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帮助戒毒人员张某树立戒治信心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吸毒人群的主要特点是社会边缘化的程度高,戒毒动机低下。吸毒者在吸毒之后,往往被家庭厌弃,或婚姻破裂,或朋友分手,或就业无望。由于这些事件造成吸毒者明显的负面情绪,使他们对自己人生不抱有任何希望,缺乏重新生活的勇气,情绪低落,逃避现实,对自己评价过低,感觉无能等。这些负性情绪对于戒毒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它可能使吸毒者丧失戒毒的动力而一再依赖毒品,毒品会成为他们生活的“目标”。因此,对戒毒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帮助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他们逐步找回做人的尊严,树立重归社会的信心,重塑人生的勇气,才能让他们真正戒断毒瘾,重新生活,自强自立。在戒毒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的目标并不直接指向戒断心理依赖本身,而是从矫正其个性入手,养成新习惯,培养新性格,使其性格坚定、果敢、有信心的一面成为其人格主流。本案例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帮助戒毒人员树立信心,促使其戒断毒瘾。
【案例基本情况】
(一)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张某,家境殷实但父母离异,2013年9月第一次被强制隔离戒毒,出所后不久便又复吸,妻子失望与其离婚,并带走了6岁的儿子。此次为张某第二次被强制隔离戒毒。
二进强戒的张某,变得不善言谈,和宿舍其他戒毒人员很少说话。家庭关系也变得很紧张,连曾经一直支持他的父亲在他入所后也失去了联系。张某的家庭支持性变的很差。经过SCL-90入所心理测试,结果显示张某,强迫状态平均分1.60,人际关系敏感平均分2.00,抑郁平均分为2.77。测试结果显示张某有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评价较低以及轻度强迫症状。
张某此次强戒入所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是张某二次强戒自己认为很丢人,害怕别人的目光尤其是熟识的人,自身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二是在经历了一次戒毒之后,再次强戒张某对自己能否真正的戒除毒瘾产生了怀疑和担心,缺乏戒毒信心。三是张某生长在单亲家庭中,虽说家庭条件殷实,但缺乏家庭温暖他还是对父爱母爱极度渴望的,父亲此次失去联系对其也是严重的打击。使得原本的精神支柱和安全感源泉瞬间崩塌。由于自身的离异和孩子的分开,使得张某在情感上更是孤独和无助。
(二)教育矫治计划的制定
在心理测试与访谈的基础上,咨询师与张某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帮助张某缓解不良情绪,建立内心的安全感,培养自信心,帮助张某重新深挖自身的思想根源,剖析成长经历,书写成长报告,来重新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更好的正视自己的内心,寻找内心渴求和精神支柱。从而更好的树立生活目标和建立自信,树立戒毒信心。针对张某的情况,主要运用了“萨提亚沟通模式”、“认知行为疗法”,通过面谈咨询,周记本等多种方式,分阶段开展治疗。
(三)开展教育矫治的情况
1. 第一阶段:积极关注,注重倾听,建立相互信任,搭建良性沟通平台
在谈话过程中张某情绪较为低落,自我评价较低,流露出愧疚的情感,通过“周记本”书写的方式,写出自身想要倾诉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再通过批复周记的方式解决问题。拉近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建立良性沟通模式。沟通初期张某反应出害怕他人的眼光,无法面对和接受自己二次强戒的事实。咨询师在积极关注的同时运用共情的技术帮助他释放不良的情绪。
经过2次咨询和多次”周记本“批复之后,张某的场所适应性才有所提高,开始向咨询师倾诉了他的思想困惑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更多的是给予陪伴,给予积极关注,让他感受到咨询师愿意真正的帮助他,从而使他内心踏实稳定下来。
2. 第二阶段: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和“冰山理论”了解真实内心,重新探究认识自己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的“冰山理论”正向引导张某透过自身表面行为,去探索自己的内在冰山,从中寻找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冰山,认识到自己的冰山,人生就会改变! 以”周记本“为载体,倾听张某的内心世界。引导其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的行为。
通过与张某一起讨论分享,帮助张某认识到他需要长大,需要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建立生活目标,构建合理信念。
通过几次周记分享和讨论张某的“心结”被逐渐打开。
3. 第三阶段:规划行动,实现预期目标
