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敌对心理问题的教育矫治案例
案例内容
【案例背景】
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情况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张某,男,1981年出生,初中文化,已婚,有一子。2000年因抢劫罪、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2011年出狱回归社会。出狱后在亲友帮助下在本村开一小型零售商店为生,经营情况一般,2013年5月因情绪低落,经同村李某介绍,为缓解压力,开始吸食毒品冰毒,2015年3月因吸食毒品被决定社区戒毒。2016年3月因再次吸食毒品被强制隔离戒毒2年,2017年4月调入我所。
入所后,张某能够参与正常的生产劳动、所内学习和生活。入所第10天的晚点名时,在大队长对当日队内情况点评时,先是小声嘀咕,被大队长点名批评后,出言顶撞。其后两个月内,又多次与所在大队大队长顶撞,无明显原由,每次都在其他民警说服教育下认错,但不能真正改变。期间对戒毒教育敷衍,无真正戒毒想法。所在大队就其情况,安排其管班民警加强管理,重点做好其个别教育。
二、心理测试情况
2017年5月接受所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期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参加SCL-90、EPQ两项心理测试。
1、SCL-90测试结果分析:总分161,总均分1.79,阳性项目数90,阳性项目平均分3.37。其中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项达到中度。
2、EPQ测试结果分析:精神质,原始分12分,标准分70分;内外向,原始分15分,标准分65分;神经质,原始分14分,标准分55分;掩饰程度,原始分7分,标准分35分。
3、综合分析两项测试,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测试结果无明显掩饰,可行度较高,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明显,需进一步筛查。
【方案制定】
三、制定心理咨询方案
2017年6月中旬,在心理健康教育结束后,张某提出心理咨询的请求。心理咨询师接受其心理咨询申请后,通过其所在大队详细了解了张某入所后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所在大队支持张某的心理咨询申请,参考其心理测试情况,同张某本人商定,共同制定为期两个月的中短期心理咨询计划。
(一)诊断和评估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激进敏感,感情易于冲动,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导致出现一些不够理智的行为。
分析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问题持续时间、强度、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相关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神经症和其他精神疾病。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
主要问题表现为:
1.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有轻微的焦虑,主要表现为敌对;
2.人际关系紧张,主要是认为自己同其所在大队大队长关系僵化。
(二)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改善同大队长的关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改变现有不合理信念,减轻情绪困扰;消除敌对情绪,改善人际关系;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3.减轻敌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彻底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生活。
(三)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方法与应用原理:合理情绪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了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2.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实施情况】
四、咨询过程
(一)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进行了两次咨询(2017年6月19、24日)
第一次谈话,张某主诉,“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正常的,但来这里10天以后,觉得自己有毛病,民警一说话,特别是某某(该戒毒人员所在大队的大队长)一说话,莫名其妙,心跳加快、生气,就好像和他有仇似得,自己闲下来的时候,也想过,觉得又没什么;我也想改善关系,毕竟要在这儿近两年的时间,也知道这样不好;可一次次的,他一讲话就那样,现在感觉好像严重了,反感、排斥,他说的也没碍着我什么,就是觉得生气,过后自己也后悔,觉得压抑,爱幻想(啥都想、没规律),可又控制不住自己。”随后,心理咨询师了解到,其生长经历中,他大舅一直对他管教十分严厉,甚至远远超过父亲对他的管教,他一直对他大舅又怕又恨,而大队长口音、讲话时的神态都和他大舅很像。心理咨询师详细询问了当时的具体情况,并不是讲话过程中一直都引起他的反应,而是大队长讲话时口音中特定的变调,就是由叙述转为批评时的降调,让该戒毒人员每次觉得生气和反感。而张某舅舅说话时就经常出现这样的变调。
通过这些了解,可以分析出张某敌对情绪的来源是移情,把他对大舅长期形成的反感情绪移情到了很像他大舅的大队长身上。一旦大队长讲话时出现这种变调,他可能就像在被他舅舅训斥,反应就明显。
第二次谈话,排除了可能引起敌对情绪的其他原因后,也排除了偏执问题,张某在大多数问题上并不固执己见,只是在情绪激动时不听劝,所谓幻想什么的亦是在与大队长发生矛盾后,产生的负情绪。张某十分渴求改变,心理咨询师同张某分析商议后确定咨询目标为改善同大队长的关系,提高环境适应能力;改变现有不合理信念,减轻情绪困扰;消除敌对情绪,改善人际关系;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减轻敌对,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彻底戒除毒瘾,回归正常生活。
