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问题戒毒人员李重阳教育转案例

问题戒毒人员李重阳教育转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李重阳(化名),男,“多进宫”戒毒人员,现年36岁,初中文化,离异,家住重庆市荣昌区昌元街道,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父母从小疼爱,尤其在物质上尽量给予满足。成家后,李重阳两夫妻在家人的支助下跑起了客运,生活越来越好。然而,一次朋友聚会上,李重阳接触到了海洛因,从此一头陷入其中,走上了“吸毒-戒毒-复吸-再戒”的毒海路。2016年2月18日,他在当地一出租屋内注射海洛因,被荣昌公安局抓获并再次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次月送到我所执行。

2016年4月,李重阳经过入所教育后转到有习艺任务的某大队后,语言极少,性情孤僻,从来不主动与大队民警及其他学员交流。大队民警找其谈心,他爱理不理,偶尔回答也多是敷衍之词,散漫的眼神总是心不在焉地盯着地面。某日在参加康复训练时未经许可擅自从慢跑队列中走出,民警问其原因,他以“身体不适,头晕脑胀”为由拒绝继续参加训练。6月底,李重阳因持有二级厨师证被调往相对轻松的后勤大队接受矫治,但时隔一天又被送回原大队,因其患有“抑郁症”不适宜留在后勤大队。自此以后,李重阳情绪更为低落,表现更加消沉,特别在习艺劳动上,时常以种种牵强理由不完成任务,甚至采取破坏生产工具的方式来对抗民警的教育。他的言行给所在大队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大队及时将李重阳列为重点专注对象,并将情况上报场所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

据调查了解,李重阳属“三进宫”人员,且前两次戒毒都在本所,期间曾担任过“学员班长”、“学员值班员”、“安全监督员”等事务性职务。再者,他在本所戒毒多次,自认为对场所的管理方法、教育手段等比较了解,加之同一些民警相熟,作为“老油条”,场所把自己没办法。因此,他的言行举止才有恃无恐甚至放荡不羁。

【方案制定】

对于“多进宫”的戒毒人员,一般的说服教育或处罚措施通常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必须采取更有耐心,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逐步祛除其思想阴霾,才会有良好的矫治效果。场所决定暂不对李重阳采取惩罚措施,而出于教育挽救目的,先期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酌情处理。由教育矫治中心、心理矫治中心和大队组成的矫治攻坚小组经过多次讨论、分析,认为应从他心里入手,找到心中症结,引导其转变思想,进而改变其不良行为,综合采取“实时监控、个别教育、亲情帮教、心理辅导”等多管齐下、环环相扣的教育矫治方案,具体实施如下。

【实施情况】

一、实时监控防意外

从医学、心理学上说,“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心理疾病,极具危险性,患者可能会具有自杀倾向。李重阳刚被确定为重点关注人员时,民警们都有些担忧,于是从防微杜渐出发,大队每天都指派两名民警及四名学员对他进行24小时全天候的实时监控,以防止其做出过激行为。经过一段时间观察,该学员虽偶尔表现出焦躁、难过、思想难以集中等状态,有时还独自沉默不语、呆望良久,但总体上未发现极端倾向。

二、个别教育“拉”关系

据了解,李重阳第一次戒毒时,曾经在我所入所大队一张姓民警手下担任过“值班员”,当时常常找张警官聊天谈心,双方关系较为融洽。场所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安排张警官去找其谈话,但言谈时丝毫没透露是专程为他而来。见到李重阳,张警官这样开口:“听说你在这里,今天来你们队取个材料,就顺便来看看你。那次你表现不错啊,怎么听说这次......”听到此话,他神情是既诧异又惊喜,说:“张警官,你还记得我啊?!”民警和学员的心理距离一下拉近了不少,这次谈话缓解他低落甚至抗拒的情绪。几天后,张警官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李重阳的家人对其多次戒而复吸倍感失望,这次被强戒,家人还没来所探访过,他内心焦急而痛苦,渴望父母来看看自己。

三、亲情帮教融坚冰

家是心灵的港湾、灵魂的归宿,亲人往往是人们内心最柔弱之处。所谓虎毒不食子,天底下哪有父母愿意从灵魂深处要割断与儿女的骨肉亲情的?父母做出来的冷漠,更多的是面对不争气的孩子伤心过后的恨铁不成钢罢了。了解到李重阳的心思后,大队民警多方联系,几经周折,顶着日烈百里奔波,终于在8月李重阳生日当天,把他父母从老家接到戒毒所,一家人在激动中相聚,在笑容中相拥,享受着团圆之乐,了却了思亲之苦。亲情汩汩,终于融化了李重阳心中的坚冰,从此,他看管教民警的眼神中少了冷漠,多了笑意。

