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孤僻冲动的戒毒人员张某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女,23岁,高中文化,已婚,湖南省宁乡县人。与相识四个月的宋某结婚,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婚后1个月因家庭琐事与丈夫、婆婆争吵后离家出走。于2009年7月开始吸食毒品麻古、冰毒。2016年4月,因其母举报,被送入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张某入所后,思想情绪不稳定,时常埋怨母亲将其举报。习艺劳动方面,由于情绪与性格等各方面原因,张某经常以各种理由消极怠工或躲避习艺劳动,导致其他戒毒人员不愿与其正常交流,无形之中将自己与他人孤立开来,思想情绪也不稳定,被确定为难矫治对象。
(二)入所初期表现
该员性格孤僻、冲动,不愿与人交流,常抱怨,并不愿进行习艺劳动。通过其抱怨最多的话分析其特点:
1. “我吸毒是我的事,不要你们管!”
症结分析:不能认识吸毒行为的违法性,对毒品及法律缺少认识。
2. “我没有朋友,也不需要”
症结分析:对身边人有负性情绪,封闭自己,抱怨他人。
3. “我不会做,我做不好!”
症结分析:对戒毒没有信念,对自己没有信心,抗拒戒毒。
4. “我没有家人,我跨入这里的那一刻就没有了!”
症结分析:埋怨家人,觉得自己的不幸是家人造成的,不能接受家庭送戒这一事实。
5. 我什么都没有,拿什么生活?”
症结分析:自艾自怨,心态消极,加之家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没有及时给予关心,其悲观失望。
【案例基本情况】
(一)方案制定
大队民警多次与张某谈心,了解其成长经历与社会背景,并根据张某入所的表现分“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三阶段对其综合矫治。
1. 初期阶段:下队一个半月
(1)加强学习,提升认知能力
(2)同伴教育,督促端正态度
(3)赏识教育,重塑生活信心
2. 中期阶段:下队一个半月后至出所前两个月
(1)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动态
(2)亲情帮教,化解母女误会
3. 后期阶段:出所前两个月
内容:后续照管,保持戒毒操守
(二)实施情况
包教民警在该员下队当天通过该员的档案资料了解以及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对其基本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在大队队情研判会上汇报了该员的情况,将张某列为队内重点关注对象,安排戒毒促进会委员、值班员多加关注。大队民警经常找该戒毒人员谈心,并对该员的教育矫治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初期阶段:(下队一个半月)
(1)改变认知,增强戒毒信念。
矫治目的: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其戒毒信念。
关键词: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
态度转变:由“我吸毒是我的事,不要你们管!”到“吸毒不仅伤害家人,更是危害社会”
阿尔波特·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为重塑张某的正确认知,引入阿尔波特·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包教民警采取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吸毒者案例、参加现身说法活动、观看毒品知识视频等多种手段,增强了新型毒品成瘾性教育的真实性、震撼性,以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打开张某的心理防御之门,让其了解到吸毒不仅是残害自己的身体,更是对家庭不负责、对社会和谐稳定的破坏,逐步转化错误认知。由于认知水平的提升,张某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通过学习,张某从心里产生了对毒品的抵触。
(2)同伴教育,端正矫治态度。
矫治目的:通过同学的帮助,促使其端正教育矫治的态度
关键词:同伴教育
态度转变:由“我没有朋友,也不需要”到“有朋友的感觉真好”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技能.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的要求。
为了使张某更好的适应下队后的新环境,特意从其他房间调入李某、吴某两名表现较好、性格较外向、乐于助人且习艺劳动能力较强的学员到张某的房间,告诉这两名学员要对张某进行适当的帮助。这两名学员在组内的时候经常和张某聊天、主动传授自己习艺劳动的诀窍、在组内卫生大扫除的时候也经常帮助张某。这一系列的举动让该员明白到集体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使其彻底转变“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改造思想,从思想上主动起来。
慢慢的张某变了,在习艺车间再也看不到张某捂着肚子装病了,在宿舍再也看不到张某乱糟糟的被子和床单了。中队戒毒人员都反映,那个不讲卫生的张某不见了,现在的张某甚至还主动帮组内年纪大的学员晒衣服、提热水瓶……。
(3)赏识教育,重塑生活信心
矫治目的:发掘其闪光点,使该员树立生活信心
关键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态度转变:由“我不会做,我做不好!”到“我来帮你。”
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赏识教育让人
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赏识”既是理念,也是方法。赏识是一种爱,需要找到施爱的方法和艺术,让学员切切实实感受到来自民警的关爱。
针对张某思想悲观、内心孤僻,包教民警多次组织召开包教小组会,会上主动邀请张某发言,并对其进行肯定;在习艺劳动上,当张某取得进步的时候,民警都会在第一时间肯定她的成绩。大队领导还为张某送上了励志的书籍,鼓励张某。一段时间后,张某的习艺动作越来越娴熟,还被评为了“习艺劳动进步之星”。
