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碍引发的心理焦虑个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符某,男,34岁,小学文化,2015年因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执行强制隔离戒毒2年, 2015年11月转送至海南省三亚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戒。
入所以来,符某沉默寡言很少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在集体的戒治活动中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说话语无伦次,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意愿和勇气,交往自信心很低,由于社交障碍引发符某出现焦虑、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戒治生活,在教育上课、习艺劳动、生活卫生方面表现很差。
【方案制定】
大队民警对符某进行谈话了解到:符某身体状态良好,无任何严重疾病史,身体健康,出现失眠、焦虑等症状有半个月,有主动求助的意愿,决定采取心理咨询技术进行教育矫治。
咨询计划分为三阶段:
一是进行心理诊断评估与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进行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对符某进行SCL—90、SAS、SDS量表测验,做出初步诊断,减轻其心理压力,树立治疗信心,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二是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加深咨询关系,采用共情、倾听等参与性技术进一步了解符某的成长经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及内心感受。调整符某的不合理认知,采用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缓解符某的强迫意念。
三是结束与巩固。进行心理咨询后心理测试,肯定符某的成绩,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征求符某对咨询的意见决定是否结束咨询。
【实施情况】
(一)进行心理诊断评估
对符某进行SAS量表测试,标准分63分,结果说明求助者处于中度焦虑状态;进行SDS量表测试,显示标准分58分,结果说明求助者处于轻度抑郁状态;进行SCL-90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强迫2.6、人际关系3.2、抑郁2.2、焦虑2.3、恐怖3.1、其他2.7。
从以上测验结果可以看出:符某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这4个方面都呈阳性,表示求助者存在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明显的焦虑。
(二)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依据有效咨询目标的构成要素,心理咨询师坚持真诚、关注、尊重的态度和符某进行了交谈,并经双方共同商定,确定以下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符某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性质、成因,缓解不良的情绪,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长期目标是协助符某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增强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双方共同协商探讨,在符某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起平等、信任、友善的关系,为下一步心理咨询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
1.贝克认知疗法。贝克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要求符某将自己遇到事情后所思所想立即记录下来,并引导其对头脑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消极念头进行总结,帮助符某归纳这些思想和情绪的一般规律,找出其中的共性,引导符某进一步分析和识别自身的错误认知以及不合理的情绪,为其提供正确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理性的情绪参考,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2.系统脱敏疗法。利用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被咨询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进而达到消除神经症焦虑习惯的目的。在第二次的咨询中咨询师通过舒缓的音乐让符某慢慢进入放松状态,通过语言描述向符某呈现出多种社交场合的景象,让符某闭上眼睛尽力去想象自己在这些场景中的表现,通过6次的想象训练,符某顺利通过了3个等级的模拟情景训练,对社交的恐惧明显减轻。在第三次的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为符某布置作业,要求在每次治疗指导后自行进行相同强度的训练和尝试,最终通过6次的脱敏训练后,符某已经能够克服社交障碍,掌握了一些社交的方法和技巧。
(四)进行咨询后心理测量评估,结束咨询
咨询前SCL-90总分为202.6分,咨询后SCL-90总分为143.5分,SCL-90的减分率约等于28℅,咨询前后SCL-90比较,减分率大于25℅,咨询有效。
进行咨询后SAS量表测试,显示标准分51分,与咨询前结果对比,表明求助者焦虑状态明显改善;进行咨询后SDS量表测试,显示标准分48分,与咨询前结果对比,表明求助者抑郁状态基本消失。
依据以上心理测量结果,经过征求符某本人意见,最终大队心理咨询师结束对符某的咨询,整理材料归档。
【案例思考】
通过咨询,符某认识到自己人际关系紧张是因为错误认知和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及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符某说“以前总是害怕受到他人的指责,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别人也不愿意和我说话。现在我懂得了交往要主动付出爱,多替别人着想,慢慢的就和他人建立起信任和友爱” 。符某在与人相处、谈话时不再紧张,能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工作和学习上,能以平常的心态面对周围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通过心理咨询后,包房民警认为符某现在可以主动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与身边其他戒毒人员相处的更加融洽,能积极参加大队的一些文体活动,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房间的戒毒人员张某评价说:以前符某很内向,平时根本不与人说话,我们偶尔与他说话,他也不理睬,所以平时基本上没交往,现在他性格开朗了很多,和大家在一起聊天说笑。
戒毒人员进入强制隔离戒毒所后,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容易产生社交心理障碍,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情绪特征。
从这个案例中得到如下几点反思:
一是对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不仅要关心生理上是否戒毒,更应关注心理健康程度。当戒毒人员出现消极戒治情绪和行为时,不能轻易做出违规违纪、消极对抗的结论,而应对心理问题进行综合评估,防止出现心理危机。在符某出现消极对待戒治生活时,大队民警和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决定采取心理咨询的方法。
二是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咨询时,民警应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介入,建立起尊重、真诚、共情的心理关系,增进双方的信任,运用专业的技术和手段帮助戒毒人员减轻心理痛苦,使其更好的适应戒毒场所环境。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并没有单方采取措施,而是与符某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咨询目标,让符某感受到咨询师对他的关爱,在咨询中采用了贝克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有效的帮助符某解决了心理问题。
三是充分利用心理测试这一工具,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准确的依据。在符某的教育矫治中,咨询师首先进行心理测量确定符某的心理状况,为心理咨询方法的选用提供了依据,在采用贝克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法进行心理治疗后,咨询师再次使用心理测试评估符某的心理状况,并与咨询前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为咨询效果的好坏以及是否结束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