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循序渐进的个别教育对策成功矫治戒毒人员崔某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崔某,男,33岁,无锡市人,无业。该学员于2015年11月因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入所后,规范意识和行为养成差,经常与宿舍同戒为小事争吵。2016年3月,在就餐过程中因琐事同舍友口头上发生冲突后,并企图殴打同戒。民警教育中态度不好,不认识自己的过错,自由散漫。
【案例基本情况】
(一)了解原因
经过多方了解情况,初步分析该戒毒人员经常犯错的原因有三:
1. 在外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戒毒后认为自己戒期短,想混天度日,分到伙房后又怕吃苦;
2. 该戒毒人员性格冲动,脾气暴躁,再加上文化水平低,遇事不能理性分析,所以在教育矫治中行为养成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
3. 该戒毒人员家庭较为困难且离所较远,因此来所探访较少,使其缺乏家庭亲情的温暖。
(二)矫治过程
针对该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先对其进行“冷处理”,除了每天的例行检查之外,不找该戒毒人员谈话,希望通过几天的“冷处理”,迫使其冷静下来,直面并认真反省自己的问题。几天之后,了解到其已不象刚来时那么烦躁了,认为找他进行第一次个别教育的时机到了。该戒毒人员被带到谈话间,在面对民警时,往地上一坐,态度傲慢,目光游离在天花板上。民警尽管对他的公然挑衅有心理准备,但仍没想到该其态度还这么恶劣。略微平静了一下,心平气和的对其说:“不是有椅子吗?干吗坐地上?”该戒毒人员站起来往椅子上一坐,翘起二郎腿说:“我就这副德性,要打要骂,随便你们,最好关我禁闭,在里面还好些。”对该戒毒人员这种态度,民警仍然不温不火,单刀直入的问:“你想不想表现好点,争取早日回家?”该戒毒人员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象我这样的人,不找我的麻烦就是我的福气了,我想不到这些,也不去想,反正过一天算一天,时间到了该回家就回家。”民警对这种态度早有预料,严厉的指出其在所内不服从管理,与舍友打架斗殴,不参加劳动,已经严重扰乱了所内的矫治秩序,必须予以彻底改正,如果从现在开始端正态度,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所规队纪,那么才能顺利度过戒治期。如果继续顽固不化,破罐子破摔,那么戒期的一延再延就是他最后的结局。在对该戒毒人员进行了严厉的形势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后,不再给该戒毒人员狡辩的机会,让该戒毒人员继续反省。同时,叮嘱其他戒毒人员,密切注意该戒毒人员的情况,在平时与崔某的交谈中,多对其进行正面的影响,使其明白在戒毒所混戒期是行不通的,彻底打消其混戒期的想法。
几天后,该戒毒人员看到其他戒毒人员亲属来所探访,感慨不已。民警观察到这个情况后以拉家常的方式与其谈心,进行个别教育。在谈话过程中,民警始终以平等、民主的态度与之谈心,消除与他的距离感,使其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被尊重的,从而淡化心目中与干警的敌对情绪,使民警的谈话更能深入其内心。谈话开始后,避开其违规违纪的事件不谈,找一些轻松的话题跟他聊起来。在民警的引导下,崔某与民警谈起他的家庭,当谈到自己小孩时情绪明显开始激动,谈话中,其说:“我有什么,家庭条件差,孩子还小,正是需要父爱的时候,老婆又因我平时对她不好要离婚。”说着眼中明显闪动着泪光。抓住这一契机,民警马上正面引导他:“你好好想想人生靠什么,只有自己好好奋斗才有前途,靠别人都是假的!自己不小了,孩子还小,正是需要你的时候,你在这里的一切都牵动他们的心,只有通过自己奋斗会有好的结果,但奋斗还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坚持!”通过谈话终于找到了转化的契机。
