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王某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国家最为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汲取其中精华部分,对于戒毒人员树立道德观念,重塑灵魂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方法运用得当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戒毒人员教育矫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就可以激发戒毒人员内在的戒毒动力。这些原理也被实践所证明,如已经在海南省戒毒系统形成并运用于实践的“精神戒毒”疗法模式。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王某,出生于1982年,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人,大专文化程度,父母双方均有稳定工作,爷爷也是人民教师,祖辈都是读书人,属于书香门第,家庭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王某自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接受了较为系统和良好的教育,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之前,自己也从事着一份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但在一次与久未谋面的同学见面吃饭时,同学与他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让他产生了兴趣。他开始不满足于现状,不愿甘于眼前平淡的生活。一来二去,在这个同学的引诱下,在一次聚餐后饮酒过量的情况下王某首次接触到并吸食上毒品。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当回事,觉得不会轻易就上瘾。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毒瘾已经形成时,曾努力尝试戒毒,但发现效果并不明显,难以戒断。后来毒瘾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一次与朋友聚众吸毒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在此之前,家人对他吸毒一事全无所知。他被抓获后,全家人都感到很震惊,也对他很失望。入所后,王某一直处于消沉状态。管教民警多次找其谈话教育,效果均不显著。通过翻阅档案以及找其他戒毒人员谈话过程中,民警了解到戒毒人员王某对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古诗词方面比较感兴趣,在春节期间场所组织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周中,民警引导和鼓励其参加,帮助他重树戒毒信心,在此基础上民警积极与其家人取得联系,配合亲情帮教,最大程度地调动戒毒人员王某的内在戒治动力。
(二)加强宣传,调动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周时,根据所里安排,戒毒人员王某所在大队计划开展一次“迎新春诗词大会知识竞赛”活动,大队利用黑板报、组织开班会等形式在大队进行集中宣传,调动全体戒毒人员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始时戒毒人员王某犹犹豫豫,民警看得出来他有参加活动的意愿,但还下不了决心。管教民警找其谈话后,王某表示愿意尝试,民警还鼓励他发挥自身优势,与本班组参与活动的其他3名戒毒人员结成“帮扶小组”,共同努力,为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充分准备。在这次活动开展过程中,王某所在小组表现突出,尤其是戒毒人员王某在对诗词句进行释义时,不仅表述清晰、便于理解,还结合诗词作者性格和生平经历,对诗词句进行深入解读,获得了民警和戒毒人员的一致认可。
(三)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契机,潜移默化养心性
通过这次诗词大会知识竞赛,让戒毒人员王某感受到自己的文化优势和特长,增强了自信心、自尊心,并且感受到自主学习探索、团结协作备赛等行为所带来的正能量,从而更加坚定了戒毒人员王某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这次活动收到良好成效,该大队以此为契机在日常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戒毒人员日常教育内容,达到提升戒毒人员文化涵养、道德心性、自控能力等目标。以每周二、周五为固定的传统文化教学日,这两天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古诗词、古典文学、经典名著等中国传统文化。周二开展古诗词学习,一方面组织戒毒人员背诵经典古诗词,另一方面根据释义理解古诗含义、体会作者情感,达到精神境界的润养。周五组织戒毒人员开展学习经典名著,通过阅读原著、收看名家品鉴类电视节目等方式,学习经典名著,深刻理解名著内涵,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实效。
在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渗透儒家中庸、平和的思想理念,也消除了戒毒人员王某身上存在的一些焦躁情绪。看到戒毒人员王某身上发生的一些明显变化,民警及时提出表扬、给予鼓励,在开班会、组织活动时,也会提供给戒毒人员王某及其他有特长的戒毒人员充分展示的机会。
(四)加强与家庭联系,提供可靠的家庭支持系统
了解到戒毒人员王某以前的经历,这次属于初次被执行强戒,恶习不深,且有着较为稳定、和谐、健康的家庭关系。在民警多次与其沟通过程中,发现王某内心深处的症结主要来自于对家人的愧疚之情,而且自入所后近半年,家人从未来会见他,导致他不清楚家人目前对自己的态度,因此在思想上有些“破罐子破摔”。掌握这一情况后,民警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教育戒毒人员王某,尤其是民警对其讲到《弟子规》当中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时引导王某要对自己所犯错误进行悔悟,用心去理解家人对他的态度和做法。
元旦节期间,戒毒场所邀请全国“十大孝亲”人物王春来来所作孝讲座,更是在全体戒毒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人至深的事迹,都对戒毒人员王某有很大的触动,民警批阅周记时看到,他写了这样一段话:“跟王老师相比起来,自己真的枉为男人。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王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人家大爱。而我,却做了这样的错事来伤害自己的身体,更伤透了父母的心。”民警及时捕捉到这一信息,鼓励王某给家人写信、拨打亲情电话,沟通情感,并要求他在场所积极戒治,用实际行动获取家人的谅解。另一方面,民警与戒毒人员王某家人主动取得联系,向他们说明王某在戒毒场所的真实表现,并邀请他们参加“场所开放日”活动。戒毒人员王某的父母亲都参加了当日的活动,在参观完戒毒人员生活区域、学习区域及习艺劳动区域后,来到了戒毒场所指定的区域,与自己的亲人面对面进行座谈。看到父母亲都走进来,戒毒人员王某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民警观察到,这个场景持续了很久,王某母亲轻握着他的手,鼓励他。王某父母亲最后都表示:知道他在戒毒场所的一些表现后,心理踏实了不少,也表示只要他安心戒毒,以后再也不沾染毒品,他们愿意给他重新做人的机会。
(五)肯定戒毒人员价值,最大程度地激发内心戒治动力
这次场所开放日活动过后,戒毒人员王某的各方面表现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民警指派他为每日晨间诵读《弟子规》的领读者,并在本大队建立起“学习中国优秀古诗词兴趣小组”,由戒毒人员王某担任组长,不定期制作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词接龙”、“有奖竞答”等活动,激发了本大队戒毒人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所在大队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管理秩序良好,戒毒人员之间冲突明显减少。
【案例思考】
目前戒毒场所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不足:
1.教育内容相对有限,古诗词、经典名著类书籍数量较少且更新较慢,导致学习内容较少且更新速度慢。
2.在现有基础上,活动形式仍不够丰富,难以使戒毒人员保持长期的学习热情。为使得传统文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
今后的努力方向:
1.要加大场所文化建设,以流动图书馆的形式丰富戒毒人员可供浏览的传统文化书籍数量,同时安排戒毒人员收看《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优秀的电视节目,让名家思想、视角指导戒毒人员学习。
2.多组织道德模范、学者专家走进场所,举办知识讲座或现身说法,提高戒毒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经常性开展戒毒人员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多项活动,不断产生正能量效应,有效激发戒毒人员持续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