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服务首页
司法行政人员首页
欢迎您访问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
首页 > 鼓圈疗法在人际关系敏感戒毒人员中的应用——身心康复期团体心理康复训练案例

鼓圈疗法在人际关系敏感戒毒人员中的应用——身心康复期团体心理康复训练案例

分享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经历生理脱毒期进入身心康复期以后,戒毒人员已经在身体上消除了药物依赖,逐渐恢复身体机能,但在心理上还普遍存在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稽延性症状。在省局“365”强制隔离戒毒模式的指导下,随着对戒毒工作规律的深入探索,针对女性戒毒人员在身心康复期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康复项目是新形势下教育矫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更高要求。

鼓圈,是音乐治疗的一种技术,作为集体治疗的一种形式。鼓圈的基本操作方法是由任意一组人,围坐成一个圆圈,在引领者的引导下,利用自己的肢体和乐器,通过不同的拍打方式和节奏,共同完成一首打击交响曲,在演奏的过程中体验触觉、听觉、视觉、感觉等多维度的敏感变化,感受当下内心的真实自我。其目的是通过在鼓圈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正确的社会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缓解参与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一个健康的个体必须能够成功地在他周围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际环境,而吸毒成瘾患者往往由于人格缺陷、对周围环境过度敏感,对别人的言语倍加注意,害怕他人议论自己,有时会以指责或挑衅他人的方式掩饰自身的不安,女性戒毒人员在此方面表现的更加突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障碍。通过在我所某大队109名戒毒人员中开展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量,62%的戒毒人员人际关系敏感,具有不自在和自卑感,在人际交流中有不良的自我暗示,消极的期待;38%的戒毒人员有抑郁症状,表现为不良的情感与心境,缺乏生活兴趣;36%的戒毒人员存在焦虑症状,神经过敏,坐立不安,紧张等;17%的戒毒人员表现出偏执。为改善戒毒人员不良心理状态,决定开展鼓圈音乐疗法,以期取得目标效果。本次鼓圈音乐治疗全部采用12寸非洲手鼓。非洲手鼓用手拍击发声,根据拍击的位置不同,发出不同的音色,可以进行独奏,也可以与其他乐器一起合奏。

【方案制定】

通过资料搜集戒毒人员个人信息、量化测试和特性评估,选取了7名人际关系敏感戒毒人员开展鼓圈音乐疗法,根据集体音乐治疗的“异质小组”原则,要求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际关系敏感成员和约三分之一的社交积极健康成员组成集体进行治疗,另筛选3名人际关系敏感项接近社会常模的戒毒人员共同参与此次治疗。

治疗目标:一是正确表达自我情感;二是保持现实感或对“此时此地”的意识;三是提高人际交往的礼貌能力;四是恰当并成功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之中;五是健康的使用休闲娱乐时间。

治疗计划:每周日下午进行,时间为15:30-16:30,共计10次,分为自我成长、自由演奏、集体合奏三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自我成长阶段,主要以熟悉非洲鼓的基本知识,基础打击方法为主,学习基本乐理知识,以构建音乐基础,宣泄情绪为原则进行治疗。

自由演奏阶段,在掌握基本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成员可以随心所欲的演奏,通过音乐效果使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调整自己的节奏,速度、音量,从而使成员在整个音乐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集体合奏阶段,通过歌曲讨论,集体成员选定一首歌曲,根据音乐的跌宕起伏划分段落,成员间按照段落轮流练习,最终确定段落分工,共同完成歌曲演奏,并作为所内活动表演项目进行演出。

治疗原则:不治而治、不教而教,通过动作示范和手势邀请,让成员明白可以做,如何做,同时也留给成员自我成长的空间。每次治疗结束,组织成员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演奏的感受,每个人在集体小组中的行为表现都得到直接的反馈。所有的治疗过程中,座位都是安排成一个圆圈,每一个成员都有一个平等的位置。

  

【实施情况】

一、自我成长阶段的实施

第一次的鼓圈治疗,是戒毒人员人生中的第一次接触认识非洲鼓。主要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消除成员间的陌生感,普及非洲鼓知识,放舒缓的音乐让成员尝试按照节奏简单击打鼓面,以建立兴趣和宣泄情绪为主。

第二次治疗,学习正确的击鼓方法。由治疗者演示指导非洲鼓的演奏姿势和高、中、低音的击打手法,集中练习,纠正错误的用力姿势和手法,关注被治疗成员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和相互间的反应。