在帮助张某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咨询师与他一起讨论“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张某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得到他人认可,得到家人支持,言而有信,受人尊重的人”,咨询师请他谈谈自己对“言而有信、受人尊重”进行了具体化,他认为能对家人言而有信,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别人的认可。摘掉“我是个吸过毒的人”的标签。以一个新的形象确立在世人面前。
根据这一目标,咨询师和他共同制定了每日行为训练表,其中包括看书、练字、跑步、习艺劳动、与人交往树立自信,当天发生的记忆最深刻的事及并对情绪进行记录。睡前反思自己曾确立下的目标。咨询师还为张某写下了8条合理信念,帮助其时刻警醒日常的行为和思想:一是改变是有可能的,就算外在的改变有限,内在的改变还是可能的。二是希望”是“改变”最重要的成份。三是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只能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四是过程是“改变”的途径,故事内容形成情景,而“改变”就在那里发生。五是多半的人倾向选择对他而言是熟悉的而非舒适的应对,尤其在压力之下。六是所谓全人的目标是接受父母也是人,而不是只以他们扮演的角色来相处。七是治疗需要把重点放在健康及正向积极的部分,而非病理负面的部分。八是欣赏并接受“过去”可以增加我们支配“现在”的能力。
制定目标后,张某每天坚持看书,每周坚持写周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记录,并能够及时积极主动找咨询师分享问题和心理历程。在康复训练、习艺劳动的同时,咨询师每周对其完成情况进行督导和反馈,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方式对张某进行积极关注,逐渐树立其自信心。学习与家人沟通的技巧、通过情绪管理团体学习管理的情绪的能力,通过每天的正念冥想,学习察觉内心变化。
通过这些努力,张某告诉咨询师他觉得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自信和强大起来,也给自己定下了“调整、调心、调思、调活”的新目标。咨询师也发现他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4. 第四阶段:加强亲情帮教,坚定戒毒信心
张某通过逐步适应所内生活,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与其他戒毒人员相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得到和缓和,并能很好的融入集体之中。在主管民警和咨询师的多方努力下,张某也如愿以偿的和父亲取得了联系,学会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和父亲进行沟通,经常换位思考,逐渐获得了其父亲的信任。让家人以及自己都又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在此期间张某还在习艺劳动中表现出色得到了广大学员的和民警们的认可,并担任了小组长。在所队举办的一切文娱活动中都能积极参加,受到一致好评。这些都坚定了张某的戒毒信心。
(四)戒治效果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经过近8个月的戒毒治疗,张某的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总分为94分,各项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张某的情绪更加稳定,内心也变得更加充实。张某自己也表示心情变得平和了,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好像找到了一条新的路,愿意一天天一步步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完美。
【案例思考】
通过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对张某的咨询,咨询师深刻体会到:
(一)从家庭系统方面着手,处理每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最终让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作为一名戒毒一线的民警在日常教育矫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原理和方式。通过对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关系及成长经历的深挖来处理个人“身上背负的问题”,甩掉“问题包袱”,从而安心戒毒。
(二)目前许多戒毒人员的自我评价较低,价值感缺乏,与他人沟通不畅。萨提亚沟通模式中着重提出“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可以通过劳动等行为矫治方法来树立其价值感,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引导戒毒人员换位思考,帮助其在此沟通模式中自我成长有所收获。
(三)萨提亚模式治疗的四大目标中,更多的自尊,可以帮助戒毒人员树立更多的自信。很多戒毒人员走上歧途就是不懂得尊重自己及他人。我们日常工作中在对戒毒人员加强行为管理的同时,也要给予其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引导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更多的责任,就是帮助戒毒人员生活的更加自主。对家庭的失责,对自己的失责,责任感的缺失,是导致很多戒毒人员曾丧失底线走上违法道路的重要原因。我们的教育矫治工作就是要帮助戒毒人员重塑责任感。这两点目标和教育矫治目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