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人在情景理论教育戒治青少年戒毒人员张某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人在情境”理论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所属的环境中,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实现吸毒人员戒治成功、保持操守的关键。本案例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帮助戒毒人员修复家庭关系,提高认知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进而纠正认知偏差,重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增强防毒拒毒能力。
【案例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男,20岁,河北省某市人,未婚,大学文化。2017年5月因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后被送入河北省某强制隔离戒毒所。张某曾于2010年因寻衅滋事进入少管所。据张某自述首次吸毒为2010年。
(二)背景资料
张某为家中独子,在其幼儿时期母亲离家出走,后父母离婚。张某从小就失去母亲,张某的父亲及其亲人对他都百依百顺格外的溺爱。这也使其逐渐养成了任性、叛逆、偏执、自卑、自尊心强的性格。张某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但家人的溺爱却使他走上“毒途”。高中时期的张某时常去酒吧、网咖等娱乐场所,结交了一群社会闲杂人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涉世未深的他在所谓朋友的引诱以及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接触摇头丸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从摇头丸到“潮饮”再到冰毒,这也直接导致了2010年服用摇头丸之后在娱乐场所寻衅滋事。经过一年的少管所生活张某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再一次让家人失望,2013年张某进入某大学继续教育学习,但张某在校期间受毒品蛊惑早已无心学习,并在同年辍学在家,直到被强制隔离戒毒。
(三)问题诊断
基于对张某基本情况的了解,分析导致其吸毒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原因
由于从小缺少母爱,安全感极差,再加上由爷爷奶奶娇惯长大,又是家中独子与同学之间的沟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与父亲的沟通机会很少,难免造成张某心理上的各种压力情感无处发泄,长期与外界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张某内心的无助感和孤独感,而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所谓的哥们义气填补了张某的空虚,毒品给予了他巨大心理安慰的同时也为其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渠道,所以张某一旦沾染毒品便对其产生了强大的心理依赖。
2. 家庭原因
戒毒人员张某由于与父亲从小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淡漠;另外张某的父亲把婚姻失败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原因,因此主要精力用于挣钱养家,而无暇顾及对孩子的科学健康有效的教育,在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即过于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使张某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无所寄托并最终走上歧途。
3. 自我认同问题
由于张某的父亲常年在外忙工作,张某总是找各种理由欺骗爷爷奶奶,独自外出结交了一批社会闲杂人员,在人生观形成的最佳时期接触的都是社会反面典型。张某在高中以前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很少得到父亲的鼓励和夸奖,而且与其父亲的交流也很少,不能有效的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自我的认同感较为低下,缺乏对自我的信心,从而使张某产生了逃避现实的自卑心理。
4. 认知偏差
张某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张某认知行为的偏差。过分的注重张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了精神的慰藉,从而使张某的内心中逐渐产生了对亲情的冷漠态度,人生观、生活观、价值观出现严重偏差。随着张某的成长其与父亲的隔阂逐渐被扩大,并在张某的青春期、叛逆期阶段达到了顶峰。
(三)理论基础
在刚开始的日常戒治生活中张某从不主动与人沟通,与民警谈话也是一问一答,从不多说一句话,很难掌握他的真实思想。接见日他与父亲的交流也甚少,只是向父亲索要钱物,从来不关心家人的身体及相关情况,基于以上的观察民警决定采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对张某实行心理干预。
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看来,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戒毒人员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其中,戒毒人员张某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青少年时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的要求;②来自环境的压力;③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张某面临压力,如果压力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在该案例中,戒毒人员张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离婚,从小就没有母爱的张某在其未成年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他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别是亲子情感的交流,这造成了张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五)矫正目标
1. 总目标:实现张某从被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到主动戒除毒瘾,防止复吸的正常社会人的转变。
2. 具体目标:
(1)修正戒毒人员张某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张某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2)促进张某与父亲进行沟通交流,增强与其父亲的亲子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逐步转变父亲在教育方式上的“冷酷形象”,尽量为张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3)提高张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辨析力,使其有能力建立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
(六)矫治计划与措施
1. 矫治目标要避免出现理想化的问题,切合实际从戒毒人员的在戒治期间的情绪、法律知识以及行为养成等作出明确的要求,使戒毒人员在走出戒毒所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2. 矫治措施的制定要建立在民警与戒毒人员张某长期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戒毒人员张某的身心特点及现实需求的充分了解,使其对民警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并使张某能够正视现实、立足现实。
3. 矫治措施
(1)运用“人在情境”理论改善张某父子关系。“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属的环境中,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实现矫治成功的关键。民警通过与张某父亲的多次面谈,一方面共同探讨张某现在的状况,另一方面纠正张某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张某的父亲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慰藉。
(2)运用“人在情境”理论提高张某的自信心。“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既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又要认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通过与张某的交流,民警了解到张某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其实是内心自卑的表现。为此,民警通过鼓励张某参加一系列教育矫治活动(健身、乒乓球、篮球等康复活动),一方面增进张某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交流,组织十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游戏与分享改变张某孤僻的性格,让他体会到集体的快乐、合作,通过心理辅导打开张某的心扉;另一方面张某在初、高中时期英语成绩优异并会弹吉他,在所内的各种文艺活动中,鼓励张某积极参与,获得了民警和戒毒人员的一致认可。通过在多次活动中不断取得的成功,使张某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3)纠正张某的认知偏差。张某与父亲长期情感交流的缺失,使父子之间的隔阂逐渐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张某在成长过程中认知行为出现了偏差,认为自己在父亲的心目中可有可无。为此,民警多次与张某谈话,并组织播放《父亲》等父子亲情的电影,让张某能够换位思考父亲的不易,理解婚姻失败带给父亲的伤害而客观导致了父亲对自己的教育偏差,并鼓励张某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主动给其父亲打电话承认自己的错误,其父也推心置腹的与张某承认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并在探访日期间在民警的积极地引导下父子之间经过了几次长时间的情感交流,目的在于一方面转变张某的错误认知,让他知道他在父亲的心目中是不可缺少的。
(七)效果评估
采用纵向对比,通过对比戒毒人员张某刚入队的表现,现在的张某从情绪、认知及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张某很好的融入了大队的戒治环境,实现了被动戒毒向主动戒毒的转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起来,与民警及其他戒毒人员经常是有说有笑,经常主动找民警谈话,善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另外通过张某及其父亲的努力,两父子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失,并且亲情深厚,现在张某的父亲在每月的探访日都会来看望他,两人彼此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张某也变得懂事,积极参加所内各项活动尤其在外界青少年到我所禁毒教育基地参观的活动中,主动报名现身说法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其他的青少年伙伴们要谨慎交友、珍惜亲情、健康生活、远离毒品。在现身说法的最后,他声泪俱下的说:“眼看着父亲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所在,幸好一切都还来得及,浪子回头金不换,以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父亲真正的接班人,从此不再让他为我操劳,也希望大家珍惜父母、珍惜家庭,以我为戒。”
【案例思考】
(一)要注重以人为本,与戒毒人员始终保持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特别是要注意适当的运用“同感”的方法去体会和理解戒毒人员的感受,对戒毒人员的内心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并给与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二)要从问题的根本出发,鼓励戒毒人员的亲属积极配合,时时关注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尽快获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
(三)民警要帮助戒毒人员学会客观分析自己,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学会从正面客观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实质并勇敢的去面对,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正确的应对方法,而不是用毒品麻醉自己。
(四)民警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在与戒毒人员谈话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谈话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详细了解戒毒人员的家庭背景、心理特点等相关内容,确定谈话主题及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