在这次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师反复暗示这种变调并不是他舅舅,而且专门利用了15分钟的时间,由心理咨询师模仿这种变调。刚开始一旦出现这种变调,张某情绪明显激动,心理咨询师就指导张某做放松训练,对抗这种情绪,通过几次反复训练,张某在听到这种变调后反应逐渐减弱。
(二)心理咨询阶段
进行了四次咨询(2017年7月2、8、15、23日),期间利用心理技术改变其心理认知。
方法:合理宣泄愤怒情绪——“空椅子技术”。
过程:指导张某进行以下程序:1.将空椅子摆放在宣泄室中央,想象上面坐着自己的大舅。2.将你想对“大舅”说的话全部说出来,想对“大舅”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可以告诉“大舅”你现在所有的想法和情绪,但要保证你自己的安全。3.发泄结束后进行反思,想想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再重新告诉自己坐在椅子上的人是你“大舅”,你现在又想对“大舅”说什么,把这些要说的话写下来,有机会的时候对他表达出来。
反思自己的经历,思考“大舅”为什么一直严厉的对待自己。反思入所后的经历,思考自己的违纪行为。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
过程:1.解说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ABC理论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映的直接原因。因此人们应该为自己所构建的情绪困扰承担起大部分责任。2.找出求助者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愤怒,气愤,责骂,打架,报复。)使求助者进一步领悟诱发自己行为问题发生的生活事件,如(A:受到大舅的批评、管教等)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的关系。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认知行为疗法。
过程: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针对求助者持有的绝对化要求这一类不合理信念提出质疑,如“我犯错误,我爹都不管,你(大舅)为什么多管闲事”,“事情为什么必须按照你的意志和想法来发展,如果不是这样,你又会怎么样”等等。2.运用“黄金规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指导求助者正确看待与他人发生的冲突。3.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内进行向大舅、大队长道歉的演练。4.布置作业: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主动与大舅打电话,告诉他自己现在懂得了他对自己的关心,向大队长承认错误,遇到事情在心中默念“黄金规则”等。
这一阶段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每次咨询的最后阶段,心理咨询师都通过模仿那种特定变调,结合放松训练,帮助张某练习对这种语调的抵抗能力,最后张某在听到这种变调后几乎没有了最初时的那种情绪反应。
(三)巩固阶段
进行了两次咨询(2017年7月30日、8月7日)
1.反馈咨询作业,评价“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的应用和体验。2.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强调自我监督与控制。3.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4.进一步巩固与家人、民警的关系。5.引入对其吸毒行为的反思,强化对吸毒行为的危害的认知。
【案例思考】
五、咨询效果评价
(一)求助者评价
“我和我大舅打过电话,他说希望我尽快戒毒,回家后好好过日子,还说这个月探访来看我,知道我真想戒毒,他还哭了……”、“我向大队长认错了,他原谅我了,还要求我好好表现,真真正正的戒毒”。
(二)干警的评价
“该戒毒人员对之前所犯的错误有了很清醒的认识,并且表示愿意悔改,写了检查并在大队会做了表态,现在戒毒想法强烈,日常表现到位积极。”
(三)心理测验评估
在第七次咨询中对张某进行了心理测验,SCL--90显示,偏高的因子分明显下降,偏执因子分2分、敌对因子1.8分,其余各因子均保持在阴性范围内。
(四)咨询师评价
通过跟踪和回访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某改善了偏激、敌对行为,促进了人际关系良好发展,提高了适应性水平。回访时,张某多次表示要认真接受戒毒教育,珍惜生活,彻底戒除毒瘾,回归后多承担家庭责任,孝敬父亲和舅舅,培养好孩子。
六、案例思考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内,其戒毒意愿和信心往往受到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干扰,例如成长过程中的创伤性经历,来源于这种创伤性经历的特定环境下强烈的情绪反应。当生活中出现能够引起创伤性经历回忆的情景时,有时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某人的特定服饰、某个具体物件、甚或是像本案例中张某的情况一样,一个特定的声音或语调等等,就会引发戒毒人员的联想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在人的一生中,任何人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上述某些非理性观念,更何况是处于相对病态的戒毒人员,他们一旦陷入这种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而引起这种情绪困扰的往往不是发生的事件,而是他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是信念引起了情绪行为而不是事件本身。这个时候,仅仅是严格管理或者是说服教育,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再次出现相同的情况时戒毒人员仍会有相同的反应,所以民警在做好安全管理和常规教育的前提下,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其个性问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师应及时介入,用相应的情绪疗法帮助和引导戒毒人员排除这些干扰,培养他们应对干扰的方法和能力,减轻他们不良情绪的体验,尽可能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生活中的不良后果,进而帮助他们拥有一个较为现实、较为理性、较为宽容的人生哲学,让戒毒人员摒弃思想中非理性的想法,树立理性的生活哲学,之后才能高效的实施戒毒教育,培树戒毒信念,更好的引导其走出吸毒迷途。