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沙盘和内观疗法改善幼稚化戒毒人员人际关系的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小白(化名),女,24岁,未婚,初中学历,无正当职业。小白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家中有继父、母亲及姐妹四人,父母对小白极为娇惯,家人也对小白有求必应,言听计从,小白入所前甚至没有亲手洗过头发,不知道应该如何洗头。这样的家庭环境导致她性格嚣张跋扈、喜怒无常,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小白初中辍学后整日与社会闲散人员厮混,于2009年在朋友教唆下首次吸食冰毒,后成为KTV陪唱,吸食冰毒成为其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的社会经历导致小白社会习气较重,骂人、说脏话、拉帮结伙等恶习较深。两次拘留与社区戒毒的经历并没有唤醒小白戒毒的想法,于2018年3月被公安机关批送强制隔离戒毒。
【案例基本情况】
通过个别谈话、量表评估结合互助组成员侧面了解、调取小白日常生活监控分析其行为等方式,综合整理获得了以下资料:
(一) 基本情况
小白入所后情绪不稳,多次与人发生冲突,无理谩骂其他戒毒人员,同寝室戒毒人员对小白怨声载道,不耻其邋遢、霸道、不讲理等行为,集体孤立小白。据戒毒人员反映,小白平日话不多,但只要张口说话大多数是攻击性言论,十分惹人讨厌。民警观察小白,日常内务卫生都要依靠其他戒毒人员帮助完成,值日劳动更是从不动手,行为养成较差,有时小白尝试主动融入集体,选择的方式却是与他人吵架制造存在感。
小白则认为别人理应照顾自己、迁就自己,但是现在自己在戒毒所内受人排挤,即使自己有时放低姿态其他戒毒人员也不愿与自己接触,认为所有戒毒人员都在有意针对自己,这种环境使自己情绪愈发焦虑。另外她因为家人没有想办法帮助其逃避强制隔离戒毒而心怀怨恨,对戒治生活充满抵触。
(二)心理测试结果与沙盘游戏
SCL-90测试报告:
|
入所一周 |
入所三个月 |
总分 |
167 |
203 |
阳性症状均分 |
2.64 |
2.77 |
人际关系敏感 |
2.11(轻度) |
2.67(中度) |
恐怖 |
2.29(轻度) |
2.14(轻度) |
精神病性 |
1.50(轻度) |
1.60(轻度) |
敌对 |
2.83(中度) |
3.17(中度) |
偏执 |
2.00(轻度) |
2.17(轻度) |
抑郁 |
1.54(轻度) |
2.62(中度) |
焦虑 |
1.50(轻度) |
2.50(中度) |
从测验结果可知小白入所三个月后人机关系敏感程度有所加深,其中“感到人们对您不友好、不喜欢您”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小白入所三个月时一次团体沙盘游戏将小白内心深处的问题暴露了出来。在游戏中民警要求每名戒毒人员取三件沙具并讲明取此件沙具的原因,小白只取了一件沙具——火车站,并且与其它戒毒人员对他人沙具十分好奇左顾右盼的状态不同,小白全神贯注的盯着自己的沙具,并将沙具的后半部埋进了沙堆里,反复摩挲沙具及周围的沙子,谈及取这件沙具的原因时小白说要在这个车站坐车回家,独自一个人走,不跟任何人同行。此次团体沙盘表明小白想逃离现在的生活,而且已达到偏执的程度,心中孤独感十分强烈。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小白的个人陈述、现实表现,结合心理测验结果,因问题是由现实刺激引起、病程超过三个月、戒毒人员反应较为激烈、社会功能受到影响、内容已经泛化,初步诊断小白为严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由于焦虑、敌对情绪和人格不完善引起的人际关系不良。
(四)咨询目标与方案制定
短期目标:改变错误认知,学会控制情绪,适应集体生活。长期目标:培养具备客观认识自我、反省自我的能力,激励其发挥自身价值,不再依赖他人。
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小白性格特点,对小白的心理疏导以内观疗法为主,又因小白思维较为发散,有轻微回避倾向,结合以沙盘训练及其它心理咨询技术,改变其错误认知,完善人格。
(五)咨询过程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小白步入社会后受到不良思想影响,认为自己与警察处于对立面,对民警十分抵触,且思维简单幼稚,存在逆反心理。结合之前对小白的了解在进行摄入性会谈时通过倾听、释义等参与性技术,耐心倾听小白的想法,无条件的接纳她,这让小白觉得民警“与众不同”,并不像自己想象那样会用评判性、指责性语言批评自己,让小白感觉到自己被关心被尊重。历时一个月,经过多次谈话,咨询关系初步建立。
2.引导小白正视自身问题。
对于像小白这样幼稚化的成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习惯性外归因,总是逃避自身存在的问题,即使偶尔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也根本不分析原因、不会去改变。比如小白认为自己之所以要在这里强制隔离戒毒,是因为家人舍不得花钱贿赂公安给自己走后门,与其他戒毒人员争吵也是因为别人有意针对自己,自己没有过错。为了激发小白自省能力及改善人际关系意愿,引导其提高责任感,学会感恩,提高人际互动的领悟能力,民警决定对小白进行内观疗法。
在向小白介绍内观基础知识后对其进行了内观治疗,小白选择的内观对象是她最熟悉、最牵挂又最怨恨的人——她的母亲。将小白对母亲内观部分内容整理如下:
项目 |
第一次内观 |
第二次内观 |
第三次内观 |
母亲为我做的 |
给了我生命 |
每个月给我存零花钱,让我有钱在这里吃零食 |
每个月风雨无阻的来看我,即使我对她态度不好也苦口婆心的劝我 |
我为母亲做的 |
现在在这里什么都不能为她做 |
前几天跟母亲通话,我让她保重身体,等我回去帮她打理家中的小卖店,不让她这么辛苦,她听了之后又开心又感动 |
我想把毒戒了,回家后有一份正当、稳定的工作,让母亲放心 |
