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偏执人格障碍人员雷某心理干预案例

偏执人格障碍人员雷某心理干预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雷某,18岁开始吸食海洛因,20岁左右改为吸食冰毒,2016年被当地公安机关送入我所强制隔离戒毒。雷某入所下队后,与其他戒毒人员交流时,言语比较“冲”,如果别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他就会大声争吵,甚至发生抓扯。休息时,他不管别人的感受,在那里高声唱歌或者自言自语。其他戒毒人员在一起低声交流时,他就怀疑在说他的“坏话”,甚至其他戒毒人员的一个不经意表情,他也耿耿于怀。雷某晚上常常失眠,如果听见有人打鼾,他就拍打床边,把全舍房的戒毒人员都吵醒。值班民警发现情况后及时制止并给予严厉地批评教育,他却怀疑是舍长在检举揭发他,并扬言要伺机报复。其他戒毒人员都耐心细致地劝他,他总是把大家对他的好言相劝理解为是恶意、敌意。雷某总觉得其他戒毒人员把他当成怪物,不喜欢自己,希望调换舍房。一次在车间劳动时,质检人员发现他的开关产品当中不合格的较多,带班民警将给予他一定的处罚,他却怀疑是其他戒毒人员将不合格产品放在他的工位上的,同时大声嚷嚷说民警执法不公,单独针对他,民警要“修理”他,并扬言要上告。经大队民警推荐对其开展心理咨询。

雷某父亲是商人但脾气暴躁,从小经常打骂他,母亲则有一些无原则的迁就与宠爱 。上初三时,因父亲有了外遇而离婚,雷某随母。后来雷某的母亲再婚,继父带有一个小男孩。雷某认为继父偏心,自己受到了排挤和压制,经常和他继父对着干。慢慢地,雷某对其他人也有了极强的防范心理,并将这一切归结于继父和母亲改嫁。该员初中未毕业就进入社会,后来在社会上帮一个“老大”看场子,由于好奇和他人的引诱而开始吸毒。

雷某入所体检无明显生理性疾病,但常失眠、饮食减少,体质弱。对挫折敏感多疑;不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容易将别人的中性或友好行为误解为敌意;看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常以自我为中心,总感觉受到迫害,甚至上告。常自言自语或出现不自然的笑。在雷某青少年成长时期,父亲的打骂、家庭的不当教育以及父母的离异对其心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其成长过程中就逐渐产生安全感缺失。在戒毒所严格的管教环境下,使其产生了极强的防范心理和敌视心理。该员参加戒治活动兴趣减退,与其他戒毒人员交往减少,劳动效率下降。

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艾森克个性量表测试结果为:P为62分,E为60分,N为65分,L为45分,从测试结果来看,雷某具有外向不稳定型人格,对各种刺激反应过于强烈。采用SCL-90测试显示:其中人际关系敏感为3.0分,敌对为2.8分,偏执为3.2分等得分较突出。

根据以上雷某的心理成因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诊断他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方案制定】

根据以上分析、诊断,通过与求助者雷某协商,确定以下干预目标: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改善睡眠和食欲,减少与他人发生冲突。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重构合理的认知,树立自信,实现自我成长。

针对雷某的具体情况,主要运用了“ 摄入性会谈”、“ 绘画训练法”、“认知行为疗法”、“参加TC康复小组”分阶段开展治疗。

【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摄入性会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对治疗偏执型人格障碍是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十分困难的。第一次见到戒毒人员雷某的时候,他身材瘦削,目光散漫,经常顾左右而言他,表现出焦虑、抗拒。在谈话过程中,他常用手指不停地抓脸,似乎还有些紧张,而且所说的内容也有所保留,最后他更一再要求咨询师对他所说的一切保密。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患者猜疑心较重,因此需要咨询师有足够的耐心来接纳来访学员的不信任。经过6次咨询后,雷某才慢慢对咨询师产生了信任。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更多的是给予倾听和积极关注,运用共情技术体会来访学员的痛苦感受,鼓励其树立信心,启发其倾诉,以宣泄为主,辅以认知性引导,探寻雷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第二阶段:运用绘画训练法呈现自我

绘画训练法可以帮助绘画者利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内心矛盾等。通过对过去的反思,激发其自助、寻求帮助的期望。绘画者在自由和没有压抑的情境中探索、认识自己。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引导雷某采用绘画房-树-人的形式,以 “雨中的自己”为绘画主题来认识自己(如图)。



雷某用23分钟左右画完了“雨中的自己”。随后咨询师与雷某围绕“雨中的自己”进行交流和讨论:从整个画面来看是灰蒙蒙的——雷某心情比较郁闷。头很大——攻击性、自大自负、充满幻想。竖起的耳朵——遇事很敏感。眉毛和眼睛的线条比较重、眼睛突出——情绪冲动、具有攻击性倾向。很大的树——不服从和对权威的违抗。尖锐的树枝——具有攻击性倾向。总的来说雷某的冲动和攻击性比较明显,敏感、防卫心理比较强。