四、心理辅导解心结

家人团聚后,民警趁热打铁,紧紧抓住李重阳卸下盔甲的时机,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多次带李重阳到场所心理矫治中心进行心理疏导,他终于如实地向心理咨询师道出了埋藏已久的心里话。

原来的他开朗健谈,前两次戒毒也是矫治积极分子,然而,去年其妻对他不听劝阻反复吸毒而倍感失望,继而离家出走,随后坚决与他离了婚,他因此备受打击,倍感痛苦,从此不愿意多说话,喜欢把什么事都装在心里,久而久之,心情越发郁闷,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只愿从白色烟雾中去寻求解脱,寄托快乐。他曾在家人的陪同下,到相关医院做过检查,医生当时作出的鉴定是“心理处于抑郁状态”, 但并非真正的抑郁症。李重阳为了能从医院开出精神药品来麻醉自己,也当作因吸毒被强戒时的护身符。于是,他通过找关系、塞红包,从医生手中开具了“抑郁症”证明。这次戒毒,他早就抱定主意要以抑郁症为由逃避劳动甚至办理所外就医,哪知反而弄巧成拙,因为他是“抑郁症”不能在相对轻松的后勤大队接受矫治。在痛苦、矛盾、自责、偏激等不良情绪的作用下,他表现出一系列不良行为。

从心理矫治中心回到大队,李重阳就向大队领导和民警保证:从今以后一定改邪归正、听管服教,专心矫治。这次表态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心中的那块大石也放下了。

【案例思考】

一、矫治成效:顽石终变宝

在场所、科室和大队两级三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特别是亲情感化和民警的真诚关怀,李重阳的心灵受到极大触动,思想上转变很大,低落情绪几乎一扫而空,随之而来的是他接受教育矫治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他完全变了个样:性格重新开朗起来,与民警能良好地交流和沟通,与学员相处融洽,有说有笑;积极参加场所和大队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集体荣誉感强;生活上,力所能及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三无”学员;习艺中,不仅超量完成习艺任务,而且还创造性地改进了习艺技术,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因为表现优异,他被大队任用为学员班长,在民管会选举中当选为代表学员最高职务的副主任。可以说,以前的那块顽石已被淬炼成一颗闪光的宝石。

二、教育体会:对症下药,科学矫治是关键

像曾经的李重阳这类因看不到希望、想要逃避管理和教育的戒毒人员,其较重的悲观情绪必然致使其内心深处对民警的管理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反抗行为,使得民警对他(们)进行教育矫治时不可能一帆风顺,反而可能会时时受挫、处处困难。通过对李重阳教育矫治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体会:

(一)冷静观察,寻找突破口

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因果关系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攻下难关,教育转化问题学员,首先必须弄清其问题所在,那就需要静下心来,多方了解和观察,探寻其中原因,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把握其思想结症所在。

(二)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俗话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弄清问题学员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找到突破口后,一定要及时地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针对其主要症结下猛药、下巧药,千方百计攻其软肋,消除其抵触情绪,初步建立起他对民警的信任感,愿意敞开心扉,与民警进行心与心的真诚沟通。

(三)多策并举,灵活运用

任何问题学员产生的问题都不是单一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场合和时间,其表现方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我们的矫治手段绝不能过于单调,或者一成不变,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采取合适的方法。合适的方法,就是合法、可控、可行的方法,可以与他(们)交流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或者生活上给予他们真诚关心、真正的帮助,还可以拓展平台,开展亲情帮教或外出参观学习,只要能解开他(们)的心结,我们都可以灵活运用到教育矫治中去。

(四)专业技能,科学矫治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术业有专攻”来告诫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任何事情或者工作,由最熟悉它、最具专业水平的人来做才是最好的。从如今的戒毒场所实际工作看,相对只凭经验办事的民警来说,那些拥有心理学、教育学、法制等专业技能的民警,在对戒毒人员进行教育矫治时往往更得心应手,效果更是事半功倍。实践证明,矫治民警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科学矫治戒毒人员的的需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