我给母亲添的麻烦 |
在一个本本分分的家里出了我这样一个人,让她颜面无光,在亲戚中抬不起头来 |
被抓之前本来有婚约在身,现在婚结不成了还要让母亲收拾自己留下的烂摊子 |
之前吸毒时经常惹事生非总被公安抓,后来母亲看到我给她打电话都害怕,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她睡眠不好,有点神经衰弱 |
起初小白对内观治疗没有理解透彻,内心情感变化并不明显,反省的回忆较少且过于笼统,通过几天的内观小白开始站在客观的角度去回忆过往思考过去,内观内容也开始具体化,回忆的过程中产生画面感。在民警的指导下随着内观的深入,小白渐渐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付出,从简单的物质上的获得,转变至精神层面的关爱,在回答“母亲为我做的”问题时滔滔不绝,追忆起了很多已被淡忘的暖心的小事,谈及“我给母亲添的麻烦”时小白终于认识到自己曾经的错误,意识到自己吸毒后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五十多岁的母亲每月奔走百余公里只为见自己一面,激起了小白内心的负罪感和忏悔之心,同时也让她领悟到是自己一步步错误的选择导致了被强制隔离戒毒的结局。在内观第五次面接中小白表示想要改变自己,用实际行动让自己的家人看到自己的成长。
3.帮助小白解决问题。
小白认识到自身问题后开始试着收敛自己的脾气,遇事先学会忍耐,但是一方面小白存在认知偏差,认为一言不发、完全拒绝与其它戒毒人员接触就是忍耐;另一方面小白没有负面情绪发泄的出口,遇事憋在心里生闷气。一次其它戒毒人员向小白提出无理要求,小白选择默默接受,但是在与民警谈话提及该事时小白瞬间崩溃,将多日来压抑在心中的委屈、压抑以这种方式倾诉出来。民警引导小白回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冷静下来分析当时的情境,思考是否有更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果用不同的方式回应,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等问题。接下来明确诱发性事件、不合理信念及行为结果,使小白认识到不是诱因,而是自己的不合理行为引发了问题,小白意识到了自己原有想法中矛盾和非理性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平稳戒治,小白较先前已有了较大进步,在集体生活中不再与他人频发冲突,但是当与她关系亲近的戒毒人员与其他人走的近时,小白就会产生嫉妒情绪,心理需求幼稚化问题仍然存在。民警运用回溯技术使小白回到心理成长出现问题的小时候,寻找问题的根源,深度解决问题,进而完善人格。在回溯过程中小白认识到家人对自己不求回报的付出使自己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珍惜,在青春期这种溺爱更是成了放任自流,让小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即使每天被家人包围自己也觉得十分孤单。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后小白表示要重新做自己,要有一个24岁成年人应有的担当。
(六)效果评估
|
入所一周 |
入所四个月 |
入所六个月 |
总分 |
167 |
203 |
140 |
阳性症状均分 |
2.64 |
2.77 |
2.22 |
人际关系敏感 |
2.11(轻度) |
2.67(中度) |
1.89(轻度) |
恐怖 |
2.29(轻度) |
2.14(轻度) |
1.71(轻度) |
精神病性 |
1.50(轻度) |
1.60(轻度) |
1.60(轻度) |
敌对 |
2.83(中度) |
3.17(中度) |
2.00(轻度) |
偏执 |
2.00(轻度) |
2.17(轻度) |
1.50(轻度) |
抑郁 |
1.54(轻度) |
2.62(中度) |
1.31 |
焦虑 |
1.50(轻度) |
2.50(中度) |
1.50(轻度) |
90项症状清单结果显示,经过三个月的心理咨询,小白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
【案例思考】
(一)面对幼稚化的成人这一类戒毒人员,内观疗法是激发其自省能力、帮助其在回忆中自我成长的良好途径,因为其往往存在逆反心理,所以自我领悟、自我治愈事半功倍。但是由于戒毒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领悟能力不强,在内观疗法初始阶段往往理解不透彻,不能按照要求去做,需要民警的不断引导。
(二)面对多样化的戒毒人员开展教育矫治工作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以人为本科学戒治,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戒治工作之所以难是因为矫治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正所谓千人千面,如果使用千篇一律的刻板的教育方法,得到的也只能是模式化的回应。
(三)教育戒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基本贯穿戒治工作的始终,面对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对于戒毒人员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也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要认识到教育矫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通常要经过长期坚持,甚至反复矫治,戒毒警察要有不厌其烦的耐心、有滴水石穿的恒心、有百折不挠的决心,确保巩固住教育矫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