雷某也很赞同以上讨论结果,觉得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以前困扰自己的一些情绪得到舒缓。绘画训练能让戒毒人员在娱乐的同时在富有自我控制感的情况下,不断坚定自信心,为自我成长奠定基础。

布置咨询家庭作业:“记录绘画训练讨论交流的感受与启发”。

第三阶段: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引导自我觉察

在上面的绘画训练讨论交流中,雷某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有一些自动思维。但是要改变来访戒毒人员原有的认知和行为表现,还需要了解其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从中发现非理性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从而引导戒毒人员逐步重建正确合理的认知。

一是采用合理情绪疗法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来访戒毒人员偏执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必须通过合理性的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从而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

在本案例中,戒毒人员雷某可能存在:“母亲不应该改嫁,继父都不好”、“民警就是在‘修理’我,民警都不好”等一些“绝对化观念”,这些都来自他本身对事情的不合理认识和评价引起的。因此,咨询师通过解释,引导戒毒人员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并通过自己的辩解,改变一些对自己在认知上的不合理信念。

二是采用“空椅子角色扮演”法

为了帮助戒毒人员雷某认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咨询师与该员协商采用“空椅子角色扮演”法扮演自己和学员舍长的对话、争吵、甚至打架。雷某时而哭诉自己的不幸,时而怨恨舍长不理解和照顾自己,时而沉默不语……,最后,在反复的角色扮演中雷某对舍长的固执看法有所松动:我觉得自己以前对舍长确实有些过分,有些事情故意针对他,我为什么没找过自己的原因呢?自己当时怎么会那样呢?

布置咨询家庭作业:(1)找一找自己曾经有过的不合理信念,尝试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2)每天记录和他人起冲突及想和他人起冲突的次数,自我引导对情境不作负性推测。

咨询家庭作业是认知行为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庭作业完成得好,可为戒毒人员提供更多的自我教育机会,纠正他的思维和验证新的行为,戒毒人员还可检验在治疗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而增加自我疗效感。咨询师每周必须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反馈。

经过多次咨询后, 雷某能对自己的人格偏差和不合理的认知保持警惕,虽未能治愈,但自控和自我认知能力有明显提高。

第四阶段:参加实践,赢得他人信任

由于戒毒人员雷某的自控和自我认知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咨询师建议雷某参加所内的TC康复小组。鼓励他在“心理相容”的原则下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调节“敌对心理”,树立对别人的信任感。戒毒人员在互帮互助、平等友善的基础上相互激励各自的闪光点、相互面质各自的不合理信念,这样能以隐性的方式影响和疏导雷某的偏执人格障碍。

在场所开放日,邀请其父母亲友来所与其深入沟通和交流,重建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针对雷某回归后可能遇见的各种“高危场景”开展应激的心理和行为训练。

经过一步步的社会实践,雷某能与其他戒毒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往,容易理解他人,信任他人,他的偏执人格障碍在逐渐得到好转,

【案例思考】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雷某经过近8个月的心理咨询和戒毒治疗,从以下方面可以看出情况有了好转:

1.住院医生的评估:无头痛,睡觉、饮食恢复正常。

2.他人评定:同班组的戒毒人员反映雷某与其他学员虽偶有争执发生,但相处的状况得到改善。电话访问其父母:接见时,他的精神比以前好得多。常主动打电话到家中,感觉“改变了很多”。

3.戒毒人员雷某自我评估: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以及“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的学习和训练,自己对以后回归社会和克服“心瘾”充满了信心。

4.雷某的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艾森克个性测验提示精神质55、内外向45、神经质50。表示雷某为中间性的性格特征,情绪反应适中。采用SCL-90测试显示其中人际关系敏感为1.86分,敌对为1.82分,偏执为1.97分等与咨询前相比有明显的好转。

5.咨询师的评定:戒毒人员雷某在情绪上较稳定,认知、行为等方面有较大的进步,敢于面对现实中的困难。

6.戒毒人员雷某的偏执人格障碍在逐渐得到好转的同时,通过了我所的“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考验,达到生理复原、心理复原、认知行为复原、社会功能复原,获得入住无围墙的“绿色回归家园”的资格。

通过对戒毒人员雷某的咨询,咨询师深刻体会到:

一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戒毒人员只靠常规的管理教育甚至惩罚是不够的,或者是无效的,需要心理咨询、医疗等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二是大多数戒毒人员都存在家庭功能的缺失、社会功能丧失、心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等,作为一名戒毒工作者要充分关注、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自己会做出最好的抉择。

三是戒毒人员在所戒毒时间大多在2年以内,如果没有后续有效的康复措施,戒毒效果和心理康复很难巩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理解和支持。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