经过崔某一段时间的反省思考后,民警针对其性格暴躁,行为养成差,与舍友相处难的问题再进行个别教育。经过上次与其就亲情问题谈心后,崔对民警的敌对情绪明显减弱,在谈话中,基本上能说出心里话。在谈话过程中,民警真诚的表现自己,以真心诚意的心态获取信任。同时,民警换位思考,正确认识该戒的现实状况,向其传递一个信息,即“民警能够理解自己”,从而使崔某进一步敞开心扉,帮助其修正世界观,人生观。谈话开始后,民警让他谈一谈以前在社会上的一些情况,该戒说以前装修工作,收入还可以,但后来认识了一些酒肉朋友,也正是这些朋友带坏了他,从此以后,他就变了,变得懒惰,班也不去上了,整天就知道耍,家人劝了多次他也不改,从此家人对他也失去了信心,他也就破罐子破摔,一个好好的人生就这样被改变了。自己入所后,头脑很不清醒,认为自己这一生完了,心理很冲动,再加上有一些别有用心的舍友在旁挑唆他与民警对立,所以才发生了他屡次违规违纪的事件。谈话中,民警对他敢于把自己的情况说出来表示赞赏,并引导他思考自己的问题,然后帮他总结分析,发生违规违纪的事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家庭条件和个人条件差,形成了他自卑内向又逞强的性格,遇事不够理性;二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亲人不理不管,他却对亲人充满思念,对自由充满向往。在戒毒所失去自由,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又得不到排解;三是遇到与其它人产生矛盾时,没有采取合理的方法沟通解决。听了民警客观合理的分析,崔某连连说是。抓住机会,民警对其进行建议:
1. 正确认识家庭的困难及其自身的困境,在戒毒所应该“既来之,则安之”,要向前看,安心矫治;
2. 改变性格压抑内向的特点,多培养其他健康的兴趣爱好,合理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3.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减少焦虑。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先放松,然后寻找解决的办法;
4. 与发生冲突的民警和戒毒人员沟通,消除误会。听了民警的建议,其表示愿意尝试改变自己,谈话效果很好。
经过三次个别教育谈话后,该戒毒人员的矫治态度已有较大转变,回到伙房后民警安排他到面库去学习做馒头,教育他学会一门手艺到社会更有一个发展的空间,要能静下来,要有耐心。该戒毒人员参加做馒头的劳动后,发现做馒头看似轻松,实际很考验人的毅力,而自己平时活动惯了,并不适做馒头的工作。于是他主动找到专管民警说:“我不留下来做馒头,我静不下来,如果要我坐下来静静的做一天馒头,不如让我到最苦最累的岗位上去劳动,那种体力活更适合我。”抓住机遇,专管民警对该戒毒人员进行了第四次个别教育。
这次教育的目的是要重塑崔某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因为该戒毒人员做错了一些事就把他以前的错误再一一数落,否则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谈话起不到好的效果。在谈话中只谈眼前,不翻旧帐,不记着他以前犯过的错误不放,否则,会让他觉得他在矫治中永无“翻身”之日,进而自暴自弃,对自己没有信心,让过去犯的错误永远成为其发展的一个挥之不去的精神障碍。通过这次谈话,要让崔某认识到民警并没有因为他屡屡犯错而放弃他,反而是在不断的鼓励他,抓住其勇于承认错误并有改好的愿望这一优点进行放大。通过几次谈话,既要让其看到消极矫治的困境,更要让其看到积极矫治的希望,使其重新扬起积极矫治的风帆。教育是万能的,但光靠教育也是万万不能的,还是要做到既要柔情教育,又要严厉打击,严格约束,做到宽严相济,多措并举,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思考】
通过本案,对于戒毒人员日常谈话教育,有如下体会:
(一)谈话时,民警要换位思考,正确认识戒毒人员的现实状况,准确把握戒毒人员思想动态,不断地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向;
(二)教育时要消除与戒毒人员之间的距离感,尊重学员,平等对待,及时肯定戒毒人员的一些看法,鼓励戒毒人员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要真诚,放下权威和面子,以真心诚意的心态来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
(四)要从戒毒人员的角度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生活上的问题,消除思想包袱。应该说,个别教育是我们在教育改造戒毒人员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教育方法,个别教育中既要有批评也要有鼓励。个别教育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它是一剂良药,可以让戒毒人员心服口服,改正错误,转变思想;用得不好就会象一把利刃刺伤戒毒人员的心灵,伤害戒毒人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使戒毒人员产生逆反心理。个别教育方法用对了,用好了,那么将对我们的管教工作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