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型人格障碍女性戒毒人员冯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冯某,女,22岁,中专文化,有四年吸毒史,2018年4月因吸毒成瘾被公安机关送山东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强制隔离戒毒2年。入所后,冯某以装傻、吹牛、故意做一些古怪动作、吸引他人注意为乐,越受到他人的嘲笑或耍弄越高兴。由于自制力极差,违纪现象不断,不能参加正常的戒治活动,对警察的批评教育置之不理,除问家人要钱之外,不与家人联系。冯某自述非常痛苦,因为“不被周围的人认可和接纳,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感到苦恼。”咨询师发现冯某经常不自控地做很多小动作,如啃衣服领子、咬胸牌、咀嚼线头、扣手指甲,不断地抬头、低头、起立、坐下、跺脚等。经过综合评定,冯某患有一定的表演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癔症型人格或寻求注意型人格,这类人以情绪不稳定为特征,具有过分的情绪表达,以此引起他人注意。对人情感肤浅,说话装腔作势,易受他人或环境影响,以自我为中心,为满足自我需要不择手段,不断渴望受到赞赏,是一种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心理疾病。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通过三个阶段进行矫治:一是坦露心迹,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运用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联想技术、潜意识化理论促使冯某认识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即表演型人格障碍大多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认可、满足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二是破解密码,寻找问题产生的内驱力。运用箱庭理论中的投射技术,寻找冯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内驱力所在。三是交给钥匙,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源。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使冯某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逐步达到改变认知、获得成长动力的目的。
(二)实施情况
1.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运用催眠技术,使冯某逐渐放松。咨询师首先让冯某在沙发上找到自己认为最舒适的状态,引导冯某逐渐入境,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并进行语言表达。冯某回忆小时候在妈妈的店里玩,妈妈和店里的阿姨陪自己玩耍,给自己买好吃的,感觉非常舒适、没有拘束、没有害怕和忧虑,脸上的表情是是快乐、幸福、满足的。
咨询师注解:人的属性决定了人在需要获得满足的时候是不会发生心理问题的,当某种需要不能获得满足的时候,才会以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或通过其他途径获得满足;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爆发程度与表现形式和人的社会化程度和经验模式有关系,社会化程度越高、经验模式越多,心理问题越容易自我解决,社会化程度越低、经验模式越少,心理问题越必须借助外在力量解决。
第二次:运用自由联想技术,让冯某回忆心理创伤。咨询师让冯某躺在音乐理疗椅上,播放舒缓音乐,引导冯某进入轻松状态,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联想。冯某逐渐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和别的男人离开自己。“那个男人开来了一辆车,来接母亲,我不愿意母亲离开,用小凳子和马扎在自己家房门外垒了一道墙……,母亲回头看了我好几次,还是离开了,我很无助……。母亲走后,自己想母亲时就和母亲给自己买的玩具还有小狮子狗玩……当冯某某回忆起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是双手颤抖,泪流满面,愤怒和忧伤并同写在脸上。
咨询师注解: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幼年无法释怀的创伤是形成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到这个创伤,克服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修通是治愈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三次:运用音乐治疗法,让冯某体味生活快乐。咨询师让冯某躺在音乐理疗椅上,放入舒缓音乐,引导冯某进入轻松状态,在自己的空间里自由联想。冯某逐渐回忆起和男朋友的交往过程……,自己会画画、出黑板报,那个男生负责版面设计、板书,逐渐有了好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会画画;打工时挣了钱回家,给大家买东西,大家都喜欢我……。
咨询师注解:满足感不断被强化而固着,自身条件没有这么多被满足的地方,逐渐形成了富于自我表演性、戏剧性、夸张性的表达感情、展现自己,吸引他人注意的表演性人格。
2.运用箱庭理论,发现心理问题的内驱力
第四次:运用箱庭理论,寻找冯某内心的真实。利用箱庭理论中的投射技术寻找冯某表演性人格的内驱力及内心冲突所在。从沙盘中可看出,摆放物品多样化,有超人等卡通形象,多鲜艳的花朵、高大的树木。
咨询师注解:内容丰富,既想强大保护别人,内心又很脆弱,不敢拓展自己,只有通过吹牛、装傻、搞古怪动作等吸引别人的注意来满足自己的满足感、成就感,充分体现了其内心冲突所在、表演型人格的情感内驱力所在。
3.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源
第五次:运用实证方法,体验结果是由行为导致的。从食品入手,让冯某感受“获得—满足,得不到—不满足”的情绪体验。冯某逐渐体验到别人的态度是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咨询师注解:内心的体验与情感联系在一起,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体现出来。
布置作业:记录自己每天都做了什么,自己的言行导致了什么后果。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做以前做的事情,看看效果如何。
配合措施:与带班警察沟通,尽量避免他人对冯某言行作出过度反应,让求助者得到一种不受欢迎的内心体验。
警察反映:比以前有进步,能多少坐一会,稍微安静一点了,也能多少搞点习艺劳动了。
周围戒毒人员反映:比以前稍微强一点,能多少干点活了。
咨询师注解:改变永远是伴随着情感体验产生的,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改变的关键因素。
第六次:深度总结改变,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冯某:我现在认识到,大家不是真正不欢迎我,而是我没有控制好自己,这段时间我尽量的控制自己少说话,少吹牛、少做一些不必要的动作,我发现他们对我有所改变,不再那么拿我不当回事了。感觉有点接受我了。
警察反映:这段时间比前一段时间进步大,重活累活抢着干,不再像以前那样了。
周围戒毒人员反映:那家伙现在不讨厌了,行了没毛病了。
咨询师注解:冯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减少了装傻、吹牛、以古怪动作引起他人注意的次数,注意他人对自己的反映,改变了自己。
【案例思考】
1.咨询目标的设定
咨询目标应当是当前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而一些关于人格、认知、意志等心理特质的咨询需长期进行,切忌急功近利,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像冯某的案例只是解决了其当前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健康的心理特质需要长期进行咨询矫治。
2.多角度考虑影响因素
不能漠视其他因素的辅助作用,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戒毒人员的亲友和其他戒毒人员人员积极参与的热情,同时还要与警察的个别教育等有利因素结合起来,以拓宽信息反馈渠道,增大心理矫治的合力。
3.给予正向激励
确信人都有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都有完善自我的愿望,心理上会存在问题是因不知其中的因果联系而无自我调节的良策,并由此陷于盲目,无助的状态中,只要明确告知其关健问题所在,同时讲解有关心理和生理的知识及联系,还是有很大可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