第三次治疗,学习按照音乐节拍来击打。由治疗者根据音乐的不同节拍,引导练习4/4拍音乐节奏中,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在同样的音乐速度下的练习,使被治疗者感受肌肉的动觉刺激,体验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并要求被治疗成员在私下里进行练习,以扎实基本功。

第四次治疗,检验成员们的练习成果。按照不同的节拍演奏,以共同击打和轮流传花式击打检验被治疗成员的练习成果,成员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治疗师给予激励,增强学习动机。

二、自由演奏阶段的实施

第五次治疗,练习演奏乐曲《滴答滴答》。给被治疗人员播放歌曲《滴答滴答》,治疗师演奏示范,同时观察被治疗人员对演奏的应激反应。治疗师演奏结束后,由一名被治疗戒毒人员开始演奏,其他人员可以在乐曲开始的任何时间加入演奏,也可以不演奏。通过自由演奏,使每一位成员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和人格特点有所表露。

第六次治疗,磨合,由表面的和谐到杂乱无章。播放音乐《滴答滴答》,开始戒毒人员的即兴演奏,使每名戒毒人员自己找到角色定位。刚开始的几次合奏中,每名戒毒人员都保持着社会的“礼貌”,较为克制自己的个性,演奏中较为克制自己的表现欲,合奏听起来较为和谐,但在后来的演奏中,个人特点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就凸现出来,音乐演奏变得越来越快和杂乱无章。结束后的讨论中,治疗师要求大家进行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杂乱无章的状况,以及如何将一首曲子合奏好。

第七次治疗,重新回归和谐。杂乱无章的音乐效果是每一名成员都不愿意见到的,大家经过讨论和多次演练、磨合,逐渐改变自己的特点以适应别人,最后达到重新的和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学习如何改变自己不适当的社会行为,与他人和谐相处。

第八次治疗,强化练习,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由被治疗成员们自由分工进行《滴答滴答》的合奏,按照旋律模式,分成2-3个小组,进行角色互换,使戒毒人员们都能熟练击打本首乐曲,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成功感。同时宣布下周将要进行新乐曲的挑战,激发被治疗成员的持续动机。

三、集体合奏阶段

第九次治疗,新乐曲、新篇章。治疗者让被治疗者共同选择一首歌曲来进行练习,经过被治疗成员商议,最终确定了《一瞬间》,这首歌的速度快,对基本功要求较高,经过一个小时的自由合奏练习时间,成员们由最初的跟不上节奏,达到基本能完成曲子的程度。通过此次治疗,成员们增强了抗挫折能力,获得了愉悦的成长体验。

第十次的治疗,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在所内召开的全体戒毒人员联欢会这个特殊的舞台上,7名在最初测验时人际关系敏感项高于常模的戒毒人员改变了以前拒绝任何形式集体活动的态度,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热情,积极报名参加联欢会。经过刻苦的练习,10名戒毒人员非洲鼓演奏非常成功,获得了全体民警和戒毒人员的一致好评。在此次治疗中,被治疗者在演奏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有效地改善了其自我评价,增强了自尊心。

【案例思考】

鼓圈疗法,作为音乐疗法的一种形式,强调被治疗者的亲身参与。通过两个半月的鼓圈治疗,每名被治疗的戒毒人员都在其中得到了相互协调、同心协力的成长,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得到了很大提升,经SCL-90量表测量各项敏感因子,尤其是人际关系敏感趋于正常水平。被治疗者在音乐活动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学习和提高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演奏中获得了表现自我和感受成功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心,提升了自我评价,达到预期治疗目标。

音乐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戒毒人员由于人格化缺陷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功能的障碍或不足,通过组织鼓圈音乐疗法,为戒毒人员提供了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有利于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学习如何改变自己不当的社会行为,与他人和谐相处、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获得成功经验的过程,更是伴随着愉悦体验的过程。因此,通过鼓圈治疗,可以增强戒毒人员的学习动机,提高抗挫折能力,这种从鼓圈体验中获得的成功经验会逐渐泛化到日常生活中。


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展鼓圈疗法,探索多种形式音乐疗法,根据戒毒人员的实际需求,发掘戒毒人员内心真实情感,更深入地解决戒毒人员的心理问题,巩固戒治成果。

您的满意度: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