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社交恐惧症患者的成功教育戒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叶某,男,25岁,大学文化,现在XXX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长期以来,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也就是俗语称的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与年龄不相符的害羞、自卑是突出表现。近几年,叶某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入所后更是不愿与其他戒毒人员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最怕民警,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民警出现,也会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在会见自己的亲友、家人时说话也“不自然”。为克服这个怪毛病,他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但作用就是不明显。后来他哭诉说,这个怪毛病已严重影响了他与周围人相处,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
经心理测试及咨询师初步接触,发现叶某有良好的自知力,有主动改变自己的意愿,人格相对稳定,排除精神障碍,决定开展心理咨询。我们先分析了他性格的形成过程,以找出造成他现有问题的真正原因。原来,叶某从小性格内向、胆怯、孤僻。父母对其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母正统、古板,对他的禁忌很多,不准他和女孩子交往。中学时,叶某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叶某,因为没答好一次提问,被老师当众批评、挖苦,他难过得直流眼泪。大学时,好心资助同寝室同学,对方反而时常对叶某挑剔、指责、刁难。从此叶某不再信任任何人,觉得害怕周边的人。
咨询师给出问题的症结:一是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特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内在因素。二是父母对叶某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女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他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的羞耻心,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三是少儿时,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叶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四是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和恶意相待,于是感到委屈、怨恨、愤激;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他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他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他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五是当他出现对人恐怖的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己该怎样做,控制自己不要怎样做,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他愈感到“不自然”、“狼狈”、“难堪”,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叶某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生人外,还上课怕老师的缘故,也是使他成为“怪人”的主要原因。
【方案制定】
最终,与叶某共同制定了咨询目标: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学会悦纳自己,树立自信。并计划以社会认知说教矫治为主,认知领悟疗法和放松训练疗法为辅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矫治方法。具体做法一是鼓励他先通过写信和打电话的方式和家属、亲属联系;二是大队积极和其家属、亲属进行协调沟通,帮助其建立家庭信心;三是通过日常管理中的文体活动,建议他爱上一种文体娱乐活动以转移精神上的注意力,这样也便于和其他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交流沟通。
【实施情况】
第一阶段,在咨询师分充分了解了基本情况,充分取得了叶某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后,咨询师给他提出了如下建议:1.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位被你帮助而又对你不友好的同学的角度想一想,理解并宽容他。同时检查自己是否存在过敏、多疑等不利于交往的心理,逐渐解除压抑的敌意。2.通过写信和打电话等联系方式,试着和家属、亲属联系沟通,争取得到亲属的谅解。作为一个男人,多关心家庭情况,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身体情况,这样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3.找两位关系较好的戒毒人员了解一下他们对你在与人交往中的反应,如脸红、发抖、目光恍忽等“不自然”状态是否确实。主动和他们下象棋,打扑克,目的是让叶某通过调查,克服“想象观众”的作用。对此条建议,起初叶某感到很为难。但在咨询师讲解了人际交往中的真诚原则后,他勉强答应试一试。
第二阶段,一月后,叶某再次前来,这次显然没有了前次的那种慌张神色。说教矫治的效果已经明显显示了出来。他有些兴奋地告诉咨询师,那天谈话后,自己有了克服心理障碍的信心,对障碍的原因又进行了思考,心理明朗了许多,好像“拨开了迷雾”。这几天对自己过去的想法进行了反思,和同寝室人员下象棋中聊到自我感觉和痛苦后,一位室友认为他“有些腼腆”,但认为这是他的性格表现,并不以为然;另一位则说根本没觉察到有什么“脸红”、“发抖”之类的“不自然”表现,非常奇怪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感觉”。两位戒毒人员的评价动摇了叶某的“想象观众”观念,认为“可能我在他们面前是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不自然,那么狼狈”,“我一定不能让自己再被别人当作‘怪人’”。但他仍然坚信民警看出了自己的毛病,讨厌自己。
对于叶某的思考、领悟以及行为上的进步,咨询师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在对障碍原因进一步讨论,对人际交往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作出必要的指导后,咨询师为他制定了下一步的治疗计划:1.每天坚持写观察日记,着重观察周围人的举止言行和对你的态度,每月给家里至少写信一次,打电话一次,及时了解家庭情况。2.分别调查两位民警和两位戒毒人员对你的评价,证实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3.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民警)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弛的反应,最后产生积极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4.为其布置了“大目标小步走”的与人接触、交谈的作业。5.加深对障碍产生原因的认识,淡化负性心理印痕,提高挫折承受力,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第三阶段,为了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和进行反馈调节,咨询师又约见了叶某几次。从反馈中了解到,通过注意观察别人和写观察日记,叶某发现“别人各做各的事,各忙各的,并不特别关注我,也不在意我的行为。”在对周围人的调查中,他意外地获知,由于自己在康复训练中成绩突出,民警说他“很有发展潜力”,对他热情鼓励。室友对他的评价很好,并没发现他有什么异常,更不讨厌他。自己的父母对自己也非常关心,打电话时经常嘘寒问暖,并没有因为自己吸毒而过分的讨厌自己,厌恶自己,自己的一些亲戚也并没有对自己产生反感,称自己年轻时曾是乖孩子,还鼓励自己好好戒毒,树立信心。这些评价证实了他自己过去“想象观念”的错误性,使他信心大增。再加之改变了过去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坚持了想象放松训练,执行了逐步与人交往的任务, 这个怪人已经变得成长了起来,从此不再“怪”。
【案例思考】
效果:经过2个多月,8次的咨询,并经SCL-90测试,叶某原来的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均基本缓解。怪人叶某已经逐渐融入到了戒毒场所新的集体,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了,还成为了大队乒乓球队的主力。他愿意主动参与一些集体活动,甚至发挥自己学历、绘画方面优势,在板报编辑、文艺演出活动策划上帮助民警,怪人从此不再“怪”。
反思:对社交恐惧症的治疗虽然应以心理咨询为主,但是也要结合戒毒场所实际,通过启迪心灵,帮戒毒人员打开心结;要善于抓住戒毒人员的“闪光点”,并且加以放大,帮助克服自卑,树立自信。比如从原来不愿意参与任何活动到试着参与,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强化,及时鼓励。同时还要注重发挥集体力量,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戒毒人员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最后,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借助亲情、友情共同做好戒毒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