。针对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的法理盲区,抓住课堂化教学的机会,讲解《禁毒法》、《戒毒条例》中,吸毒行为具体违反的条款,《戒毒条例》具体的要求。并对戒毒人员提出的自身违法事实的困惑予以解答,引导戒毒人员接受“违法者”身份属性。
3、丰富手段,科技教学助力毒品认知教育。
为了更形象地展示毒品性状真实再现毒品危害。教育矫治中心结合电子教学设备,多手段进行毒品危害的科普,推出了可视化教材,通过观看视频、参观禁毒戒毒教育展馆、利用人脸捕捉互动游戏—吸毒后的你、手势互动教学游戏—揭开毒品虚伪面纱等多媒体设备科普毒品知识。教学内容包括毒品种类、身边的毒品、毒品生理危害、毒品心理危害、毒品对家庭的伤害、对社会的危害等内容,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展示,游戏式、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帮助戒毒人员认识毒品害人的本质,增强戒毒人员的戒毒动机,引导戒毒人员接受“受害者”的身份属性。
4.专业指导,生理卫生大讲堂引导自尊自爱。
据调查分析,女性戒毒人员患性病等传染病的比例十分高,有些戒毒人员在入所体检后才得知自己感染了性病等传染病,表现出绝望和懊悔,影响了日常戒治。教育矫正中心专设生理卫生大讲堂,讲解毒品对于人体的危害,特别强调毒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直接的危害,易使人失去理智,做出高危行为。同时吸毒也会让人降低免疫力,更容易感染传染病。配合一些传染病的科普,强调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可以治疗,只要做好防护,可以不影响正常生活,引导感染疾病的戒毒人员配合治疗,同时为了保护自己和其他戒毒人员,要严格遵守所规所纪关于卫生方面的要求,使戒毒人员认识到因为吸毒导致自己的病痛,进而引导戒毒人员接受“病人”的身份属性。
5、国学经典,纠正戒毒人员错误价值观。
戒毒人员普遍散漫、自我、自私、甚至道德失范,价值观偏离伦理标准。为了规正戒毒人员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矫正中心开展特色国学教育,设立多载体:弟子规大课堂、孝经大家讲、论语大讲堂等,结合戒毒人员自身经历讲解国学经典内容。树立“常思健、细思考、静思恩、乐思学、勤思戒、深思过”的“六思”行为规范。规正戒毒人员行为,引导戒毒人员心怀感恩,积极融入戒治生活,传承中华经典,励志向上。
6、心理教学,打开心扉消除心理压力。
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戒治场所的适应问题、与所外家人朋友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与所内其他戒毒人员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戒治生活的焦虑问题等。为了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戒治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量身定制教育适应区心理教材,积极开展心理知识课堂化教学,消除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心理压力,快速适应戒治场所。
经过系列课堂化教育,教育适应区的戒毒人员增强了法律意识、对毒品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民警的教育产生敬畏之心,戒毒动机和戒毒意愿得到激发,场所适应性增强。
【案例思考】
(一)课堂化教学在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正中发挥着主战场的作用。课堂化教学教育对象范围广,教育工作效率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戒毒人员教育的质量。丰富的教学内容饱满充实,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引导戒毒人员更好的吸收知识。
(二)入所教育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多,解决的问题多且直接。可以说,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入所教育质量与戒治过程的顺利与否息息相关。入所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戒毒人员戒毒动机不强烈、身份认识没有转换、缺乏法律意识、对毒品认识不清等,教育矫正中心针对教育适应区戒毒人员,从多方面对戒毒人员开展入所教育,丰富课堂化教育教学内容,为良好的戒治奠定基础。
(三)教学方式创新取得良好效果。利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使用多种电子教学设备,直观、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多媒体设备的作用,真实体验毒品的危害,使戒毒人员更好的理解毒品危害等知识内容。
(四)在部局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特色教育,培养戒毒人员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针对戒毒人员自身问题,开展国学教育,让戒毒人员的心灵得到感染和净化,对戒毒人员重塑品格、规正生活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等都起到积极而正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