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错过最佳干预期导致心理行为适应障碍的戒毒人员徐某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徐某,1985年出生,初中毕业,离异。2012年因沾染毒品,导致婚姻关系紧张,妻子屡次劝说无效后与其离婚。离婚后他曾多次纠缠前妻,前妻不堪其扰来某市打工。他获悉后也赴某市,期间因再次吸毒被公安机关抓获,于2013年7月被决定执行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同年8月底由某市安康医院移交至强制隔离戒毒所执行。
转入时,安康医院提供的徐某住院情况说明显示,他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后,不愿与人沟通交流,比较自闭。8月10日晚上休息时徐某将该院房间内日光灯灯管扯下扎入自己的腹腔内,共缝合100多针。住院治疗半月情况稍好转后,徐某被转入强制隔离戒毒所。
入所后,徐某表现为性格冲动,参加学习和劳动时,频繁要求上厕所、喝水等,一直处于坐不住,心神不宁的焦虑状态。入所第二周时发生了与其他戒毒人员打架事件。经了解,该事件的起因是看电视时徐某霸占遥控器调台,其他戒毒人员不满其言行,同他发生争执继而矛盾激化。
入所后心理矫治中心为徐某进行了心理测试。艾森克个性测验各项指标原始分为:神经质10,内外向6,神经质20;SCL-90各项指标原始分为:人际关系敏感35,抑郁54,敌对26,偏执21,精神病性35,躯体化34,强迫状态29,焦虑26,恐怖22。以上数据表明该戒毒人员性格较内向,属于典型的情绪不稳定,对各种刺激反应都过于强烈,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极易焦虑,紧张易怒,有抑郁倾向,容易与人发生冲突,甚至走上危险道路。
【方案制定】
一、分析该戒毒人员心理危机出现原因
鉴于该戒毒人员在安康医院与在戒毒所出现的反常表现,参考其心理测验结果和其自述,心理咨询师认为徐某因吸毒离婚,后被强制隔离戒毒,心理严重失衡,故采取极端自伤自残手段进行对抗,又因错过危机事件发生后24小时至72小时这一心理危机干预最佳期而导致的心理和行为适应性障碍。必须制定具体而针对性强的方案,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二、甄别该戒毒人员所处的心理危机阶段
根据发生心理危机的阶段性表现,结合心理测试数据分析,该戒毒人员正处于危机发生后的第一阶段----冲击期与第二阶段----防御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据其自述,他已表现出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感到震惊、恐慌、不知所措,同时又想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认知功能。因此他的入所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他会有恐惧和焦虑、激动、痛苦和愤怒,但也同时出现罪恶感、退缩或抑郁,否认、合理化等反应。
三、心理危机干预目标定位
干预目标:
1、按照心理危机干预步骤,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努力使其顺利平稳过渡到“能够正确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的第三阶段----解决期。
2、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提供各种资源帮助徐某接受现实,解决问题。
3、帮助徐某减轻焦虑,增加自信,恢复社会功能。
4、最终目标:协助徐某顺利过渡到心理危机反应第四阶段----成长期,使其通过经历危机变得更成熟,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
【实施情况】
根据其对离异事件的反应,采取了以下心理干预方法:利用心理疏导、情绪减压、行为和认知调整、放松训练等干预手段,取得较好效果。
一是及时取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因错过最佳干预期,又未获得必要的心理急救,导致徐某情绪不稳。咨询师设计了情绪减压环节,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经过启发,他写下自己的情绪分析:“婚后家庭关系处理不当,为了减轻压力吸食了冰毒导致离婚。之后变得自闭,总是有一种抑郁和孤独的心理,碰到不顺心的事表现极端,非常暴躁,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咨询性会谈中,咨询师为了促进宣泄,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诚恳地表达了对他作为违法者、毒品受害者和脑疾病患者的理解,同时为其阐述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危机,使其深受感动。
二是进行深度介入会谈。在咨询会谈中,咨询师从专业角度分析其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使徐某深入的了解自己出现问题的根源。徐某由于吸毒后婚姻关系破裂,后又被执行强制隔离戒毒,这一系列事件对于徐某来说,均属于其人生遭遇到的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他感到难以解决和把握。心理平衡被打破后,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使徐某心理和行为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即危机状态。由于未能及时获得危机干预,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导致他采取极端自伤自残来进行对抗。被转入戒毒所后,戒治环境在短期内又发生了改变,其出现的情绪表现反常,恰恰是由于叠加的心理危机未得到及时干预而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适应障碍。徐某表示咨询师剖析的十分到位。
咨询师进一步从个人在家庭、社会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入手,同徐某进行了深入沟通。使其明白了作为一个丈夫,由于反复吸毒戒毒导致对家庭关系的重创,亲情破裂后自己并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反思自己对家庭建设责任的缺失,而是一味责怪妻子不重新接纳他,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同样的,徐某也坦白了企图用伤害自己的身体对抗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是错误的行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索。
