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矫治方法解决戒毒人员李某的轻度抑郁问题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开展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日益增多。对此,民警必须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消除他们在精神上对毒品的依赖,用坚定的意志帮助他们抵制毒品的诱惑,用真诚关爱和谆谆教育引导他们的灵魂得到重塑。本案就是戒毒民警运用咨询、面谈、共情、沙盘治疗技术、认知行为训练等心理专业技能对戒毒人员李某的心理问题成功化解的一次有益尝试。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李某,男,现年34岁,中专毕业,天津市人,2010年因吸毒被劳动教养一年。2018年因吸毒被强制隔离戒毒二年。同年11月被送入青泊洼强制隔离戒毒所。李某刚入所时,比较活泼,喜欢与人交流,与戒毒人员关系融洽。在一次亲情探访后,李某在节假日以看书为主,出现沉默寡言、行动缓慢、与人交流时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晚上入睡较晚,独自沉思,经常突然坐起,撕纸挠头,伴有捶墙等行为。民警发现后,为防止发生意外,安排互帮互监小组的戒毒成员对他进行帮助,同时民警多次找他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并对他进行心理矫治。
(二)方案制定及实施
1.心理咨询
某日,由民警带到心理咨询室,咨询师起身示意其坐下,主动将椅子向其稍作挪动并将身子向其微倾以拉近心理距离。观察到李某衣服整齐洁净,坐姿刻意保持端正,咨询师首先讲明了自己的咨询师身份,接着简要说明了心理咨询的目的及保密原则。李某向咨询师问候之后开始少言寡语,咨询师发现其身体语言显示出有些紧张,其双脚前脚掌撑地,双腿不停上下抖动,逐引导其深呼吸,放松后继续咨询。咨询过程中李某回答简略,没有倾诉的欲望,当提到其表现与以前有较大变化时,李某先是沉默,后认同其一些异常表现,但解释为许多戒毒人员相继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与新来的戒毒人员不熟悉,就没有交流;自己经常失眠,是想一些外面的事,想今后的出路。转眼就到四十分钟了,咨询师肯定了他的内在感受,同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异常表现,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持续下去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他表示愿意去尝试改变,计划先从周末积极参与学习和康复训练等活动开始,逐渐融入集体戒治生活。
首次咨询的初步印象:李某情绪比较低落,思维比较缓慢,但语言表达清晰。他的少言寡语、时而沉默以及对异常表现问题的回避是咨询中的阻抗现象,也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契机。
2.收集资料、测试及治疗
(1)询问包班民警及互帮互监小组成员。他们反映,李某入所后表现尚可、性格活泼、善于交际,是在一次其妻子来所探访后逐渐开始封闭自己的,民警多次谈话教育,效果不佳。
(2)针对性心理测试 。为针对性诊断其是否有抑郁,咨询师选择了抑郁自评测试(SDS),得58分,为轻度抑郁状态。
(3)沙盘治疗。李某在沙盘游戏中很投入,开始在沙盘中建立了一个房子,在房子前面还摆放了小花小草,铺平了周围的路面。但在刚刚完成时又把房子撤了,把小花小草也拿走了,只在沙盘中建立了一个小岛。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原有一个美好的憧憬,但又被心里的阴霾遮盖了,充满了孤独与不安。
(4)摄入性会谈 。七天后,李某如约而至,咨询师首先肯定了其在上次咨询过程中的表现,然后表明从心理学的角度,想了解他从幼年到现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情况。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李某陆续提供了以下信息:父母在电力系统工作,从小到大一直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挫折,中专毕业分配后,不满足现状,开始停薪留职闯荡社会,逐渐接触赌博,在以此为主业的过程中开始吸食毒品,吸毒史长达十年。后来,在赌博时认识了大其几岁、带有一女孩的离异东北女性,并不顾家人反对,与其结婚,共同生活至今。两人感情尚可。当咨询师以诚恳的、与他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他询问,没有尝试改变自身异常行为的原因及他的想法时,李某开始沉默。咨询师反复向其解释何为阻力,并说明阻力的真实意义,他才说出了自己的忧虑,那次探访,当听到妻子说是乘坐一男性邻居的车来看他后,预感到了危机,担心妻子把其这几年的积蓄带走,离开他与别人生活。
3.综合分析与诊断
根据李某的叙述和前期收集到的资料,咨询师认为可以进行综合分析与诊断。
(1)李某目前的状态 :
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紧张、焦虑、情绪低落、抑郁 。
