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多次戒毒人员王某重塑戒治信心教育矫治案例

多次戒毒人员王某重塑戒治信心教育矫治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王某,男,1980年出生,家庭条件较好,初中毕业后开始由父亲出资经商,先后开过货车,干过汽车租赁、养猪场、制砖厂、经营快递等业务。2004年,在其儿子出生后一次与朋友聚会尝试了摇头丸,最后吸食冰毒并成瘾。2007年,妻子要求王某戒毒并以离婚要挟,王某坚持不到1个月再次吸食。2012年,妻子到公安局举报王某吸毒,王某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2014年,王某解除强制隔离戒毒1个月后,再次复吸,被其父亲举报,第二次被强制隔离戒毒。2016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后1个月又一次复吸。2017年9月,其妻子和父亲联合举报,王某再次被强制隔离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与实施

王某有多次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经历,对戒毒所管理和教育方法非常了解。回顾前两次戒毒又复吸的经历,第三次强制隔离戒毒的王某对真正戒除毒瘾没有信心,整个人感到迷惘灰心,戒治过程应付了事。针对王某的特殊情况,戒毒所制定了针对性的戒治方案并实施。

1.戒治典型引导。戒毒信心的重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王某身边的戒毒人员中有很多对戒毒有信心、积极配合、主动戒毒的人员。警察一方面用成功戒毒的案例教育王某正视自己,重树信心,另一方面通过筛选,挑选出三名积极戒治的戒毒人员,对王某进行言传身教,通过戒治正能量的灌输,促使王某树立戒毒信心。

2.现身说法正心。让王某对即将解除戒毒的人员进行警示谈话,讲述自己回归社会后如何短时间内又复吸的过程,要注意哪些高危情境和人群,如何做才能正确规避复吸风险等。通过现身说法,王某不再一直逃避,而是经过一次次自我剖析,渐渐敢于面对过去,通过梳理过去的复吸经历,逐步燃起他重生的渴望。

3.发掘闪光点。虽然王某一开始对参加各类戒治活动比较消极,但并没有抵触。为了进一步提升其戒毒信心,通过发掘王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依靠“自信的蔓延效应”逐步提升王某的自信心。警察根据王某会理发的特长,安排他为其他戒毒人员理发。王某逐步找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参加戒治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4.磨炼意志力。王某前两次解除强制戒毒后短期内重新复吸的重要因素就是自身意志力薄弱,抵抗不了外在的诱惑。为此,警察运用“21天法则”让王某养成习惯,磨炼意志力。先后开展了21天看一本书、21天写一本读书笔记、21天不生气、21天不抱怨等活动,通过警察的监督、其他戒毒人员的鼓励和王某自己的坚持,各项活动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王某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自身意志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5.励志故事激励。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为帮助王某重塑自信,警察推荐励志书籍让王某阅读,王某从他人身上看到希望,树立信心。王某认真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马云传》等图书,做了读书笔记,将其中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句子摘抄下来时时翻阅。

6.家庭责任感教育激发戒治动力。王某的家人因其多年吸毒且一再复吸,对他失去信心但并没有抛弃。15岁儿子的儿子是王某最大的牵挂。王某从孩子出生后开始吸毒,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责任的缺失是他最大的愧疚。警察为其购买了如何与子女相处的书籍《为何家会伤人》和《下乡养儿》,从王某读书做笔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来看,他迫切地想承担起父亲的角色,责任担当意识愈发强烈。特别是春节期间警察将王某儿子给他带来新年祝福的视频播放给王某看后,王某既惊喜又羞愧,发誓一定戒除毒瘾,回报家人。

(二)效果评价

通过一年多的教育戒治,王某的戒毒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1.敢于面对自己的过去。王某不再对自己前两次戒毒失败的事耿耿于怀,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目前,个人生活卫生、行为规范、劳动效率、学习积极性等都名列前茅,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2.参与戒治积极性明显提高。王某认识到戒毒所制定的各类戒治措施既有专业性又有针对性,只要自己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才能将毒瘾的渴求降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出所后的复吸风险。

3.责任担当意识强烈。王某深刻意识到自己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责任的严重缺失,自己想方设法弥补与家人的关系。写信成了王某与家人最亲密的沟通方式,每周一封信向家人汇报戒治情况。每封信害怕家人收不到都要写两遍,分两次寄出。家人特别是儿子的来信,王某都视若珍宝,常常拿出来细细品味,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案例思考】

通过成功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王某,我们总结以下几点供参考。

1.引导戒毒人员摒弃消极情绪。戒毒人员特别是二次以上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初到戒毒所时负面消极情绪特别强烈,需要警察通过耐心细致的教育,让他们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认知,防范和化解不良情绪带来的不安定因素。

2.挖掘戒毒人员长处让其找到存在感。警察通过观察了解戒毒人员,逐步发掘其身上的闪光点,加以正确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逐步融入戒治过程,让其坚定戒治信心。

3.文化入心提升戒毒意愿。通过开展法律知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戒毒人员文化水平和正确认知能力,让其学会分析善恶美丑,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勇敢面对自己的未来,用文化的力量提升戒毒意愿。

4.因人施教提高针对性。戒毒信心的树立不能“一剂治百病”,要通过认真分析戒毒人员的文化水平、认知层次、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戳到痛点、敲到麻骨,真正让戒毒人员警醒,真正痛恨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才能坚定戒毒信心。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