三是提供疏泄机会,鼓励该戒毒人员自己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经咨询师启发引导,他回顾了成长经历,对自己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剖析:自己的自卑和性格内向是从小就形成的,加上对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挫折不能正确看待,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使他感到事事不如人,事事不顺心。针对这一情况,咨询师为其安排相应的心理训练,把引起其心理冲突的情景编成心理剧,让他自己演自己,用“移情”、“宣泄”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增强了自我调控的意识,通过心理游戏和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增强训练他的自信心。
四是对其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理解自己目前的现状,先试着同自己和解,再推己及人,尝试理解他人,逐步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分析研究其心理特征,针对其渴望恢复家庭幸福美满的心理做好引导工作,调整其认知,使其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在社会集体环境中生存的一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家庭社会责任感。
五是大队管教民警约其进行晤谈。从遵守所规所纪,以及其自残等过激反应对其自身和家庭的危害等与其谈心,对其提出严格要求,指出遵守纪律对吸毒人员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其错误言行,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把原来思想上留存的不正确的观念纠正过来。
六是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大队民警积极与承德方面联系,说服其前妻到戒毒所帮教。其前妻来所帮教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徐某的紧张情绪。场所医疗机构也为徐某提供了适当医疗救治,使徐某未出现激动状态和情感休克。
【案例思考】
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和效果如下:
一是遏制了极端后果的发生。防止了该戒毒人员在所期间的进一步过激行为,如自杀或攻击行为。
二是促进了该戒毒人员与他人的交流与沟通。该戒毒人员通过干预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自己做出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并树立了自信心。
三是该戒毒人员行为及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开展危机干预半年后,该戒毒人员能遵守所内规章制度,各方面表现较积极主动,积极要求协助民警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能较好控制自己的行为。2014年9月中旬为其做戒毒期间阶段性测试,结果显示为:SCL-90各项指标原始分为:人际关系敏感17,抑郁20,敌对12,偏执13,精神病性19,躯体化16,强迫状态19,焦虑16,恐怖11,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最后,心理咨询师询问其今后的打算时他表示:回归社会后尽全力取得亲人的原谅,重新做人,承担起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参考诊断各项从重、中度转为轻度或无,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如何应对此类危机案例的反思:吸毒人员由于长期滥用毒品,脑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遇到重大挫折性事件时,相对于正常人群更加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据调查,70%以上的戒毒人员文化水平为初中及以下,这就限制了其对事件的认知和理解,同时由于吸毒导致其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或全面坍塌,吸毒人员普遍个人适应能力较差,身处接触毒品高危环境,其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缺失,对于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几乎为零,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戒毒人员的危机反应。这也是吸毒人员在遇到危机事件后容易出现吞食异物、自伤自残等极端行为的生理和心理依据。
我们在对戒毒人员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操中,须要明确的一点是:由于处理方法不同,后果也不同。特别是对此类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的案例,由于其持续时间过长,这种叠加性心理危机伤害轻则危害其个体健康,重则会导致其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因此在相对封闭的戒毒场所进行危机干预,最终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两点:一是避免自伤自残或伤及他人,二是为其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危机干预主要采用支持技术,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过于焦虑、抑郁等则需通过药物治疗。也可根据求助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