该员在生产上变得很积极,经常在任务完成以后主动帮其他学员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打包。同时值班民警和包教民警对其积极生产的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给该员心理带来很大的积极影响。在一次小组会中,张某谈到:我以前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我才知道,原来只要我认真去做一件事,我也可以做好的……。
渐渐地该员变得乐观积极起来,自信心也树立起来,能较为融洽的融入集体中,其在纪律和内务上也进步迅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下队半年后,在大队的促进会换届选举中,该员以高票数当选为促进会委员,由一名默默无闻、表现较差的学员成功的转化为大队的骨干学员。
2. 中期阶段:(下队一个半月后至出所前两个月)
(1)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动态
矫治目的:运用心理咨询技术,解开其心结
关键词:塑造健康心理
态度转变:由“我的世界,谁也无法进入!”到“你成功走入我的内心,我很欢迎”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由于张某思想不稳定,大队指派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张某开展定期的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通过量表、房树人测验、意象对话等方式对张某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张某为胆汁质类型,胆汁质类型的外倾和不稳定特质在张某的测试结果中更为明显,其在测试中内外向和神经质两个因子上的平均得分比普通得分高出许多,其行为表现在情绪起伏大且负面情绪较多、行为容易受冲动支配、自控能力差等……。在得出张某的心理测试结果后,心理咨询师第一时间将其情况反馈给张某的包教民警。
民警分析该学员的不良行为出现的思想症结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年少的时候父母就离异,没有完整的家庭,从小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形成叛逆性格,习惯伪装自己的真实情感,内心脆弱且渴望关怀;二是与家人关系紧张,因婚后家庭琐事离家出走,丈夫也没有寻找自己,走上吸毒的路后是母亲报案导致自己强戒两年,觉得自己被亲人抛弃。
(2)亲情感化,融化冰封内心
矫治目的:通过建立与家人良好的关系,融化冰封的内心
关键词:亲情帮教
态度转变:由“我没有家人,我跨入这里的那一刻就没有了!”到“你们对我还有爱,真好。”
该员系家庭送戒人员,且入所不久老公提出离婚,对其戒毒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与其家人沟通,劝其家人在这个特殊环境多关心她,多理解她,大队领导和张某的包教民警多次与其母、丈夫电话联系,并几次牺牲休息时间到张某的家中走访,终于取得了家人的理解及支持,并鼓励其安心戒毒、服从管理;另一方面,包教民警多次与张某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其慢慢认识到家人的做法是为了自己好。
在张某下队两个半月以后,张某母亲和丈夫来所探访张某,其丈夫还为张某带来了日常所需的衣物,张某的丈夫探访对张某说:亲爱的,你一定要好好的,听民警的话,安心戒毒,我会好好照顾妈妈和家里的,家里准备砌新房子了,我会把房子装修好,只等你回来。妈妈报警也是为了你好啊,她只有你一个女儿,不希望你走上弯路啊。我们都是爱你的,你一定要好好表现啊,我们也会定期来看你的,家里很好,你不用牵挂。从接见室出来后的张某脸上仍挂着泪珠,民警知道,此时张某那颗冰封了的心被亲情逐渐融化。第二天,张某将一封信交给民警,希望民警能帮其寄出去,信上是张某的戒毒决心……。
3. 后期阶段:出所前两个月
矫治目的:后续照管,保持戒毒操守
关键词:完美蜕变
由于戒毒期间表现良好,比原戒毒期限提前两个月出所,当张某走出女子强戒所的那一刻,大队民警给张某递上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张某,希望你如同蝴蝶一样,完美蜕变,找到新的生活,要相信明天会更好。激动的张某热情的和民警拥抱,热泪盈眶的说: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会有新的生活,请相信我。
张某出所半个月后给大队民警打来电话,告知民警现在正在和丈夫一起准备开一家餐馆。民警也对其进行鼓励,希望其能真正摆脱毒魔,幸福的生活。现在张某依旧会定期和民警通电话,告知民警她的近况,拉拉家常,告诉民警她多次配合公安机关,主动尿检,没有复吸……。我们知道,张某正在一步步完成属于她的完美蜕变。
(三)教育效果评估
1. 初期阶段
通过初期阶段的教育矫治,张某能遵守队规所纪,积极参加习艺劳动,能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树立了戒毒的信心和勇气,从“要我戒毒”变为“我要戒毒”。
2. 中期阶段
通过民警的多次谈话与教育,能理解母亲送其强戒是为其好,能理解母亲的苦衷,并与母亲及家人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缓解了亲情关系紧张的局面。
3. 后期阶段
强戒期满出所至今能保持良好的戒毒操守,没有复吸,仍与大队民警保持定时的联系,告知民警自己的近况。
【案例思考】
针对张某这样的家庭送戒学员,首先要摸透基本情况,针对掌握的资料对症下药,逐条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为学员安排心理咨询,缓解其思想上压抑、紧张的情绪,同时在习艺劳动上根据其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其次,民警要善于发现学员身上的闪光点,并适时的挖掘出来,在适当的时间、时间上对其进行肯定、表扬,肯定其的表现,使其在矫治过程中逐步建立自信心和他人沟通的能力。再次,实施针对教育,全力做好矫治。采用同伴教育、亲情帮教等多种手法巩固矫治效果。最后,实施有效的后续照管,使出所学员保持戒毒操守,减少复吸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