生理功能改变:失眠、食欲下降 。
社会功能状态:对生活、交往产生严重影响 。
(2)对李某的初步诊断 :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李某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引起李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对其威胁较大的刺激;其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对其生活、交往等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李某存在明显抑郁情绪、意向下降、兴趣下降,但皆因内心冲突引起,无自杀倾向等症状,虽严重影响社会功能,但是其思维清晰,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李某存在焦虑、猜疑等症状,但持续时间短,未严重影响逻辑思维,且李某的心理冲突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李某患有严重心理问题 。
(3)李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a.社会原因。李某成年后生活在比较灰暗的环境中,接触交往的人员多为社会不良人员,尤其是吸食毒品的几年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的信任感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妻子,在“灰暗”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出现感情危机的不安定因素,给其带来了心理压力,产生自卑心理。在其选择生活方向时,与家人产生一定隔阂,缺乏社会的支持和帮助,而其朋友多为不良人员。
b.存在认知错误。自己被强制戒毒,自由受限,妻子生活在灰暗的环境中,搭乘异性邻居的车来探望自己,却怀疑妻子可能转移感情,离开自己,这是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的表现。自己产生疑虑,不知道怎样解决,而是延用以往的自闭模式,独自胡思乱想,被抑郁情绪所困扰,不能自己调节,找不到不良情绪宣泄途径。
c.个性特征。具有吸毒人员特有的易受暗示、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等负性心理特征。
4.采取的措施。根据以上分析诊断,咨询师认为李某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仅是简单的调节其抑郁情绪,矫正其异常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他解决问题的不良行为模式和吸毒人员特有的负性心理特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讨论认为给自身带来忧虑与担心的因素,作为释放抑郁情绪的有效途径。
(2)与其家庭取得联系,引导其主动采用电话、书信等方式与妻子沟通,以缓解其猜疑、自卑心理,减轻抑郁困扰;同时与父母进行沟通,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要求其写一封信给妻子,主要谈他对妻子猜疑的原因及忧虑,写好后不寄出,待时机成熟,亲自念给妻子听。
(4)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片向其解释改变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的道理,引导其多角度思考问题。
(5)鼓励其参加文娱活动、八段锦、五禽戏等体育活动,使压抑的内在能量找到释放渠道,排解抑郁情绪。
(三)矫治效果
1.自我评定。经过二个月的教育矫治,李某自称感觉轻松了许多,对妻子的猜疑及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大大减轻。
2.沙盘测试。在后续的沙盘游戏中,李某在小岛上重新树立起一幢漂亮的小房子,周围布满了花草树木,再架起一座小桥,通向小岛对岸广阔的绿洲。崭新的沙盘场景,表明李某已逐步消除了心理阴影,心中重获希望和光明。
3.他人评定。李某失眠次数明显减少;晚上沉思时撕纸、挠头等行为已消除;生活、劳动中已基本恢复正常;已能与戒毒人员交流,并主动参加一些文娱活动。
4.心理测试。再次抑郁自评(SDS)测试得分50分,表明抑郁情绪基本消除。
【案例思考】
通过对李某的咨询,我们有如下深刻体会:
1.在开展戒毒人员的心理工作时,需要持有真诚接纳、充分尊重的态度,秉承助人自助的原则,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2.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一方面要有个人的专业储备,例如共情技术、沙盘治疗技术以及认知行为训练等技术的运用,另外一方面也依靠咨询师们长期工作实践中摸索积累出来的经验。
3.戒毒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关注、理解、接纳吸毒人员这个特殊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